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上週替自己安排了許多於台北舉辦的活動場次,簡直把六日兩天排得緊鑼密鼓,充實滿滿!第一場正是由衛城出版、師大白鹿洞老闆:永華、現流冊店老闆:沛澤,來談談關於書籍【扁平時代】與演算法下的現代社會,分享他們在面對大數據的襲擊下,是如何以自身擁有的【某些東西】來奮力抵抗演算法所帶來的氾濫與虛無。
在二月台北國際書展時,自己也購入了由衛城出版社出版的「扁平時代」這本書,前幾天也剛好壓線完讀。
作者提出許多演算法大數據,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宰制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又如何摧毀我們自主意識與品味的種種案例,各種鮮明的事例,都令人膽顫心驚,心中不禁想:「原來我已陷入這可怕的機制中,卻久久不曾意識到嚴重性!?」
有許多案例事件都讓我倒抽一口氣,壓根兒沒想到自己算是有意識地盡量在抵抗演算法,卻其實難逃漫天羅網。
演算法最可怕的正是:讓人們「以為」自己是有選擇的自由,讓每個抉擇都看似是人們主動決定的,投以更多高度同質性的內容,讓他們對自我品味信以為真,並自願投注更多的注意力與時間於該平台,最後商業公司藉以廣告收益,成功從中攫取大筆獲利。
在看似自由的現代氛圍,無論再如何奮力突破視野邊界,人類的品味與視野仍多多少少侷限於背後的一個巨大演算法與廣告效應的的框架,我們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還誤認自己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了解演算法背後更深一步的脈絡後,再加上昨天主講人那些實際去行動、策劃與經營的種種案例過程,更讓人把將書中的論述與實際應用給整合理解,也才能更體悟到,在看似無法脫逃的扁平時代中,仍有一群人為了一個理想與信念,在努力反抗著演算法所帶給我們的無盡耗損與隱形傷害。
最後Q&A時間,我不禁想請教兩位,請問他們策展活動的核心理念或活動主軸的來源是來自何處?
永華和沛澤都分享了一個類似的核心價值:「生活閒聊」。
他們分享過往很多的活動,都是靠著和朋友們聊天打屁,一來一往間的對話,迸發出的火花,竟變成了策展的核心概念。甚至認為如果是很嚴肅、很正經地進行概念討論的話,他們反倒會卡關。
這又讓我有靈光乍現的一刻,我聯想到之前的哲學課,紀老師曾說:「做事情、想往一個目標前進奮鬥,那麼就要向鬼滅之刃中的「全集中呼吸」。
意思是,如果做一件事,需要壓著牙關、憋著一大口氣去做,那麼一定做不久。
反觀,若是以一種把這個努力的目標,自然地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融進生活中,如同村上春樹的寫作習慣。
對於寫作,他就是利用早上時間來寫作,寫作前不需要刻意、用力、目的性,而是對他來說,寫作時間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事前不須刻意騰出時間,做什麼心理準備或是心理建設吧?
Q&A發問戰利品! (獨書祭海報與帆布袋)
我們如何過生活、如何對待生活、選擇什麼人事物來置入我們生活中,是這個時代容易忽略、卻是人生至關重要的課題。所謂人生,正是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之總和。
我也相信所有的靈感、靈光,甚至偉大的作品,大多也都是靠著作者本人對於生活有相當敏銳的感知力與觀察力,才能夠寫出一般人完全無法想像的故事吧!
由舊時代追求群體化的現象,轉變至現代追求個體化的目標,但是每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小了,想抵抗演算法的時代洪流,如同螳臂當車,無力困乏。
Q&A發問戰利品!(獨書祭貼紙包)
Q&A發問戰利品!(洞報)
不過,我們要不斷叩問的是,要如何讓這份堅持、相信的力量能源源不絕?
講座中,有位聽眾有提出相關的疑問,永華、沛澤的回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正是「最終還是回歸到個人所熱愛的事物」。
即使市場、經營等等實際面向不是太樂觀,但他們就是深深地知道自己所相信、所喜愛他們所正在做的事情。
自我品味是現代人更需要去發掘、覺察、關注的重要議題,而累積培養出的自我價值感與信念,更是個足以支撐人生、陪伴自己一生的原動力。
或許一切的原點,都還是回歸至自我,刨根自問地去追問:「我到底是誰? 我喜歡什麼?我做什麼事能感到快樂?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好好地去審視自己,當對話啟動後,新中將會有一股迸發力量,正在鬆綁舊有思維體制,世界也將開始一一發出微弱的訊號,而我相信,那就是覺醒的開始。
謝謝當天沛澤、永華、衛城出版社的分享,受益良多,也得到了滿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