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庫斯,上帝的部落,遠得要命王國。
這裡一直以櫻花聞名,再小再遠的山路仍吸引了大量遊客搶進,向來討厭人群的我就這麼一直讓司馬庫斯在旅行清單上擱著。距離司馬庫斯最近的一次,是我大學期間在尖石鄉的各個泰雅族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可惜當時沒被分配到司馬庫斯一組;也因為這次田調經驗,聽聞到許多櫻花以外的司馬庫斯的故事。
因公差關係,今年春夏之際終於來到了上帝的部落,雖然沒有櫻花,不過這裡的部落生活和神木群卻帶來了另一種洗滌:永續生活該是什麼樣子?
司馬庫斯海拔並不高,大約1500公尺左右,不過從新竹內灣到司馬庫斯,還要3小時崎嶇山路的車程。司馬庫斯的遠,還反映在一個有趣的第一名上——這裡是最後一個通電的部落,倒數過來的第一。
雖然他們是最晚通電的,生活方式卻走得比任何城市還前面。
司馬庫斯以部落共有制而聞名,這個共有不僅是司馬庫斯維持泰雅族生活習慣的一次勇敢實驗,同時也是部落生活因應當代科技與資本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嘗試,而這場實驗和嘗試仍然持續著。
1990年代,距離部落5公里左右的巨木群成為部落發展觀光的契機,然而遊客上門了、部落賴以為生的經濟模式改變了、連帶也改變了村民之間的關係,大家從共好互惠變成了競爭,生活上似乎出現了裂痕,因此當時的頭目在2000年代開始再次經營部落共有制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說再次呢?因為過去的泰雅族生活本就是以分享為核心,比較沒有那麼強烈的私有制、私有物、私有土地的概念,然而隨著外來文化進入,維持生計的方式改變後,部落才決心找到原本的共有與當代的資本生活間的平衡。
這個共有制指的是大家共同經營遊客餐廳、住宿、共享相關收入,當然也有不認同共有理念的村民,所以也不會強求他們加入。目前無論從事何種工作,大家都能獲得新台幣3萬元的月薪,甚至還吸引年輕人回家鄉工作,在部落共同努力下,社區內唯一的小學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也成為族語和文化存續的重要基礎。
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共產主義,想必也會有搭便車的人,但是部落也發展出一套配合的權利義務和獎逞機制,試著從中找到平衡。
司馬庫斯這20年的轉變具有諸多啓發性,我實際走一趟後,發覺原來那個開啟紛爭、又帶來轉型契機的神木群,始終佇立在那好像什麼都沒變,卻早已在一開始就把想說的話刻在那一葉一木中了。
司馬庫斯的遠和共有制經營,加上「上帝的部落」之名,似乎為司馬庫斯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甚至有微微聖光從中散發出來。不過去司馬庫斯不用太緊張,交通方面除了出發前注意天氣、路況和車況外,就是通行時間了;倒是生活必需品一定要準備好,因為山上是不會額外提供的(其實養成這個好習慣,當一個永續旅人也很好)。
之前的櫻花季特別管制似乎取消,現在每天採「單線管制」,針對小型車、中型巴士僅有特定時間開放。
「最近地震很多落實齁,大家都怕,不敢來山區,但其實齁,沒有地震也有落石啦。」部落導覽人員一句輕輕的玩笑話,卻也說明了與大自然共處的風險。
難得上來了司馬庫斯,其實兩天一夜比較能感受到這裡的生活,不過房型與數量有限,建議先行預定,連餐點也是。
另外當地住宿也有些規則,每晚8點到隔日清晨6點是部落休息時間,不僅不開放,也要維持安寧、不得喧嘩。再來就是房內不提供個人盥洗用品,所以牙刷、杯子、餐具等需要自備。
單趟5公里的路程,如果慢慢走、邊走邊看,大約需要4-5小時的時間,所以建議中午前開始走。
休息了一晚,隔天的重頭戲就是去看看引起紛爭、又帶來轉型契機的神木巨木群。
整個神木步道單趟5公里、來回10公里左右,沿途平坦,就算是小孩子來走都沒問題,算是挺輕鬆又愜意的步道。步道一開始是大片的竹林,雖然豔陽高照,但是竹林掩映下還挺涼快的。其實桂竹是新竹尖石的名產,也是泰雅族過去賴以為生的重要物資,例如竹製口簧琴、竹子製成的背籃、魚筌等等。
走在步道中,還能看見部落蓋的廁所和木造小工寮,前者是為了讓大家方便如廁(廁所一邊還是超大窗戶,可以一邊解放一邊欣賞山景),後者則是部落為了監控是否有不明人士進入林中盜採或做什麼不法勾當而設立。不過要注意的是,廁所裡的垃圾桶是不給丟垃圾的,所以大家還是要把垃圾帶下山,實踐無痕山林的理念。
走到中段後,有其中一段是一處大崩壁,雖然視野極佳,安全考量下還是速速通過比較好。不過在這邊可以一眼眺望山頭另一個部落、同樣以神木群聞名的鎮西堡。
過了大崩壁後,慢慢的地景開始變成了紅檜巨木,高度也越來越高,從解說牌的介紹看來,這些紅檜巨木的樹齡可能都還不過百年,樹圍雖然接近10公尺左右,但是視覺上還感受不太到那股衝擊力,直到走到終點處,才發覺神木帶來的震撼。
最大的一棵要數YaYa神木(泰雅族語「母親」的意思),樹圍20公尺、樹高41公尺,而且已經2500歲!這棵YaYa神木是所有神木群裡最壯觀的一棵,眾人發出讚嘆之餘,我想心裡也有顆敬畏的心吧。紅檜是台灣針對的樹林資產,過去百年間的開墾、盜採、濫伐,乃至引起與原住民間的戰爭,都讓紅檜添加了一些傳奇意味,能生長到今天,我想是非常不易。
在泰雅族的理念中,與環境和諧相處並不是完全不用大自然的資源或與之隔絕,而是學著與之永續共存:當大自然給予我們生活物資時,我們必須心存感激,因為大自然犧牲自我讓我們得以延續;反之,我們也應該創造能讓大自然生存的環境,才能互利共生。
隨著時代演進,這些紅檜神木幾乎難再見到以「群」為單位的量體了,為了保存僅存的自然資源,我們選擇敬而遠之,所以連帶泰雅族的生活知識也難以發揮永續的精神。我曾看過一種說法,是孤寂的神木終將孤寂死去,不僅因為沒有夥伴,更因為缺乏了與之互動的生物。完全隔絕自然真的是好的嗎?走在步道群上,我不斷思考這個問題。
紅檜可以活3000年、要20個人才能抱的大樹,但他傳奇的一生是從0.2公分的種子開始的。
這是前一天導覽員隨口介紹的一句話,被我留上了心記了下來,看到神木那一刻,值得玩味也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