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等待是旅行的常態

掐指算算:這趟三個月的旅程,一共搬了15次家。

    而填在兩個移動點之間的是「等待」,前一處十至十一點退房,下一處下午三點至四點才能入住,所以移動通常表示會有四到六小時的空檔「無處安身」。

    有伴一起耗當然便利許多,泡泡咖啡廳聊天,輪流看守行李去上廁所,或附近小逛一會兒。只是我多半隻身一人,曾在火車站發呆兩個鐘頭,看人來人往,幸運的話加上車程,一天的四分之一便給消磨盡了。有時只是同城市的南北兩端遷移,我則用最慢腳程行進,大行李箱伴著我,一同感受各種材質的路面。

    扣除旅館可以提前寄放行李的兩回,在數十次的移動經驗中,我終於抓到訣竅了,盡量將移動日期安排在圖書館開館時——因為那兒不僅有廁所(冬天有暖氣),還有一應俱全的各種視聽媒材,讓人安心又開心的等待!   

    但是對於非週末的「假日」,我失算了!例如:五月八日是「歐洲二次大戰結束」——放假一天,九日則是「耶穌升天」——放假一天…圖書館閉館,到哪兒消磨六小時?

    於是,先發訊息跟下一處房東請求:提早入住了一個半小時,達成!然後發現目前退房的社區有會客大廳,還有網路,太棒了!於是,備好一本書,洗了小蕃茄,煮了一罐開水…開始享受旅行重要的一部分——等待!#

刊登於2024.07.01聯合報繽紛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