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寫小說的比讀小說的人多」是真的嗎?

  前言:原文可在PENANA上找到,是我在蕉園上點閱率最高的系列文。雖然說教了好幾篇,但本人的小說作品從未得到什麼實質的肯定(得獎OR出版),自己也沒有去驗證,僅憑多年來的直覺與經驗寫的,並不一定是正理。

  內文修正了一些,因為有些內容是根據蕉園內的作品而寫。

  正文開始:

  我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會在筆記本上寫故事跟同學分享。國、高中時期都有參與校刊的小說投稿和校際比賽。當時會在痞客幫和一些論壇連載小說,也大過膽投稿過比賽。(全都不是用現在這個筆名,所以找不到是正常的XD)大學到現在開始在網路和自己的電腦裡存稿寫作,也有固定的小圈圈相互交流切磋。

  我對自己的寫作定位是「輕小說」和「大眾文學」,對自己的期許是各種類型定位都寫過一遍,例如目前在案上的情色小說、奇幻文學、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等,都有大綱跟進度在執行。


  過去曾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寫小說的比讀小說的多」,是不是這樣呢?

  嚴格來說這句話一半對,一半錯。對的部分在於讀小說的人很容易就會竄起「想要寫作」的動機,甚至現在只要看到輕小說改編的動畫也會竄起想寫小說的心情,甚至有些大膽的創作者直接寄小說給出版社問「什麼時候可以動畫化?」。

  其實,有這樣的心態非常正常,就像小時候看柯南就會有想當偵探的念頭、看中華一番就會想當廚師、看醫龍就會想當外科醫生等等,無可厚非。

  接下來要談錯的部分,要知道大多數人都只是「想」和「嚮往」,所以「寫小說的比讀小說的多」這句話精確來說是「想寫小說的比真的在寫小說的多」。

  小說家九把刀曾舉過一個例子:一名書法家去演講,提問環節有人問「如何成為一個書法家?」,書法家不疾不徐回答「先從挑筆開始」,觀眾繼續追問「然後呢?」、「握筆磨墨」、「然後呢?」、「臨摹」……等等。最後書法家不耐煩地說了一句:「真的想當書法家的人早就開始行動了,哪可能問這些基本到不行的問題?」

  對,給各位想寫小說的人第一條建議:「你是想當作家,還是想寫小說?」

  如果你想清楚了,我們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盤點與定位」

  何謂「盤點」?又何謂「定位」?

  如果你是一個喜好閱讀與寫作的人,你必須有意識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自己會寫什麼」?你可能喜歡某些類型文學、喜歡某些作家、喜歡某種寫作形式--但「喜歡」和「會寫」只是有親近性的兩件事,例如我很喜歡讀推理小說,尤其無犯罪推理,但真要我下筆寫,我寫不出來。我擅長的是奇幻文學類型的長程布局,例如能力、國家、種族、政治、情感之間的互動,這才是我小說的看點--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我是讀歷史學出身的,歷史學的訓練激發了我這方面的寫作能力--所以喜歡讀什麼小說不一定就會寫什麼,你的出身、成長、興趣、觀點、知識類型、崇拜對象都可能成為你寫作的基本元素。

  有志於寫作的人請記得冷靜分析自己喜歡的事物,並把他拆解開。例如我很喜歡九把刀的《殺手》系列,因為他把文字化成了電影般的「鏡頭」,這件事對我的寫作影響很大,從此我寫作都是從「鏡頭」出發,我腦海中是畫面的編排,而不是文字和暗示的編排。

  請記得,作家和讀者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說得出自己「為什麼喜歡某部作品」,而且不單純只是「男主很帥」、「女主很婆」、「神作」這樣的評論,而是從人物設定、背景、劇情轉折、畫面刺點等方向下手;反之,他們也說得出「為什麼討厭某部作品」(例如當年我網誌最高流量的文章是討論為什麼我討厭《刀劍神域》,比小說流量高出好幾倍QQ)。

  當初我自己的練習是,把認為好看的電影、戲劇、動漫畫、小說都寫成一篇篇評論,剛開始一定都青澀,但跟所有事情一樣,你要會、要精通,就得榨乾腦袋練習。

  「盤點」與「定位」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規劃自己的寫作藍圖。例如自己適合寫什麼、優勢和特點在哪、在哪個平台發表、甚至要怎麼出道都是。

  接下來,你就會發現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你枯竭了,沒有自己所想像的有才華。

  正式進入寫作階段,你很尷尬地完成很破的劇情(甚至沒辦法完成),人設單薄、背景呆板、台詞棒讀、錯別字跟標點亂用被笑,絞盡腦汁生出評論也只比別人多兩句話等等。

  這也是「寫小說的比讀小說的多」這句話的陷阱所在,這句話沒告訴你的後話是:你想寫,就得多讀,而且轉換效率極低,你可能讀十本書不見得能生出一行字。

  現在來到我的第三條建議:「伸出你的觸手」。

  吳明益老師曾有一句話:「我不跟只讀小說的人聊天。」(可能網路上查不到,因為這是大學老師們聊天時講的)

