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夏』到『九夏』——劉歆王莽偽造《周禮》探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三夏』到『九夏』——劉歆王莽偽造《周禮》探實

 

在西漢末年,《漢書》載王莽『發見《周禮》』,實為王莽主導,由劉歆帶領儒生數十人,所完成的偽書。而在《周禮•春官•鍾師》有:『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而《周禮•春官•宗伯》裡又指出:『凡樂事:大祭祀,宿縣,遂以聲展之。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尸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帥國子而舞。大饗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騶虞》。』



《周禮•春官•宗伯》只解釋了《周禮•春官•鍾師》其中的《王夏》、《肆夏》、《昭夏》的用途,其餘六夏《周禮》內任何說明都無見。


 

此所謂的王公貴族的儀式音樂的『九夏』,完全是劉歆成立班子為王莽當政所偽《周禮》裡,依昔日文獻裡,主要是劉歆喜好的《左傳》裡的『三夏』之樂而來的,內中的九夏的內容,除了《肆夏》有先秦故籍明文記載而外,餘如《儀禮》《儀禮•大射》有『公入,《驁》。』其中的《驁》樂,被劉歆採入成為九夏裡的《驁夏》。至於《周禮》裡其他的七夏,先秦故籍一點踪跡亦找不到。


其實,完全是劉歆依據其改先秦陰陽五行說裡的《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為『天道以六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九制』,為了在人間王公貴族的儀式音樂符合其新陰陽五行的『人道以九制』,所以偽立『九夏』之樂章之名。而其直接的構思的啟發來由,就是劉歆此一《左傳》迷所迷的《左傳》了。


 

在《左傳》里:

 

『(襄公)四年,春,楚師為陳叛故,猶在繁陽,韓獻子患之,言於朝曰,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唯知時也,今我易之,難哉,三月,陳成公卒,楚人將伐陳,聞喪乃止,陳人不聽命,臧武仲聞之曰,陳不服於楚必亡,大國行禮焉而不服,在大猶有咎,而況小乎,夏,楚彭名侵陳,陳無禮故也,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辱於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於周,臣聞之,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國語•魯語下》也有相同史事的另一記載:『叔孫穆子聘于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而後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曰:子以君命鎮撫弊邑,不腆先君之禮,以辱從者,不腆之樂以節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禮於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寡君使豹來繼先君之好,君以諸侯之故,貺使臣以大禮。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皆昭令德以何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聞也。臣以為肄業及之,故不敢拜。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夫《鹿鳴》,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諮于周。敢不拜教。臣聞之曰:懷和為每懷,諮才為諏,諮事為謀,諮義為度,諮親為詢,忠信為周。’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吳、晉的杜預注《左傳》『三夏』為:『《周禮》:以鐘鼓奏九夏。其二曰肆夏,一名《樊》。三曰韶夏,一名《遏》。四曰納夏,一名《渠》。蓋擊鐘而奏,此《三夏》曲』。杜預的比附,是來自於《國語•魯語下》的敘同一史事時的『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國語•魯語下》該文裡明明是『金奏《肆夏》、《樊》、《遏》、《渠》』四者,《肆夏》、《樊》並列,分別指不同的音樂,但杜預為了湊合《左傳》裡『金奏《肆夏》之三』,於是合併《肆夏》、《樊》為『其二曰肆夏,一名《樊》。』其注以是可見純屬拼湊。而且其言『其二曰肆夏,一名《樊》。三曰韶夏,一名《遏》。四曰納夏,一名《渠》』,更是其個人的瞎拼亂湊,因為不去查覺《周禮》之偽,《周禮》胡謅的九夏,以為真實存在,但一比對了《國語•魯語下》,發現了和《肆夏》用在『天子所以饗元侯』的《樊》、《遏》、《渠》應屬『三夏』啊,怎麼數一數,數量有四而不為三,成了四夏,於是併合巧說以彌縫之。故其說完全不可信。

 

《周禮》本文裡也有它處提到了九夏裡的『夏』樂,

 

《周禮•春官宗伯》:『尸出入,則令奏《肆夏》。』

《周禮•春官宗伯》:『牲出入,則令奏《昭夏》。』

《周禮•春官宗伯》:『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

 

從王莽時代活到東漢,屬劉歆偽造《周禮》時的共偽人的所謂劉歆弟子的杜子春,於是自由想像出不見於包括《周禮》的九夏內其他各『夏』的使用時機,純屬笑話,不妨一引:

 

