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豐富眼光,看事物全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用豐富的眼光,看事物全貌。是志仲替我簽在「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書扉的一句話。


我們沒有機會在彼此的新書發表會見到面,然而,我很幸運地成為志仲在休假期間,北上探訪的朋友之一。


論資歷輩分,我其實應該要稱呼志仲為老師,但志仲毫不在意資歷輩分,才剛坐下來便對我說,「不用那麼客氣,你叫我志仲就好。」


也許人和人之間的頻率相近,繁文縟節便能自在忘卻,因此,儘管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向來拘謹的我,居然跟著叫起「志仲」來。


接著,還很自在地向他談起了病中的父親。癌症改變我們一家人許多,有好、有壞,壞起來的時候,挑戰個人下限的程度,一再超越我對於下限的認識。


志仲仔細地聽著,將惻隱與同理表現在深深的凝視之中。使我感覺,他對於病厄的理解,可能穿透了語言和口說,於是不畏懼、不閃躲,一派落落。


聽畢,志仲直起身,和我說了一個故事。一樣,也是關於纏綿病榻的父親。


「有一次,我去看我爸。我爸神智清楚,外貌如常,但他一見到我便嚷嚷:『我的手斷了』。」手斷了?志仲定睛檢查了父親的四肢,沒有大礙。


依過往陪病的經驗,我忍不住插話,「這應該是譫妄。我爸爸在加護病房時也有過。很嚇人,怎麼跟他講,都講不通。」


志仲點點頭,告訴我,「可是我沒有要跟他講甚麼,我只是順著他的話,一件一件地問他,『爸爸,手斷了,很痛吧?是哪隻手斷了呢?』、『醫生是怎麼給你治療的呢?』、『治療以後,現在手是甚麼狀況呢?』」。


我聽呆了。回想起來,我好像從來沒有順應過爸爸的抱怨或牢騷,常常自以為苦口婆心地解釋著、說服著、釐清著。就連譫妄發作的時刻,我還是著急地想要糾正爸爸,不是,門外那個小姐是護士、不是你女兒。你女兒在台北上班、沒有派駐到海外。


「這種時候,你不要想說服、開解他,就去相信、融入他講的話。想辦法讓他感到被認真對待,這就是陪伴。」志仲說,這也是他書裡面寫的其中一個觀點,培養豐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全貌,包括自己的缺陷、周遭的不如意和不圓滿。疾病,亦然。


志仲的提醒,很快地在兩周後派上用場。


爸爸化療後食慾不振,偶有胃口,也變幻莫測,這苦了治廚謹慎的我媽,好不容易張羅了一頓飯,爸爸時常動不到幾筷就有心無力了。一時興起想要嘗嘗的吃食,又遠在我們的掌握之外,遠水救不了近火。


為了這看似應該很好解決的民生問題,兩人烏煙瘴氣不知幾百回合,終於在某個周末爆發,一人抱怨自己甚麼營養的都沒吃到,一人抱屈自己忙裡忙外、餐餐吃剩菜。


夾在這種處境裡面,我覺得自己很可笑,替無數長官貴客打點了半輩子的吃喝,結果我居然搞不定自己家裡的飯桌。為什麼爸爸不願意努力多吃幾口?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食物,更何況化療後的飲食也不是百無禁忌。為什麼我媽要這麼執著?爸爸不吃的要照單全收?想吃的吃、不想吃的就丟啊。


正想秀下限來發火,我驀然想起志仲的故事。疾病已經夠讓身心千瘡百孔了,也許,豐富的眼光,是我唯一可以保守的。


於是,我看到了其他被我忽略的面向,爸爸會這麼看重吃,是因為他還有堅強而旺盛的存活意志,這難道不應該給予支持嗎?想吃甚麼,就吃吧。世界上還有一個選項,叫做Uber,廣告不是說,(應該)甚麼都可以點得到。


我媽,不只是因為執著,她擔憂浪費,更掛心讓爸爸吃到不新鮮的食物。這個,只要發揮我敏感的食物雷達、多年的餐廳揀選經驗,相信Uber也可以使命必達。


然後,我分頭和他們聊了一會兒。用志仲分享給我的方式。想辦法讓他們感到,自己真實的痛苦,被認真對待。不再苦勸爸爸「要想辦法多吃一點」,也停止對我媽說教「何必勉強自己吃不想吃的東西」,就讓Uber發揮最大的能耐,爸爸得以嚐鮮,我媽獲得喘息。


