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好書分享│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raw-image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作者:貝絲.坎普頓

譯者:游淑峰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82609


基於對日本文化和設計的興趣,或多或少都有聽過「侘寂」這個詞。記得第一次接觸侘寂,是小時候觀看的一輯有關日本枯山水庭園的節目。侘寂看似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描述。原本以為「侘寂」就是「日式」,「簡約」和「自然」,但讀過這本書後,才知道「侘寂」蘊含著多麼深沉的意義。




【第一章 ◆ 所謂的「侘寂」:起源,特徵與侘寂現今的意義】

「侘」是心靈豐富與平靜,在簡樸中發現美;「寂」是時間流逝,萬物興衰。

侘寂指的是什麼?或許這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無法解釋的虛幻的概念,但侘和寂分別有著意指不同的狀態。先不說侘寂原本的詞義,侘寂有著如此高雅的含意,卻是在一個令人心酸的時代誕生。侘寂與茶道密不可分。對於戰爭中的武士,茶道除了讓他們在戰鬥中保持清醒,同時亦逼迫他們在隨時會結束的生命中及時行樂和欣賞美。而當初武士們透過茶道領悟的,那種在無常中活在當下,感受變化和欣賞自然的心態,或 許就是「侘寂」。

在現今社會,很幸運地,我們不必直面戰火,但急速的生活節奏,社會的壓力卻讓不少人喘不過氣來。我們彷彿活在別人的期待下,活在社會的規範下,活在「我們應該怎樣」的陰霾下,受制於不屬於自己的度量衡,忘記了要用自己的角度去觀看世界,忽略了內心的感受,喪失了欣賞自然,甚至好好看待自己的能力。但別人真的了解我嗎?別人真的明白我的需求嗎?也許不會。也許那些框架只是社會化的一部分。也許我們只是在潛移默化下想要努力成為符合社會標準的「那個人」,那個能被社會接受的完美的人。或許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成為別人眼中那個「完美的人」,而是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欣賞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再成為「完美的不完美」。




【第二章 ◆ 質素簡潔:簡化與美化】

嘗試在生活中尋求簡約,感受空間,保留彈性,探索自然,注重細節。

說到侘寂的簡化和美化,第一下想到的便是「極簡主義」,那種把家中整理得如示範單位般的簡潔。曾經,我也希望在家中實行極簡主義,但實際執行下來,我發現過度的極簡並不適合我。比起冷冰冰空無一物的家,我更喜歡有一定生活感,被傳承下來的家。在簡化和美化這個課題,我還在努力階段,或許好好感受,漸漸地也能分清楚家中哪些可以丟棄,哪些需要被保留下來。

真正重要的是隨時留意,傾聽,共享這一刻。




【第三章 ◆ 喜愛自然:與自然共生】

創造我們自己的季節傳統,可以是一種崇尚自然節奏,留意我們生命中流逝的時間的絕佳方法。

我很喜歡日本人享受季節轉變的方式。夏天的煙花與祭典,秋天的楓葉與賞月,冬天的飄雪與點燈,春天的櫻花與賞花。由敲響新年在第一下除夕鐘聲,象徵新一年的到來;到櫻花盛開,象徵開學、畢業、步入人生新階段;到梅雨季紫陽花盛放,象徵初夏即將到來;到燦爛的煙火,象徵夏天的美好;到楓葉飄散,象徵秋天的來臨;到雪花漫天蓋地,象徵一年已經來到最後的冬天。在日本,彷彿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季節限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作為都市人的我們又有多久沒有好好地感受季節更迭?也許不需要甚麼冠冕堂皇的活動,只是簡單的享受每個季節的特色,適逢春天路過花圃欣賞花朵的美麗,適逢夏天去沙灘感受太陽的威力,適逢秋天在落葉旁抬頭看月亮,適逢冬天穿一下一年只穿幾次的大衣,就已經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季節傳統。就像書中提到的婆婆一樣,對婆婆來說,柿餅便是秋天,那是對於她來說,獨特的季節的記憶。不知道對於你來說,又有甚麼事情或事物可以代表某個季節呢?

