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藉由【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中的幾段話,終於替我解惑,也替我好好闡述表達,我自己為何時常都在IG限動打長篇大論的理由了。
我常常有一股強烈的意念:「這是我想做的事,雖然說不清深埋心中,那份頑固又混沌的堅持到底為何物,但心中底層的衝動不時鞭策我: 「我非做不可! 我若不親自寫下這些故事經歷、我若不為自己的理想目標而行動,那又會有誰能替我過這一生呢?」
答案呼之欲出,只有我、世界上僅有的這一個我,才是唯一能經歷所有的一切後,切身地刻畫下人生的屏中人選。
這趟人生之夢的路途上,其他人都無法勝任我的角色,這一切的一切,非我不可。」
因此每當我在書寫、打字時,我感到非常快樂又療癒,好像跟螢幕裡一個不存在的對方,在傾訴我今天的種種想法,但我無法一時半刻又精準道出我感受到快樂又療癒的原因,很感謝終於這本書能替我切中又完整的表達出來哈哈。
不知道從多久之前,開始把限動當成記事本,什麼大大小小芝麻綠豆小事大事都像是寫日記記錄下來。
有時候是當天發生了某件事,讓我觸發其他的聯想,心血來潮突然寫了長篇大論,
字體都會很小,有幾個朋友會關心我,或是直接跟我說字太小很傷眼睛,根本看不到我寫什麼,(笑
我記得有幾位朋友曾經提出善意的疑問,問過我幾個問題:
1.如果你只是想純粹表達抒發,怎麼不自己私下紀錄寫下來,這樣大家就看不到了。
2.如果是選擇發在ig 上,其他人就會看到,但字體又很小,別人也沒辦法好好看清楚內容。
我屢次都沒辦法很完整的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在想什麼,我就是很矛盾吧。
因此我面對朋友的疑問,總是很碎片化、籠統含糊的回應說道: 「那些文字就是我的垃圾話啦,不管是長篇大論還是短短幾句話,真的都是在murmur,都不用看沒關係。」
然而,心裡還是有一絲絲的期盼是,如果比較熟識、深交的朋友就會細看我在寫些什麼,甚至還關心一下我的近況,但沒有的也沒有關係,大家光是忙自己的人生就已經分身乏術,反過來要是我自己,也不可能有時間餘裕,去看一個點頭之交的長篇大論吧!
但當我有想抒發紀錄些什麼的時候, 我仍拿起手機,開始穿梭在我的大腦紋理之間,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慢慢一絲絲的去釐清頭腦中混雜的思緒,這就像是在把纏繞成一團的電線,一條一條理出頭緒方向,接著組織整理成語句,表達出來。
甚至有時感受到鬼火瞬間的衝動是,某些文字想要藉由我的腦、我的手給迸發出來。有一種無法遏止的念頭,想要把它們紀錄下來。
雖然上一篇提過,比起科技數位產品,我偏愛真實的紙筆來做紀錄,特別是紙張的質感,以及書寫時的筆觸,特別讓我有活在當下之感。
然而,每日日記時常以instagram來打字紀錄的原因有二:
第一,一天的日記內容總是繁雜又細碎,加上手寫的速度總跟不上大腦運轉思考的速度,因此我才選擇可以立即打字下來的instagram來做紀錄。
第二,不私下手寫記錄的原因是,我時常有一種設想是:
當我在instagram上記錄下當天的所思所想之後,只要我寫完按下發送鍵之後,
如果內容是正向積極的奇蹟或感動的話,那麽我就像是在生命之木上面,刻下有意義的一筆;如果是負面有毒的情緒或事件的話,那麼我就像在打包垃圾,按下發送鍵就象徵我把這包垃圾從我心中撤出去丟掉了。
更優秀的功能是,若我想回顧過往的哪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我只要將介面的捲軸上下滑動,即可迅速找出某個時間點的某個回憶,這還是不得不佩服科技蓬勃發展之福啊!
我認為每天檢視當天發生的好事壞事,並且整理分類,如同在做定期大掃除,分辨哪些是好的要留下,哪些是不好的要清掉,這樣定時清掃心裡,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一陣子之後會發現,留下來的都是好的、正向、有力量的事情,而這些留下來好的因子,將會強化自己對於自我價值、自信、溝通、社交的累積。
今天又是一個心血來潮,心裡一直有個疙瘩,認為自己一直這樣倚著自卑焦慮、有毒的情緒心態,實在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於是翻開了這本前陣子借來的書,沒想到才看了幾個章節,就細細感知到心中有一點點緩和、釋懷、治癒、歸屬感。
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舒坦,知道原來跟我有一樣問題的人大有人在,而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藉由調整練習改善的。
儘管需要歷時很久,甚至需要用到一輩子的時間來復原,但我相信我能慢慢越來越好,於腦中建構起一組健康、富有彈性恢復力的思維,不再輕易掉入情緒重現、自我恫嚇與脅持、毒性羞恥、過度警戒,以及不當投射的惡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