『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

 

杜子春此說法,應是劉歆等人偽造時的初心,想把九夏作此功用,但因《周禮》配合王莽而成書倉卒,不及完整擺入,故杜子春的說法,倒是可見劉歆、杜子春等一行人偽造《周禮》九夏時的構思。

依據《禮記•禮器》: 『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東漢鄭玄注:『出,謂諸侯之賓也,禮畢而出,作樂以節之。《肆夏》當為《陔夏》。』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曰:『《肆夏》當為《陔夏》”者,案《大司樂》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大饗不入牲,其它皆如祭祀。今破為《陔夏》者,以《大司樂》之文,大饗諸侯,則諸侯出入奏《肆夏》。此經是助祭之後,無算爵,禮畢,客醉而出,宜奏《陔夏》,故《燕禮》大射賓出奏《陔夏》,明不失禮也。』



也就是說,明明《禮記》說的是諸侯之寶禮畢而出,要奏《肆夏》,東漢鄭玄却為屈就偽書《周禮》而把《禮記》原文的《肆夏》改成《陔夏》。其實,就在西漢初年的《淮南子•齊俗訓》:『古者非不知繁升降盤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西漢年間的《大戴禮記•保傅》:『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所講的《肆夏》都不是如西漢末偽書《周禮》所說的用在祭典的『尸出入』之用,而是活生生的人間禮樂,王公貴族賓客,禮畢『趨』(快步走)時而出的行進步態之配樂。自此一論,亦見光從《肆夏》於先秦及西漢年間的認知,即知《周禮》所說《肆夏》用在『尸出入』就純屬胡謅,偽態一察古籍即知。


 

其實,九夏的擺入《周禮》,完全是劉歆依據其改先秦陰陽五行說裡的《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為『天道以六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九制』,為了在人間王公貴族的儀式音樂符合其新陰陽五行的『人道以九制』,所以偽立『九夏』之樂章之名。而其直接的構思的啟發來由,一探先秦及西漢年間的文獻及明白陰陽五行說被劉歆王莽在偽書《周禮》內的改造,即知明明白白,《周禮》的是為劉歆王莽所成的偽書,昭然若揭。
(見原書刘有恒:中国古代音乐史辨正(甲集)(2019))

 

avatar-img
11會員
33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有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釋《周禮.大司樂》的三大祭樂的疑案及其『八律圈』 一、宮、角、徵、羽表示鐘磬擺放的方位而已 於西漢末年劉歆受命於王莽而集合學士偽造的《周禮》一書,於《周禮‧大司樂》內有: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
中國在西周時代,於文獻上並無記載任何關於『六律』的文字,而在戰國時代的《左傳‧定公四年》有記載,武王克殷,賞康叔『大呂』鐘去建國,賞唐叔『姑洗』鐘去建
釋《周禮.大司樂》的三大祭樂的疑案及其『八律圈』 一、宮、角、徵、羽表示鐘磬擺放的方位而已 於西漢末年劉歆受命於王莽而集合學士偽造的《周禮》一書,於《周禮‧大司樂》內有: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
中國在西周時代,於文獻上並無記載任何關於『六律』的文字,而在戰國時代的《左傳‧定公四年》有記載,武王克殷,賞康叔『大呂』鐘去建國,賞唐叔『姑洗』鐘去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二版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漢.劉向所編《楚辭》有十六卷,王逸註《楚辭》時,又加上一卷自己作品〈九思〉,今傳《楚辭》共十七卷。其中有些是漢人擬作,有些是屈原弟子作品,傳統認為是屈原作品的,只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本書依王逸本次序分為九章,各章均先校字,次注解,後釋義。校字以四部叢刊之明覆宋刊本為底本,參以洪興祖、朱熹及近人校補,擇其正確者,寫於譌字之下,並以括弧標明。注解採古今之注,並間及東瀛學者岡松辰之《楚辭考》,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二版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漢.劉向所編《楚辭》有十六卷,王逸註《楚辭》時,又加上一卷自己作品〈九思〉,今傳《楚辭》共十七卷。其中有些是漢人擬作,有些是屈原弟子作品,傳統認為是屈原作品的,只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本書依王逸本次序分為九章,各章均先校字,次注解,後釋義。校字以四部叢刊之明覆宋刊本為底本,參以洪興祖、朱熹及近人校補,擇其正確者,寫於譌字之下,並以括弧標明。注解採古今之注,並間及東瀛學者岡松辰之《楚辭考》,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