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民主的陣痛

臺灣會躍上國際媒體的消息通常有兩種:地震或立委打群架。

無論是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或甫發生(2024年)的0403花蓮大地震,因為震度強,造成嚴重的傷亡或基礎建設的破壞,讓臺灣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各國立法機構難免因政黨理念不合而言語交鋒,臺灣的立法院則是立法委員跳上主席台打群架。這,缺乏協商的政黨惡鬥及醜陋的作秀場景,也讓臺灣揚名海外。

這樣不堪的景場,是民主的陣痛,但,民主的陣痛不只是立委打群架,還有公民運動。


臺灣自1949年5月20日宣布戒嚴,1987年7月14日宣告解嚴,歷經近四十年,直到1996年,總統、副總統才得由人民直選。我在這段期間出生、成長、求學及工作,投下第一次總統副總統選票,也見證台灣民主得來不易。

戒嚴時期的宵禁、髮禁、報禁、歌禁、媒體檢查、罷工罷課或集會遊行之禁止、出入境管制等人身或言論的規範,令當時的社會噤若寒蟬。除動輒有因通匪或莫須有的罪名被警總跟監或入獄的傳言,受管制的媒體更只能在暗地裡流傳,一旦被查獲,除沒收外,還會依法議處,更是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為便於管束學生的髮禁或衣著要求,抹煞青少年的青春活力,更甚者,成年男性不得蓄髮過長,女性也不得穿著暴露,因為有礙社會善良風俗。我的同事就曾因髮長過耳及領,被叫進警察局,挨了一剪。

當時的警察(包括學校教官)權力很大,稍有不順眼之處,就可以叫去問話,不必搜索票,就可以進入商店查緝書刊或影片等,就像是「訪謀逆妖言大姦惡等」的東廠。因此,小孩如果哭鬧不聽話,媽媽就會以:「如果不乖,會被警察抓去」來恐嚇,因此,我們從小就很怕警察。


1987年解嚴之後,第一個令人震撼的社會運動就是1988年5月20日的農民運動。時任總統李登輝欲擴大開放美國農產品之進口,引起大多數農民的不滿及恐慌,因此集結抗議,並在立法院前爆發嚴重的警民衝突[詳見:1988年臺灣農民運動520農民運動]。

當時只有代表黨、政、軍的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新聞報導不斷播送著暴民向警察丟擲大白菜的畫面,且信誓旦旦地說,白菜下面都是石塊[520石頭記誘供紀實],這次520農民運動有兩百多人被捕或移送法辦。

次年,李登輝政府全面實施農保,並實現農民運動七大訴求之三項:肥料降價、稻穀價格提高及農地釋出。


1990年則發生臺灣第一次的學生運動「野百合學運」(三月學運),由臺大學生發起在中正紀念堂靜坐絕食,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詳見:野百合學運]。

由於老三台或三大報(中央、中時、聯合)對此運動的報導不多,已在業界工作的我,更是所知有限。但口耳相傳,最多曾聚集各大學超過六千名學生串聯靜坐,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及支持。

是年,李登輝回應學生訴求,召開國是會議,廢除臨時條款,解散「萬年國會」。此次學運,對臺灣的民主政治產生重大的影響及質變。此外,校園的民主空間擴大,學生不再畏懼談論政治,甚至延伸至校園的治理。


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2004年2月28日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牽手護臺灣運動」。北起基隆市和平島,南至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約200萬人牽手成為500公里長的人龍,抗議中共部署對臺飛彈,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民間運動(詳見:牽手護臺灣運動)。

雖知這樣的運動對中共的作為沒有任何影響,但我爸媽及弟妹們都就近到牽手的路段,與不認識的民眾手牽手,成為那200萬人之一。


之後,陸續有倒扁、嗆馬等運動,都不及2014年「太陽花學運」令人印象深刻。該運動肇因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強遭通過審查,引起民眾的不滿。抗議的大學生們不但佔領立法院,還嘗試佔領附近的行政院[詳見:太陽花學運]。

太陽花學運是臺灣最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行動,也是立法院首次遭到民眾佔領。該運動開展公民參政的契機,也逐漸改變臺灣家族政治的生態。特別是,太陽花學運時,也有我的學生請假到場支持。


一向追求和平平和的我,每逢選舉遇到親友因政治立場相背而口角或感情失和,或民間運動的失控衝撞帶給社會的恐慌,或政黨的失能惡鬥帶來的國會亂象等等,總覺得忐忑不安,深恐因此影響臺灣人的情感或關係,更擔憂臺灣的民主走上回頭路。

但,這些都是臺灣民主化的必要之惡,也是誕生民主的陣痛。

因此,如要我找出一個能代表臺灣,令我感慨萬千的場景,莫過於這些民主的陣痛,然,如果沒有經歷這些陣痛,就不會有今日臺灣的民主與自由。



七日書 II|Day 7
請寫出一個代表家鄉,讓你感慨萬千的地方或場景。

[後記]

我對政治沒興趣,一直不想從政治角度談論七日書最後一天的主題。但,又有甚麼場景比起文中提及的場景更能代表臺灣?!

我嘗試不帶情緒也不帶立場地描述這些年來我的所知、所見及所聞,嘗試描述一個喝國民黨奶水長大的孩子(我父親之言),如何在這樣的歷程之下成長及認識民主,也珍惜民主的可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