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9|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政治正確,公平合適嗎?

   公平,我們能在不少地方看到這樣理想而美好的字眼,但是現實往往不盡人意,女性在職場中抱怨玻璃天花板、男性認為社會刻板印象中過於優待女性;漢人覺得原住民的保障政策是反向剝削、原住民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友善......等,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政治正確,以大多數人習慣的語境而言就是保護弱勢族群,不論是身心障礙、非二元性別及性向的人、抑或是前文剛提及的女性與原住民都常是政治正確幫助的對象。可是,作為一個身心健康的男性漢人異性戀,我偶爾會對所謂的政治正確感到厭倦乃至厭惡,但是我又會擔心,這樣的反感是來自於平等的過程導致的相對剝奪感,還是如今的政治正確真的出了點問題,因此便想要探討,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政治正確到底合不合適。

 

 

 

    不過,在正式的討論之前,我必須給我所用的詞語給出一個精確的定義,以防止誤解的產生。

 

1.          政治正確:在言辭、行為、政策和文化產出等層面保護或避免歧視少                          數族群和弱勢團體。

2.          平等        :Equality,齊頭式的對待,所有人享有同樣的資源。

3.          公平        :Equity,根據個人不同需要和情況提供資源和協助。

 

這一篇文章的主旨,雖然以政治正確為題,但更多的是意在討論各種「公平」的適當與否。

 

 

 

女性:

        基於一種生理上的天生差異,男女之間的不平等本就顯著,就算撇除後天的社會塑造,月經與懷孕所帶來的不便就已經是嚴重的負擔,對於如此,我毫不懷疑我們需要政治正確的作為,來弭平二者之間的差異,但是我們不妨可以看看,現如今的各種政策制度到底有沒有做到公平。

 

        第一,我想先提及的是廁所,雖然大多數人或許會認為月經和懷孕導致的問題更為重要,但我想在如廁這件事情上應該更能讓其他性別的人接受這樣的論點。根據世界廁所協會(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調查統計,女性如廁時間約89秒,男性如廁時間約39秒,此外,如果遇上女性的經期或孕期,時間甚至可能還會更長。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查詢系統,2024的男女性別比為97.09(每100個女性對應到97.09個男性),換言之,女性的數量略多於男性,並且所需要的如廁時間也是男性的兩倍以上,那麼男女廁的數量或容量顯然也應當要是女廁多於男廁。事實上,目前法規規定的男女大便器比根據場地不同多是一比四或一比五,然而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公共廁所大約都僅有一比一或一比二,雖然平時或許不會有問題,但若是人流增加後,這樣的分配往往容易導致女廁前大排長龍的景象,尤其是在風景區特別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因此我認為,這個部分是尚不足的。

 

        第二,就是月經以及懷孕相關的議題,首先就是月經貧窮,就算假定在食衣住行育樂這些方面男女的開銷都相同,女性也會天生多出一筆需要額外負擔的花費,並且在一部分地區購買的渠道也是個問題。另外還有疼痛造成的不適感,懷孕期間帶來的不便與痛苦也是同理,這方面主要是透過生理假的形式給予幫助,可是這又會導致「婚育歧視」,有不少女性會因為有可能因生育的規劃而直接被企業刷掉,這樣的情況顯然還需要改善。

 

        當然,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很多社會因素帶來的影響,包含社會期待、刻板印象、玻璃天花板等等,不過這些過於複雜,並且也會因為觀點的不同而難以討論,所以此處就略過不談。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女性的處境仍需改善,政治正確不僅應當存在,或許還需要再更多一些政治正確來達到公平。

 

 

 

原住民:

        台灣的歷史經歷過數個族群的統治,這也造成了有關於原住民議題的錯綜複雜和爭論不休,不過我並打算以歷史脈絡來進行討論,而只以現如今的社會環境作分析,儘管拋開歷史因素談論是個有些偷懶的做法,但我認為就算如此也足夠點出其中部分問題,並且這樣做所得出的結論也同樣適用於新住民等其他文化的族群。

 

        Savungaz Valincinan       Kolas Yotaka

        這是兩個原住民的名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唸得出來,而其中第一位是2024山地立委候選人,第二位則擔任過立委、行政院發言人以及總統府發言人。這些職位無一不是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有可能不會唸這些官員的名字,多少是有些荒謬了。你可能會想要馬上反駁:「我又不是原住民,我為什麼要會唸她們的名字呢?」,不過如果反過來想想,要是有一個原住民唸不出漢人的名字,你是會感同身受的說反正對方是原住民,不會中文是正常的,還是會覺得對方小學是不是沒畢業?毫無疑問,台灣是個漢人為主導的社會,我們從小學習中文學習注音,也推動閩南語和客家話教學,但是如果走在路上隨便問一個路人,我相信超過九成的人甚至英文都是比本土語言還要優秀得多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原住民的文化本身就在受到隱性的磨損,很容易就被漢文化給同化掉,所以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保存採取適當的措施是相當必要的。在這方面最耳熟能詳的補助就是加分政策,這項政策以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作為標準來提供加分,不少人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即使知道名額是額外的,也仍然會占用到其他人的資源,我也覺得做法上應該有所更改,以有門檻的資源作為文化保存的誘因我認為是有些不恰當的,甚至也容易導致加分歧視的問題。

 

        原住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如果脫離文化的部分,原住民其實也面臨著貧窮和嚴重的經濟不平等。而談及文化本身,山林開發與原住民文化的衝突也無可避免,這些同樣都能得出一個結論,對於原住民的優待補助,這些政治正確是被需要的,並且我們還應該做到更多保障原住民的措施。

 

 

 

身心障礙:

        這裡我打算跳過對於社會資源和環境的討論,轉而說起一個大多數人不會注意到的事情,叫做勵志汙名化,尤其是在身障者的部分,我們往往使用「生命鬥士」、「折翼天使」等美好的稱呼來歌頌那些障礙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另一種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似乎障礙者就不能感到傷心難過,他們必須時時奮鬥、積極正面、永不放棄,對於身障者而言,這其實是只看見了他們的身理上的障礙,卻徹底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尤其考慮到身心障礙者是罹患憂鬱症、憂鬱情緒、焦慮症或社交障礙的高機率族群,因為不論是面對家庭、同儕、自己,都處在一個低自尊心的情況,這就導致在成長的過程以及出社會之後,身心障礙者往往都得承受遠超常人的心理壓力,容易讓他們自我放棄,甚至可能帶來健康惡化,影響原本疾病的治療成效。說白了,這樣的認知來自於一種誤解,大家很容易認為障礙者每天都在努力的跟疾病奮鬥,就像我們常在各式作品中所見到的那樣,但實際上,在他們是身心障礙者之前,他們先是需要生活的人,這樣的「汙名化」大家甚少在意,但是卻也是一個應當被改善的事實。從這樣的觀點來說,現在對於這方面的政治正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仍然帶著相當嚴重的偏見。

 

 

 

        當然還有許多的少數弱勢族群的狀況沒有被我提及,這些同樣應當受到關注,只是我的了解甚少,因此不願貿然置喙。

        公平,或者說積極平權,是我們需要去主動爭取的,或許會有人認為,我並非這個族群,因而他們的權益與我無關。但是如果一個族群本就弱勢,他們或許光是在生活中就以面臨極大的挑戰,遑論爭取權益,因此若是想以「公平」來標榜自身,就應該踏出自己的群體,幫助其他更為弱勢者,整體社會才能更趨近於所希望的理想中的模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