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閱讀|改造焦慮大腦

raw-image

📘閱讀書名

改造焦慮大腦: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閱讀心得

書中寫到「焦慮可以是好事,或是壞事。至於是好是壞,其實是你可以決定的」。

焦慮在某個程度以下都是好的,因為它能讓你專心,並且提供動力。緊張其實是很有幫助的,緊張會提醒你「正在做很重要的事」。但是當緊張過度,疑慮開始升高、恐懼出現時,身體機能會突然故障,這時就無法運用焦慮了。

並提出運作良好焦慮的六種方法:

  1. 強化體力與情緒的復原力
  2. 執行更高難度的任務或活動
  3. 提供最佳的心態
  4. 提升專注力與生產力
  5. 提升社交智力
  6. 改善創意技能

這也讓我想起DBT中的「痛苦耐受」:

痛苦耐受(distress tolerance)技巧將幫助你藉由建立自己的復原力、提供新的方法減弱痛苦情境的影響,對痛苦的事有較好的處理。—《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

這與第四道的「有意識的受苦」、「自願受苦」類似,如同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不過「耐受」一詞耐人尋味,例如:藥物耐受、酒精耐受、咖啡因耐受。抗藥性、酒量、咖啡成癮似乎是負面的,但在心理治療上訓練痛苦承受力反而是主要方法,訓練抗擊打能力確實能抵抗打擊,不過身體也會在過程中損耗。

許多人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瞬間發現許多煩惱、焦慮、憂愁都成了過往雲煙,因為痛苦耐受瞬間被拉高了,在死亡面前,對人生重要的事才容易浮現,所以佛法下士道著重「念死無常」。

這裡也產生平靜、幸福、快樂的對比性,在大苦面前,小苦相較之下不算什麼,甚至會因此感到幸福,例如暴露療法就是階梯式的提高案主痛苦耐受程度,但退一步來看,這似乎有點飲鴆止渴的感覺,就如一直吃藥產生抗藥性,心理治療則一直受苦增加痛苦耐受,好似人生就必須歷盡滄桑,而無法恬淡靜雅。又或者恬淡靜雅的前提必須歷盡滄桑後產生對比感而形成嗎?

當然也能看出痛苦耐受、復原力、韌性與新自由主義的變體一拍即合,或許能稱為:剝削耐受力、貧富差距耐受力、不公不義耐受力、抗壓耐受力、996耐受力。耐受力是否抑制了改變力?


書中提出「微心流」概念:

「微心流」是什麼呢?是一種心流狀態,雖然持續的期間比標準的心流還要短,但頻率更高,而且可以大幅豐富我們的人生、提升表現。

其中舉的例子與「小確幸」不謀而合:

想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小而確實的幸福感),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存在。就像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村上春樹《尋找漩渦貓的方法》

  • 困難的瑜伽課程結束後的大休息法(savasana,又譯為「攤屍式」)
  • 經過辛苦的一週後,經歷深度且令人舒爽的睡眠
  • 和好朋友間振奮人心或好笑的對話
  • 舒服的按摩後,感受到深度的放鬆
  • 超有效率的一天,你同時完成了五件事(而且只花了十五分鐘)
  • 社區合作拯救困在樹上的小貓,大家有共同的目標且合作無間

這其中的重點還是在於對比,以另一層面來說,就是降低多巴胺釋放門檻,一般的方式像是遊戲升等後才獎勵多巴胺,但會隨著等級提升需要的經驗值越多(痛苦耐受),小確幸則比較像是競技場模式或拉霸遊戲,比較不會因為遊戲等級提高而(獲得多巴胺獎勵)難度增加。

說穿了,小確幸與我們每天努力滑短影音,突然發現想看的內容而停留差不多,在這個時代長影音所要花費的機會成本與痛苦耐受太高,所以立即的、短暫的多巴胺釋放不必承受太多痛苦。

躺平主義與小確幸、知足關係密切,說實在的為何人生要不斷地打怪練功升等增加難度、死在能力不足的關卡呢(彼得原理)?平平淡淡地十里坡劍神不好嗎?實際上,「知足」對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有害,但對個人來說則是提高幸福力。


將充滿焦慮的「萬一」清單轉變成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的「待辦事項清單」。

這點其實看出防衛性悲觀、斯多葛主義、認知治療的影子,而列出「萬一清單」也不一定能不焦慮,而是種管理焦慮的策略,不過「管理」一詞有著「生產力」導向性質,我認為「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反而與焦慮密不可分。人生只能以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