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3|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文字創作的本質--在影音至上的世界,純文字創作是否還有必要性?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AI是否會取代創作者?」。相信這個問題是近期許多創作者的焦慮之一。

  實際上,我認為這種被取代的焦慮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從電視進入大眾社會後,人們的目光就逐漸被影音奪走注意力,越來越沉不下心去閱讀文字。不只導致書市的萎縮,連創作者本身都耐不下心去提煉更好的文字和內容。快速「動畫化」、「影劇化」、「遊戲化」成為變現的主要法門。

  當然,這邊不會老生常談說,現代人只想吃快餐,不讀書,不看文字。

  實際上,「文字」更像是古早影音的濃縮--別忘了,文字是從圖畫、語音逐漸演變來的。換句話說,人類的本能本就是會以影音優先,因為從影音吸收的資訊快速又直接。

  例如中世紀那些構圖誇張的宗教畫作,本意也是為了讓當時識字率低下的民眾快速理解聖經教義才演變出來的。就像我們現代給小孩們看的「繪本」,文字少,圖案大又誇張,但小孩能迅速理解繪本內容。

  「抄經」(中世紀史料多由教會傳教士傳抄下來)這件事本身是為了教士們的專注和精神訓練,並非是源自什麼高大上的目標。

  因此,在憤世嫉俗地認為現代人不讀書,不看文字之前,必須先破除文字的神聖性。先接受「文字並非資訊吸收的主要手段」--甚至,極端的知識份子會認為,要讀書,就得讀「經典」,因為那是歷史錘煉出來的精華--人的一生是能讀幾本書?所以當然要把時間花在值得花的地方。

  就這些人的觀點來說,你各位(包括我)創作的小說,極高機率是歷史長河中的垃圾,不值一提。

  我們先討論,在眼前這個社會,「文字」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多數人對文字的理解主要來自課堂和考試,不管是古文到理化,沒有一門科目能繞過文字。大家對文字的感受就是無聊、負擔、難以消化。

  為什麼?

  前文提到文字是資訊的濃縮,人腦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消化這種巨量資訊的。

  例如「地心引力」四個字,是多少研究鋪墊、發現、統合來的?

  例如古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短短幾句話濃縮多少歷史和政治資訊?

  古文之所以難讀,就是因為在文字載體不發達的古代,所有資訊都是需要用文言文壓縮的--為什麼《論語》和《孟子》同樣都是談話錄,篇幅差距這麼大,原因之一就是文字書寫成本上的落差。(孔子和孟子的年代差距一、兩百年)

  現代人比較不讀書嗎?非也,遠在古埃及時代,允許識字的「書吏」(當時的政府行政人員)在培訓過程中也是滿滿痛苦,甚至有篇古埃及版的〈勸學〉,用「識字=榮華富貴」來激勵這些培訓人員。

  人類識字率大幅提高可以說是近一、兩百年來的事情,只要回想一下一百年前(1923年)人類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就可以理解。

  識字率提高並不等於人的思考能力和品味提升。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便反對文字,他認為文字並不會帶來知識,而是讓人誤以為得到知識。

  在台灣社會,也有人一針見血指出「高學歷文盲現象」,書讀得多,但愚蠢程度和文盲不相上下。

  說這麼多,為的就是破除各位崇拜文字的神聖性。

  文字並不特別神聖,也不特別優越。可以說只是人類社會資訊增長下導致的產物。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文字創作呢?或者說,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天生能用文字創作出偉大的東西呢?為什麼有的人對文字創作有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呢?

  我曾看到有人轉發我的某篇文章說:「所以我後來都用電影和動畫取代閱讀,閱讀太慢了」--我不清楚他是怎麼理解我的文章,他肯定是誤讀了。(那篇文章指的是,創作者透過影劇能觸發更多寫作技巧和靈感)

  直覺上,影音效果確實比文字直觀、快速。實際上,有豐厚閱讀經驗的人反而會認為「影音太慢了」--仔細想一下,動畫化的作品,動畫一集才佔小說多少比例?一集動畫二十分鐘,你二十分鐘如果閱讀小說,能趕多少進度?

