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6|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理解了,就不糾結。

昨日,大雨滂沱,騎車接送孩子的我,感到一股諸事不順的厭煩感。緊密貼合身上的雨衣讓我覺得煩躁,多麼希望我可以擁有多一點的空間。

將孩子載到音樂教室後,我轉身回家,聽著滴答雨聲,國中時的回憶瞬間湧上。

那天早上,一樣是個下雨天,騎腳踏車上學的我遇見了一台疾駛而過的車,沒有浪漫的相遇,有的只是濺滿我全身的噁心水花。沒辦法接受全身黏呼呼的我,冒著可能遲到的風險,騎著腳踏車回家換衣服了。到家後,一邊快速換衣服,一邊接收著父親的精神訓話,父親告訴我:「濕濕的忍一下就過去了,不要為了這種小事又騎回家,將來工作的時候怎麼辦?」

事過境遷,我已忘記自己在當下有沒有跟父親爭論。我記得的是到校後我的心情很糟,當班導問我原因時,我下意識覺得班導也跟父親一樣想指正我。因此,我什麼原因也沒說,就直接告訴班導:「要不然妳記我一支小過好了。」其實,當時的班導是學校的訓導主任,她總是拿著椰子樹枝作為她的藤條,她出名的兇悍,怒氣上升時可單手將一個女學生提離地板。然而,這樣的她,發覺了我的異樣,在我回了這樣有些挑釁的字眼時,她邀請我下課時到辦公室談一談。到了辦公室,我覺得有些忐忑,身為班導的她只是面帶微笑說:「找妳來不是想懲罰妳。我只是想知道原因,因為妳的個性不是那種會為了沒必要的事而遲到的人。

聽到班導的話語,我鬆了一口氣。我打從心裡感謝班導,在原因未明前就選擇給予我全然的信任,也感謝班導讓我清楚知道,我在意的事從來都不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後記

現在,我已經成為一個大人了,我很清楚知道,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向父親說的那樣需要適當妥協。此外,我也清楚知道父親這麼說的用意並非要否認我的感受。

不過,能被理解真的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遇到事件時可以較快揭過而不糾結。幸運的是「理解」不只有別人能給,自己也能給自己(例如:寬恕那個因為忙碌整天而不小心對孩子咆嘯的自己)。


對了,當我感到不被「理解」時,我會有胸悶的感覺。大家呢?有什麼樣的感覺或經驗嗎?歡迎留言分享,一起討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跟我一起尋寶吧!將情緒變成一種資源,讓經歷變成為一個經驗而非一道傷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