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你要如何接受一無是處的自己?接受與改變的真正意義》

1. 「接受」不是認同,而是覺察。

    「我都已經xx歲了,怎麼還是一事無成?」

      在你心裡,會常常浮現這句話嗎?

     有時會聽見別人說放下傷痛的第一步是「接受」,第二步是「放下」。但是親愛的,「接受」不是要你認同現在的自己、「放下」也不是叫你擺爛啊...

     讓「接受」成為開始改變的真正意義,是「認清現況」以及「放下過去」。

     認清未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放下過去只是差強人意的努力。

     如何「接受」這件事讓人摸不清頭腦,因為現況就擺在那邊,越是努力去忽略它、越是讓人感到沮喪。就像是面對失眠還有焦慮一樣,有時越是努力逼自己放鬆,越是睡不著;越是不去想,越是感到焦慮。

     所以「接受」一詞的正確使用方法,是覺察這份痛苦、承認這份痛苦的存在,接受這份痛苦帶來的負面能量,不論是愧疚、自卑、憤怒、憂鬱、恐懼⋯⋯等都好,有時好好面對自己受的傷,才真的有再出發的勇氣。


2. 「一無是處」是一種「狀態」,而不是「自己」。

     人總是認為,到了某個年齡,就應當要達到某些成就或財富,這種不自主陷入「比較」的狀態幾乎無法迴避,尤其是看到年齡相仿的人,有更好的生活和成就,一番審視之下,自己在原地踏步,那種自卑感簡直要把自己吞沒。   

     但是說真的,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不同的基因與機遇,人各有各自的命與擅長的事,你無法達到他人的資源、他人也體會不到你的際遇,所以只看見別人的成績,不懂得對方與你本質上的大不同,自然會感到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一無是處。

     其實自卑的情節在所難免,也不用強迫自己變得積極正面,只是謹記在你眼前那個神采奕奕的超人,也是從零開始,所以能讓你脫離「一無是處」狀態的,不是多豐厚的資源或多聰慧的腦袋,只是不斷地「開始」。



3. 不要習於關注成果,關注過程

     其實不斷「開始」的過程,是最可怕的心魔。因為當結果成為唯一的目的地,那麼任何的實踐都成了一種消耗,因為你滿心只期待盡快抵達,甚至做了許多預想,白白浪費更多精力。於是越是消耗,越容易自我懷疑,當自己對努力起了疑心,每嘗試往前踏一步,便多了一份阻力,通往成功的路便看起來滿是曲折。

     每一天、每一次的「開始」,如果沒有大幅度的讓你與目的地看起來更近,那時「放棄」就會在一念之間。

     所以我們應該將目標放在每一天可以達成的小事項,與其稱讚結果,不如稱讚過程,記得使用「今天只要...」

     「今天只要做到某件小事就好」、「今天只要有開始行動就好」。

     每天只做到一點就好,給這樣的自己一點鼓勵。畢竟人生是場馬拉松,跑得慢些的人,才會跑向終點。



4. 停止在乎沉默成本。

     有時人會寧願現在與未來的結果都沒那麼理想,都不想承受過去那些已經追不回來的心理壓力,這種「不甘心」以及害怕「浪費」的心理隨處可見。

    例如明知現在的愛人濫情又不上進,但因為已經交往多年,所以默默忍受,期待他改變 ; 或者,上了大學自認選錯了科系,卻因已經大三、大四,因此還是硬著頭皮讀到畢業 ; 又或者,內心深處有著更想去嘗試的事,但眼看著可能要升職加薪,於是又繼續留在這個崗位。

     時常我們對自己感到〔一無是處〕,便是將時間長期投入這種沉默成本的焦慮反應。

     所以做出改變的第一步,是每一次當自己陷入自我懷疑時便先問自己: 「如果是明年的我,會不會後悔現在的我做出這個決定?」


🌟你的每一次行動,都在驗證你的改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這房間的每一篇文,都在試圖讓你活得更快樂一點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諾貓的心靈寶匣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