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他們的工作年資不算少,不是完全沒經驗,但卻時常處於自我懷疑,甚至開始感到卡住與無力。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常見的狀態有這三種:有經驗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抓不到自己的亮點與累積。這些狀態可能會同時存在,也可能在不同時期輪流出現。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提供個人的觀察與想法,期待能初步協助有類似困擾的人們,能夠有些頭緒。
狀態一:有經驗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有人工作了好些年,雖然可以說出不要什麼,卻仍然對未來的方向感到模糊。但也不是完全無感,比較像是「一直沒有找到想要的路」。
這種狀態下,信心低落來自於「努力好像沒有用對地方」的無力感。
久而久之,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根本沒有方向感、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才總是找不到想要的方向。
其實,這種狀態常見的卡點是:「還沒有通盤釐清在過去的累積中,什麼是自己真正在意、會產生/耗損能量的關鍵點」。
比起焦慮未來方向,反而需要先回頭,好好看看、整理過往讓自己有成就感、挑戰、學習成長、情緒明顯起伏的關鍵時刻們,從中拆解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觀,以及什麼樣的條件能讓我們感到踏實有力。
狀態二: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
有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信心低落往往源於「比較」。
可能是同學晉升、加薪,但自己沒有。也可能是朋友做著喜歡的工作,但自己還在原地踏步。
長久下來,每次與人的交流互動,反而變成一場無聲的比較,讓自己的焦慮與壓力不斷升高。
這種狀態的卡點,其實未必是「能力不足」,更多時候是「參照點混亂」。
可能過度放大他人優勢,而忽略自己的累積與節奏。也可能選錯參考標準,忽略他人在累積經驗與發展過程中,擁有的不對等資源。
即便無法馬上停止比較,然而,我們可以透過深入了解對方的來龍去脈(像是:經驗累積的關鍵轉折、具體作法、有利資源與網絡等),來檢視有哪些方式可以學習與複製。
然後把關注點拉回到我們身上,去設定自己的節奏進度與階段性目標。
因為,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自己。
狀態三:抓不到自己的亮點與累積
也有人換過幾次工作,但說不太出來自己的累積與亮點,也會擔心過往持續地換工作,會不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穩定、不夠專業。
這種信心低落,其實不盡然是「沒有亮點」,而是「沒有好好地挖掘出自己的亮點,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
對此,可以參考我在〈關於亮點,我們常有的迷思〉分享過的做法,回到某些具體的經驗,去拆解出自己的角色、貢獻與反思,來建構自己曾經展現過的價值。
總結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馬上知道「要去哪裡」,而是可以先穩下來,告訴自己:「我現在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並沒有犯錯,而是正在重新校準工作的方向,以及對於自己的認識和期待。」
信心低落並不代表著我們沒有價值,也不代表做錯選擇,它其實比較像是一種訊號,提醒著我們:「我們的內在有些東西需要被重新整理與定義。」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協助你初步辨識出自己的狀態,即便無法立即解決,但最少最少知道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著手,這已是走出困住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