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與書面語的差異是顯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會刻意將日常對話
以及人際關係之間的往來彼此、交流互動所使用到的口語談論的語言
對待得像面對正式的書面語那樣正經的態度
並用正式、嚴謹的文字排列與揀選
來與人溝通交談
但其實有些時候
不同形式之下的對話與言論表述、產製輸出
是要依照當下所處的情境與場合
來做出相對應的模式選擇
有時候使用書面語、有時候使用口語
不同方式就會產生不盡相同的帶給別人的感受與結果
雖然人們可以自由切換產出言論的形式
隨自己的心情抽轉、在這兩者間自在擺盪遊走
書面語通常較為正式、言語簡練凝縮
排列謹慎、詞藻精準的呈表
展陳、顯示相關的成語
經過潤飾的字詞會運用相對頻繁
反之如果是口語表達的情境
就會比較輕鬆、沒有過多的要求限制範圍
也不用像書面語一樣特別在文字上有所雕刻、鑽研、琢磨
只要將自體本身在當下所油然而生想要袒露、傾吐的概念觀點「勾到邊」即可
然後盡可能的詳盡闡明
不需要有過度嚴格的格律規則
在形式上顯得較開放
因為重點是讓別人聽懂
不需用到如此艱澀、困難、隱晦的詞綴與描繪形容
使用簡單輕巧的言語傳遞想法、解釋得通就好了
如果像某些人一樣過度聚焦、著重口語的正式性
在口頭傳輸的過程中
緊繃的確保嚴謹
甚至不能有任何詞字像是在聊天、談話一樣
在他們眼中看來這樣不自然、過於浪費、太多多餘的言語
但其實口語本就應該擁有不苛責、不過度要求的精神
當下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
就直接說出來
不用刻意在乎文法、句子結構等等書面語才會注意的部分
尤其這種毫無矯飾、不需要再思索文字上有什麼不符合邏輯或文法錯誤部分的自我論述風格
才是自然的典型口述樣貌
最能突顯自身屬性的種種元素
也許針對口語及書面語的差異性與辯證
在現今還是沒有一個完全標準、有系統的定論
還是流於各說各話、隨人解讀的年代與況態
甚至有人會混淆口語跟書面語的差別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
這兩者表達方式模式就是不一樣
同時也要持有不同的角度、心態來看待
使用相對適合的方式
才能促進對話的空間與可能性
口語最大的關鍵核心目的就是讓對方聽得懂
對方一旦聽得懂
才能將其吸收內化
經過理解之後
再自體內部生成自己的觀點想法
並且輸出
而對方的輸出也同時需要具備口語的那種特徵
也就是簡單、不用過多複雜言語的無端堆砌
只需要將重點與關鍵詞點出來即可
這樣的話對方所說的話自己也才能聽得懂
並且屆時一樣的
內化、吸收、產出自己的言論觀點
這些才是最有效、正確的溝通
對話才有意義與價值
需要用不同的角度方式來看待兩者模式
必須銘記到書面語是相對正式、要求多的嚴謹語言
即便與口語使用的是相同的語言(如華語、英語、台語等)
所呈現表示的方式仍舊會天差地別
也應該要做出這樣的差別
畢竟人在閱讀讀文本內容的時候
是能夠吸收更艱澀、委婉、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吸收進入腦中或心理的過程
因此可以將書面語視為相對正統、具有明確表明、意涵的詳細專述
利用這種形式來傳達理念感思或心得洞見
就必須確保文字是否精闢、準確
也許不用挪用過多華麗豐富、繁雜斑斕、七彩繽紛、五顏六色的形容詞彙來堆疊
在表達的過程
意思要能充分的說明、講述、具有說服力
而當然書面語及口語又分為好幾種形式
其中每一種形式具備的嚴謹與輕鬆之程度也都各自不同
所以是有一個從左到右的漸進式的變化
以及每一種形式在光譜上的定位
不是絕然二分的明劃出哪一種表達形式在溝通對話上是屬於嚴謹的、還是聊天放鬆的
而每個人對於若干形式的表述所持有的觀念也都是相對的
由於本身的價值觀、世界觀、言語概念、意識認知
甚至出身、教育背景、學經歷等等社會脈絡都會攸關到
例如辯論
雖然是口語
但相對日常的聊天或生活瑣事的交代提醒
又更偏向於嚴謹正式
更往書面語偏過去
但是完全不會有任何一種口語的嚴謹程度
是可以與書面有重疊之處或相互匹敵的情況發生
雖然是光譜的漸變存在
但是一定都會有一條楚河漢界的分野
以區判書面語與口語
最嚴謹的口語形式絕對不會比最輕鬆的書面語還來得嚴謹
這是恆常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