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並未特別留意祕魯紙鈔或硬幣的圖案。
我去Caral參觀時,當地的導覽專員特別拿出硬幣說明。
我才驚覺到:哇!原來祕魯各地流通的1 soles圖案不一樣!!!
不一樣的原因就是:各城鎮的文化遺產和歷史不同,因此版本眾多。
這件事讓我不禁反思,
長期照顧服務人員(長照人員)最新的規範中,
必須涵蓋『原住民族與多元族群文化敏感度及能力』。
我就好奇:奇怪了,醫療人員、護理人員不需要學習這類型的課程嗎?
在醫院的病人不是來自於全臺灣各地嗎?不會涵蓋不同的族群文化嗎?
那為什麼只有長照人員需要修習這樣的課程?而非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都必須要學習呢?
還是在整個社會環境與刻板印象之中,
我們只把到醫院來的人『視為病人』,而非『完整的獨立個體』?!
那積極建構與推廣的『全人照護』呢?
不就是一個全然的自我矛盾政策、策略??
- - -
舉例來說,
世界各國的人,無論國籍、語言,都認識或聽過瑪雅文明、印加文化?但有多少人聽過臺灣?
12年前,我在英國度假打工時,常會到歐洲獨旅,大家會把臺灣(Taiwan)=泰國(Tailand)。
現今,拜台積電之賜,外國人會把臺灣=晶片(microchip)。
「晶片」不是靠人力資源付出、拓展、堆疊共構而成的獨有文化產物嗎?
但我們不會要外國人到臺灣來玩,只是去參觀『晶片工廠』吧?!
那就是回過頭來看:臺灣各民族的文化、歷史特色是什麼???
或許在AI發展快速的時代,更需要回頭檢視這塊土地上,不同民族、文化、歷史,藉以讓人類學習更多的尊重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