志仲,謝謝你。


你的故事,使我看見疾病在強取剝奪的另外一面,那就是你筆下形容的,艱困時刻,亦有選擇的自由。選擇換個眼光,就能發現每一個人,其實都具備面對困頓的「資源」,譬如爸爸的挑剔、我媽的執著、以及自己的過度敏感。這些平日裡被視為性格缺陷的特質,在連袂抗癌的過程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有多挑剔、多執著,代表有多重視、多堅持,爸爸的癌症很難纏,但他從沒有放棄細細紀錄病程與各項指數的耐心,我媽鑽研蔬果屬性的細緻程度,讓人很難想像,她從來對烹飪就沒有太大的興趣。


我的敏感,讓我對任何一點點痛苦,都能描述得鞭辟入裡,所以我很知道如何鉅細靡遺地拆解、降級他人的痛苦。


也許有一天,我們終得臣服於疾病、無常,我會記得從中生出的豐富眼光,這是疾病與無常,所無法帶走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完我上一篇發文,好朋友在第一時間傳簡訊來,建議我可以找時間讀一下<轉變之書>。這本書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巨變,在不同階段重閱,也每每助她穿越迷霧。
    再過幾天,就是我四十五歲生日。我送了兩份生日禮物給自己:一本由鍾穎老師翻譯的著作<中年之路>。另一份,則是我開始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我一直是個悲觀的人,看待許多事情,總是預先設想到最糟糕的那一面,碰上重大的人生抉擇、職涯轉換,這個特質更被我發揮得淋漓盡致。
    出版社請我替「為什麼要道歉」這本書寫推薦序的時候,我認真回想了一下,從業二十幾年來的歲月,有經歷過類似學運規模的抗爭場面,也有遭逢過現場不費一兵一卒、對方光靠網軍動員就捲起千層浪的炎上風波。
    過了中年,轉職這件事,近似警示寓言,關注的焦點,從年輕時的如何冒險,轉變成最大程度的規避風險。 這期商周專欄講述的惠敏,是我極為親近的朋友,她碰上的兩難抉擇,我曾原封不動地經歷過,而結局甚為悽慘。
    我在路上接到一則來自公司的簡訊,內容稀鬆平常,卻不知怎麼瞬間點燃我的怒火。顧不得人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我猛地停下來,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覆發訊息給我的同事,直言這個安排超級粗糙,讓我很不舒服。 接著,我感到淚水大顆大顆湧出,全然不顧早上花了一番力氣才畫好的眼線,此刻一塌糊塗。
    看完我上一篇發文,好朋友在第一時間傳簡訊來,建議我可以找時間讀一下<轉變之書>。這本書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巨變,在不同階段重閱,也每每助她穿越迷霧。
    再過幾天,就是我四十五歲生日。我送了兩份生日禮物給自己:一本由鍾穎老師翻譯的著作<中年之路>。另一份,則是我開始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我一直是個悲觀的人,看待許多事情,總是預先設想到最糟糕的那一面,碰上重大的人生抉擇、職涯轉換,這個特質更被我發揮得淋漓盡致。
    出版社請我替「為什麼要道歉」這本書寫推薦序的時候,我認真回想了一下,從業二十幾年來的歲月,有經歷過類似學運規模的抗爭場面,也有遭逢過現場不費一兵一卒、對方光靠網軍動員就捲起千層浪的炎上風波。
    過了中年,轉職這件事,近似警示寓言,關注的焦點,從年輕時的如何冒險,轉變成最大程度的規避風險。 這期商周專欄講述的惠敏,是我極為親近的朋友,她碰上的兩難抉擇,我曾原封不動地經歷過,而結局甚為悽慘。
    我在路上接到一則來自公司的簡訊,內容稀鬆平常,卻不知怎麼瞬間點燃我的怒火。顧不得人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我猛地停下來,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覆發訊息給我的同事,直言這個安排超級粗糙,讓我很不舒服。 接著,我感到淚水大顆大顆湧出,全然不顧早上花了一番力氣才畫好的眼線,此刻一塌糊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頁頁重點,我讀很久,絕對值得買回來細細研究。
    Thumbnail
    來到實人兩個多月,學習了不少新知,但要到能自信且熟練地運用在生活上還有一段路要走。在一份新的工作中,我發現自己運用自己本身的特質,加上在實人的刻意練習,讓我著實地能夠運用一種能力,改變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教育現場,這個能力是「觀察」。
    遇見值得被愛的自己 紫嚴導師 著 2017 城邦文化 ❍ ❍ ❍ ❍ ❍❍ ❍ ❍ ❍ ❍❍ ❍ 「靈識的期待不外乎是:拾回輪迴投生前的初衷,在浩瀚的生命旅途裡圓滿自己。」 「我們的『心』,終其一生都盡全力投入在『證明自己給別人看』的苦差事,而且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正在做這