  這句話很有深意,吳明益老師是優秀的小說家,為何排斥「只讀小說」的人呢?其 實這句話也點出多數人踏入的陷阱:以為小說的問題只能在小說裡找到。

  我見過很多創作人,大量吸收小說和小說寫作書,品味超群,但就像被某種限制器捆住一樣,很容易就老狗玩不出新把戲,自己把自己內捲死了。

  請記住一句話:某個領域的問題可能在別的領域才有解答。

  我父親曾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他是機械工程師,某次一群工程師想針對某機具的零件,設計出一條可以自動排除瑕疵品的產線,花了幾百萬投資,最後成效差強人意。結果一位五金行老師傅看了一下,直接說這個零件的瑕疵品重量和正品有落差,你們就找台電風扇吹一吹,飛出去的就是瑕疵品了。

  沒錯,你在小說寫作領域鑽牛角尖的問題,可能在電影、戲劇、遊戲、音樂、歷史,甚至科學都有機會獲得解答。所以每次我寫作遇到瓶頸,我都會暫時放下鍵盤,看一齣電影、讀一段史普書、打一下遊戲(建議有志寫作的大家,真的要好好品鑑單機遊戲,不要再浪費時間在手遊和PVP遊戲上了)、跟一下時事,瓶頸就沒頭沒腦地突破了。

  多伸觸手還有一個好處是:你不怕沒東西寫。

  很多創作者寫出來的東西單薄,是因為只有一種角度,這裡的「角度」不單只是角色視角,還包括描寫的方向。例如有人會寫「桌子」,但桌子的紋路、色澤、氣味卻不會寫;有人只會寫巨乳美少女,但美少女除了發嗲賣肉之外,興趣、愛好、價值觀、習慣性的小動作等全都扁平到不行,甚至直接略過不寫,這也讓小說喪失畫面感和投入感,不只質不行,量也不行。為何有的人能夠洋洋灑灑每天言之有物幾千字?有的人卻是要他擠五百字都像要他的命?決定的關鍵就在這裡--你有沒有充分利用你的觸手?

  最後一條建議,最簡單也是最困難:坐下來,寫!

  這是某本寫作書的某章節標題XD,來自某位作家的建議。

  《黑鏡》的編劇曾被問「您是怎麼想出這麼多有趣的劇情?」,該編劇只回答:「找個壯漢,付他時薪,要他在旁邊看著你寫,字數在時間內沒有達標,就打斷你的腿。」

  幾乎每本寫作書都會強調持之以恆的重要性,每一位作家都會分享自己要求自己的進度為何。例如九把刀一天五千字,(記得)作家水泉也是一天五千字,我自己大約是兩千到五千之間,有時狀態不好會掉到一千多。甚至網路寫手「沒力史翠普」也說「一天就算一百字,一年也有三萬多字。」

  重點就是持續,不只是寫作,就連YT們也會反覆強調持續出片的重要性,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哪時會「被人看見」,你不持續輸出,就會被時間和人類固有的短期記憶給淹沒。同時,持續寫作也是練習,沒有任何紙上談兵比得過實戰,只有實戰才有真正進步的機會。

  事實上,「寫小說的比讀小說的人多」這句話之所以會成立,就在於寫作是一件門檻低的行為,只要有紙筆(我國中前都是紙上作業的喔)或一台堪用的電腦就可以開始。但因為門檻低,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很容易,可看完這篇文,你會覺得容易嗎?XD

  相對地,因為門檻低,也意味著很好放棄,很多人遇到上述的許多問題,就放棄不寫,或只是一直「想」當作家,「想」太多,就是不肯坐下來寫個字。當然,也有更多人寫得不怎麼樣,卻欠缺自覺,憤世嫉俗地認為這個社會不懂自己,持續地原地踏步。

  無論如何,只要你願意寫作,你持續,就能超越那些中途下車的人;你自謙、懂得    自我充實和鍛鍊的人,就可以甩開憤世嫉俗的人一大段距離。

  請記得:只要持續,你就會超過越來越多的人。


  2024補充:

  平台同事「夏目」(因為完全沒和他交流過,所以不敢稱朋友),有在其文中說明:所謂的「太多」可以是指對台灣出版社而言,「想要創作的人太多」。

  文友「夜臨」則有在其書評提到:持續不等於有效,如果沒有下功夫去學習和改善,仍舊屬於無用功和原地踏步。

  由於本文當初是率性而寫,沒有發展成整個系列的野心,後續輸出完全是意外。如今回頭來看,本篇文算系列的「綱要」,後續文皆對文中內容有相關論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學習、寫作、教育、時事的看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