神社參拜與一種美感很有關聯,一種大自然的神秘感。

然而,說到自然,不得不提日本的神社。每次都日本的神社參拜,都會被神社的莊嚴震懾到。被高聳入雲的樹木包圍,路過苔蘚的翠綠,踏過碎沙步道或是踏上數千梯級,用泉水洗滌雙手,經過一定數量的鳥居,投入香錢,再靜靜地感受鐘聲的迴響。神社參拜的步驟並不複雜,但不知怎的,在進入神社之前,走過的那些路好像把心靈洗滌乾淨了,被自然震懾乾淨了。先別說神社,即便是路邊或山邊的小神社,小鳥居,也讓人有種神聖的感覺。不需要很光鮮亮麗,也許就是那種自然的歲月痕跡,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敬重,加深了神社的莊嚴和神秘感。




【第四章 ◆ 吾唯足知:接受與放下】

「不完美的人生」才是人生的真實面貌。事情會改變。這就是人生。

翻譯的方法不外乎「直譯」與「意譯」。「直譯」能完美地翻譯出字詞的意思,但「意譯」卻更能考慮文章的意境。作為翻譯系學生,比起直譯,我更喜歡意譯。也因為這樣,比起冷冰冰的商務報告或財政報告,我更喜歡小說翻譯。但一直很困擾我的是,十個人看同一段文字,可以有十種不同的理解,他們對好翻譯的評價也可以迥然不同,那到底怎樣才算完美的翻譯呢?以文字比喻人生,即便再成功再完美的人生,也會有經歷擔憂,沮喪,迷失,受壓的時候,熱水放久了會涼掉,冰塊放久了會融化,炸雞放久了會變得沒那麼酥脆,人在時間的洪流下會衰老。生命沒有任何事可以永保完美。也有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無法確保明天的天氣,無法保證我們與他人的感情可以歷久不衰。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珍惜此刻擁有的美好。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侘寂教我們接受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人生是現在進行式,每一天都是餘生的開端。正在過的這一刻無法永遠延長,也許我們需要釋懷的是,明白這只是這一刻,這一刻很快就會被另一刻取代。接受過去接受現在,或許就是這麼一回事。接受未來也許是奇怪的概念,畢竟未來還沒有來。但假如只看向未來,忽視現在的話,你所期待的未來也不會到來。簡單來說,在爬山的時候,你不可能只看着山頂,因為你必須好好看清楚你現在走的每一步,最後才有機會登頂。無法好好看清楚現在,便無法成就未來。

知足常樂,出自道家的老子。曾經我也覺得只是有點消極的想法,但不完美並不是妥協,也不是放棄,只是我們不需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對於自己真正在乎的卯足全力,投入此刻好好生活,就足夠了。換個角度,也許偶爾表露出不完美,才更加有人性美,一個完全完美的人太像機械人了。用陶器來做例子,最吸引人最珍貴的陶器,往往不是倒模出來的完美的對稱的陶器,而是那些人手悉心製作的,有溫度的,獨一無二的陶器。正如你和我一樣,不完美造就我們的獨特,我們的獨特造就我們特殊的美。 如作者所說,接受「不完美」的翻譯,就如同接受「不完美的人生」一樣更有力,更有價值。

接受過去。接受現在。接受未來。




【第五章 ◆ 七倒八起:重新定位失敗】

失敗只是向外擴展的時刻。向前失敗就是一種進步。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這個社會彷彿越來越不容忍失敗。各式各樣的失敗都會被冠上壞名。考試失利會被說是笨蛋,失業或待業會被說是廢青,不會唱歌會被說是五音不全,不會運動會被說是手腳不協調,不會做飯會被說是地獄廚神,晚婚或單身會被說是剩女,生活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都會被拿來評頭品足。但事情搞砸了,只是那一刻的失敗,下一刻我們可以試著糾正。成功之前必定會經歷失敗,嘗試過失敗的滋味,代表著你又作出嘗試。沒有試過考試的人不會有考試失利的經驗,沒有唱過歌的人不會知道自己五音不全,沒有做過飯的人不會知道自己不擅長做飯,沒有嘗試的人不會體會失敗。失敗是進步的象徵。

在大眾的目光底下,不想失敗是人之常情,但同時亦令我們更懼怕失敗。在這個看重成就的社會,我們打從出生開始便被放在競技場上。人們最關心的往往不是真實的我們,而是我們的履歷。每個人的頭上好像都有一個計分牌,考進名牌大學會加分,畢業後馬上可以進入大公司工作會加分,有很多追求者和戀愛經歷會加分,一次便成功考到駕照也會加分,假如滿分是100分,成功人士的頭上至少要有90分;相反,重考和延畢會扣分,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會被扣分,母胎單身會被扣分,重考駕照也會被扣分,在種種社會規範下不斷被扣分,最後甚至被冠上失敗者的名號。這樣的生活很累,我們每天都在別人設定的規則下努力成為所謂的完美。那種只要有少許失敗便會得到冷嘲熱諷的印象也許十分深刻,但其實我們周邊給予我們的關注或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我們可以試著想,世界上不會所有人都在看我在做甚麼,不會有人在意我在做甚麼,也不會有人等待著我的失敗,然後予以嘲笑,因為大家都忙著做自己要做的事。