    Thumbnail
    如果可以把這場夢稍稍截成幾個段落,有好幾個墊高自己的閱讀時光,一直是給自己很大的布施。 過去這修行十五餘年的路,一直都是用考研究所一樣的心態在學習著, 這條路砸了上百萬後的年月,累積整面的身心靈書牆清了又清只剩幾本陪伴,
    最近又開始寫選譯系列的筆記。 選譯不是翻譯完整文章,而是將讀文章時有點感覺的觀點紀錄下來。 寫選譯筆記時,我會特別去找文章作者的照片, 待到時於Facebook, Threads, Vocus分享時也能一起附上。 人很神奇,如果看到臉,會產生更大的親切感。 選譯系列的筆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清大中文博士,但是他的工作與生活卻並不如一般人預期的光鮮順遂,他如何在長期失業、父子失和、突遭意外的人生逆境中,一步步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從迷盲中走出來,成為人際溝通講師...
    Thumbnail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 書的封面提字深深的吸引著我: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對平常就有閱讀習慣的我,閱讀不是一件難事。 可是,如同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曾說過的:「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不以工作目標導向訪談創作者及書籍推薦。 閱讀對我來說,是個人隱私,是自由,也是意識,代表我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與作者建立關係,這種美好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翻開書中一頁開始,就能對話。
    Thumbnail
    這本頁頁重點,我讀很久,絕對值得買回來細細研究。
    Thumbnail
    來到實人兩個多月,學習了不少新知,但要到能自信且熟練地運用在生活上還有一段路要走。在一份新的工作中,我發現自己運用自己本身的特質,加上在實人的刻意練習,讓我著實地能夠運用一種能力,改變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教育現場,這個能力是「觀察」。
    遇見值得被愛的自己 紫嚴導師 著 2017 城邦文化 ❍ ❍ ❍ ❍ ❍❍ ❍ ❍ ❍ ❍❍ ❍ 「靈識的期待不外乎是:拾回輪迴投生前的初衷,在浩瀚的生命旅途裡圓滿自己。」 「我們的『心』,終其一生都盡全力投入在『證明自己給別人看』的苦差事,而且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正在做這
    Thumbnail
    如果可以把這場夢稍稍截成幾個段落,有好幾個墊高自己的閱讀時光,一直是給自己很大的布施。 過去這修行十五餘年的路,一直都是用考研究所一樣的心態在學習著, 這條路砸了上百萬後的年月,累積整面的身心靈書牆清了又清只剩幾本陪伴,
    最近又開始寫選譯系列的筆記。 選譯不是翻譯完整文章,而是將讀文章時有點感覺的觀點紀錄下來。 寫選譯筆記時,我會特別去找文章作者的照片, 待到時於Facebook, Threads, Vocus分享時也能一起附上。 人很神奇,如果看到臉,會產生更大的親切感。 選譯系列的筆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清大中文博士,但是他的工作與生活卻並不如一般人預期的光鮮順遂,他如何在長期失業、父子失和、突遭意外的人生逆境中,一步步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從迷盲中走出來,成為人際溝通講師...
    Thumbnail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 書的封面提字深深的吸引著我: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對平常就有閱讀習慣的我,閱讀不是一件難事。 可是,如同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曾說過的:「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不以工作目標導向訪談創作者及書籍推薦。 閱讀對我來說,是個人隱私,是自由,也是意識,代表我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與作者建立關係,這種美好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翻開書中一頁開始,就能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