  同樣的邏輯也能用在電影和戲劇,甚至所謂「知識型YT」上,二十分鐘講一件事、一個概念、一個人物……二十分鐘你讀一本書都遠比他講得更多、更全面。要知道,能做二十分鐘影片的人,本身閱讀量就會比你以為的多得多。他只是咀嚼後反哺出來一些東西給你,讓你誤以為得到事情的全貌。實際上,如果你只看這些人YT,你的知識和思想,反而是被這些人把持的。

  就如同中世紀百姓,對世界認知的話語權是掌握的傳教士手裡。你不識字,他畫什麼、說什麼,你就得照單全收。他說進化論是假的,你也得信。(老高:勿臭)

  你以為你很輕鬆就能得到「知識」,實際上任何東西沒有親自咀嚼過,話語權就在別人手裡。為什麼好的課堂會要求你提出疑問、不同見解,甚至鼓勵跟老師、同學激辯?從懷疑、提出見解、反省到追求真理--那才是一件東西真正內化成你自己的必要過程之一。

  在這個過程當中,文字幾乎無可取代。因為文字能壓縮的訊息量實在太多了,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思想系統和文明也太龐大了--這就是文字神聖化的起源之一。

  雖然蘇格拉底不喜歡文字,但在資訊越是爆炸的情況下,我們就越是必須認真探索文字的涵義和可能性。或許你會認為百萬YT很了不起,試問,幾個百萬YT能存活十年?最近我在整理我YT的訂閱欄,九成以上破百萬的YT已經不再更新,就算有,話題性也已經弱到足以忽視的程度。

  注意,這邊並不是要激起文字和影音的對立,而是要指出雙方的極限。

  影音需要流量,流量來源需要穩定的曝光,也就是需要博人眼球的文案、企劃,但人腦能消化的速度就是這麼快。YT已經殺成紅海,長江後浪推前浪,好一點的人放棄更新,爛一點的人開發陰謀論市場,甚至抄襲當搬運工。

  為什麼影音可以崩得這麼快?從抖音人人能成名十五分鐘到「男抖內,女抖音」;從YT是個有趣豐富的資訊分享平台到眼下各種炎上抄襲爛事層出不窮?

  浮躁--資訊爆炸和流量當道的結果,大家都想快速變現,但手裡能拿出來的就這麼多。不願停下腳步成長或是壯士斷腕的結果,就是硬著頭皮鋌而走險。

  雖然很多人都在鼓勵進軍影音--尤其在AI的協助下成本降低。

  但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東西的成本低於你坐在書桌前寫下一行字?

  一行字,就可以書寫你的看法和你的世界。用畫的、用拍的、用程式運行的成本都比這高得多。

  因此,我很難理解為什麼不願意坐下來好好讀本書,寫行字的人。

  一本書貴嗎?兩百塊到五百塊就能得到一位學者、作家畢生的精華欸。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拒影音於門外。相反,有厚實文字基礎的人,可以從影音輸出或得更多東西,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

  真正的影音大家,都不會輕視文字的力量。

  因為所有影音的來源,都是文字。

  影劇需要劇本。

  遊戲需要腳本。

  YT需要腳本和企劃。

  你會發現,為什麼有的人產出的影音就是讓你停不下來,有的人就是兩秒入睡?這跟寫作技巧一樣啊,有人寫得好看,有人寫得難看。

  最後說一件暗黑兵法。

  雖然我們都說人類進步,實際上某種角度,眼下社會跟中世紀差不多。掌握影音的人就是中世紀的傳教士,但給他們力量的不是影音,而是他們「識字」。只懂影音的人,叫做「畫匠」,也受到傳教士的宰制。

  你想成為中世紀的農奴、畫匠,還是傳教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夏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