【第六章 ◆ 與人的牽絆:陶養人際關係】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我們尊重彼此的不完美,我們的關係就會深化。

茶道的基礎是「和敬清寂」。「和」是主客之間的互動;「敬」是對他人的接納;「清」是對細節的注重;「寂」是寧靜的感覺。侘寂的人際關係觀建基於這四個原則。作者用了最日常最普遍的例子說明了對愛人寬容的重要性——那條丈夫使用後不掛在架子上的抹布——當她將原本視為眼中釘的抹布,視為丈夫為家庭付出的象徵,便從嫌棄的心情轉變為感謝之情。這是很驚人的心路歷程。我們並不是完美的,我們都會有不擅長或做得不好的地方,但很多事情我們只要轉換角度,也許會有新的觀點,新的接納。

與人起衝突的起點,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和諧不平靜的討論,雙方各執一詞,不願意去轉換角度和細心聆聽。人與人的溝通是一門學問,相同的說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差別可以很大。我們不能控制對方的反應,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表達的方式。我們可以傳達我們的感受,但不用重現我們的感受。我們可以解釋我的立場,但不用透過吼叫。我們可以表達沮喪的感覺,但不用對別人粗聲粗氣。這種對每個人都好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認定某個人是「好人」或是「壞人」,然後根據我們的偏見,尋找證據支持我們的假設。放下既定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對方。




【第七章 ◆ 人生行路:享受你的生涯之旅】

侘寂允許我們用感覺的方式生活,不那麼在意我們認為其他人怎麼想(或者我們應該根據其他人的想法來思考),而更關注於什麼對我們是真正重要的。不斷地問問題、繼續向前,依據生命的起伏,有時候慢,有時候快。

正如上面所說,侘寂的生存之道教我們不要那麼在意我們認為其他人怎麼想。我們想要變得完美,卻又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做不到完美。在社會環境底下,我們不免會與人比較我們各自的「成功」。是的,良性競爭可以成為助力,但要是競爭讓你迷失方向,那便會成為阻力。假如你只希望自己成功,祈求他人失敗,那是錯誤的。因為其他人的成功並不會阻礙你達成目標的機會。

書中介紹了日本美學的四大情感底層:物哀,幽玄,侘,寂。

「物哀」是對生命稍縱即逝之美的感知。

「幽玄」是藉想像所看見的世界深處。

「侘」是體會簡樸之美所產生的感覺。

「寂」是時間過渡的深沉與寧靜。

要理解「物哀」,可以先思考此刻該做的事,畢竟此刻很珍貴,每個人的生命中,所有的此刻都只會經歷一次。要體會「幽玄」,便要更深入地探討事情背後的意義,了解自己為何而做,又要怎麼做。要感受「侘」,便要嘗試簡化一些不必要的步驟,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要領悟「寂」,則可以試著反思這些年來自己走過甚麼路,學到了甚麼,並思考接下來又該用甚麼方式和步伐走下去。我們走過的路不一定是完美的,但卻是只屬於我們的,每一步都塑造我們成為新的自己。

世界上沒有單一的完美生涯道路,只有一條我們邊走邊興築的道路。




【第八章 ◆ 活在當下:珍惜此刻】

生命珍貴且稍縱即逝。

侘寂的基本教訓是,我們都是不恆久的。就像這一刻很快會變成下一刻,這一年很快會變成下一年,我們不會永遠活著。要如何最好的利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才是重點。假如你知道你只能多活十年,你會做甚麼?假如你知道你只能多活一年,你又會做甚麼?試著想像一下,或許會改變你現在做事的先後次序。

有人跟我說過,我們跟長輩相處的時間正在倒數,有可能只剩365天,有可能只剩100天,也有可能再也沒有下次。我們把一些事情變得太理所當然,以至於失去的時候總是懊悔。假如我再努力點,或許我就可以......假如我抽多點時間陪伴家人,或許我就可以......假如我當初態度更好,或許我就可以......但既然有些事情還沒有發生,或是還有挽回的餘地,那為什麼不好好從今天開始改變你?前段時間我一直在想,到底人在死亡之前會有甚麼感受?想了很久我也沒有答案,畢竟我未感受過。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找到了自己可以馬上放棄的事情和習慣。即使這一刻的我很迷茫,要是我繼續這麼猶疑不決等待下去,那時候我應該只會剩下後悔。所以,想要改變的話,就趁現在吧!想要珍惜的話,就先珍惜現在這一刻吧!




【後記】

會接觸到這本書的契機很神奇,它的內容改變了我的一些習慣,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模式。或許是命運吧,在正好需要它的時機,它剛好映入眼簾。書中有很多問題,允許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假如你現在正迷惘,不妨靜下心來一看,好好地跟自己對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