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閱讀時間 ‧ 約 35 分鐘

閱讀|改造焦慮大腦

raw-image

📘閱讀書名

改造焦慮大腦: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文獻筆記

第一部 焦慮的科學

Chapter 1 什麼是焦慮?

當立即的威脅出現,就會發生恐懼的狀態;而當威脅有可能發生,但不確定會發生時,則會造成焦慮狀態。

勒杜區分恐懼(真實威脅出現時的體驗),以及感受到或想像的危險(焦慮的情緒感受)之間的差異。


Chapter 2 善用大腦的可塑性

■ 我們可以調節情緒、控制焦慮

雖然焦慮可能源自於某種要吸引你注意,以避免危險的訊息,但焦慮未必是要造成你的不適、分心,或干擾身心健康與平衡。我們可以學著利用認知來重新看待情況、排除危險的感受,並且將焦慮重新評估為克服挑戰及學習新事物的機會(也就是對待焦慮的反應)。

換句話說,負面情緒也有正面的目的,而且未必只有一個功能。焦慮也一樣,這種負面情緒或不適的感覺,是腦—身體系統在告訴我們「要注意了」。我們與生俱來管理負面情緒的系統會負責處理、回應,以幫助維持或恢復腦及身體的衡定性,稱為「情緒調節」。

根據葛洛斯的情緒調節模型,我們有五種類型的焦慮管理策略,有助於管理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葛洛斯所指出的五種策略包括:

  1. 情境選擇(situation selection)
  2. 情境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
  3. 注意力分配(attention deployment)
  4. 認知改變(cognitive change)
  5. 反應調控(response modulation)

前四種策略可以打斷焦慮,以避免發展成極端的焦慮或慢性焦慮狀態。第五種則是在焦慮(或其他負面情緒)發生時的調節技巧。

■ 不要馬上否定焦慮

我們都需要持續練習,只要坐下來感受自己的感覺、坐下來感受不適的感覺就好,不要馬上試著掩飾、否認、逃避或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坐下來感受不安的感覺,你就是在做兩件事:

  • 第一是在習慣這種感覺,並了解到你絕對可以「安然度過」;
  • 第二是給大腦更多時間和空間,對行為和反應做出更有意識的決定。這正是建立新的、更正面的神經路徑方式。

Chapter 3 應對真實生活中的焦慮

當體力耗盡且沒有足夠的復原時間和休息,你就無法恢復動力,這是正面心態最需要的情緒。無法恢復會進一步消耗你調節情緒的能力。

重新調整及看待焦慮的方式,就可以把原本拖累你的東西,變成對人生有用甚至是有利的東西。當你成功實現這樣的轉變,你很自然地就會開啟一道門,通往焦慮為人生帶來的各種好處。運作良好的焦慮,可以提供你六種超能力:

  1. 強化體力與情緒的復原力
  2. 執行更高難度的任務或活動
  3. 提供最佳的心態
  4. 提升專注力與生產力
  5. 提升社交智力
  6. 改善創意技能

控制你的焦慮並且轉為好的焦慮,讓你開啟一扇門,發現焦慮能成為一種超能力。


第二部 學習用正確的方式擔心——隱藏在焦慮中的超能力

Chapter 4 強化你的復原力

■ 如何強化復原力?

  1. 樂觀的展望(通常是指正面的影響)
  2. 認知彈性和再評估
  3. 社交支援
  4. 幽默
  5. 運動
  6. 利他行為
  7. 刻意練習正念(mindfulness)

復原力就是在面對無法達成的目標時,還能堅忍不拔;復原力就是即使是失望也有繼續下去的勇氣;復原力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也會做得更好,只要你投入心力認真練習;復原力就是相信自己很重要;復原力就是願意學習和重複學習;復原力就是堅持下去的毅力。復原力是「好焦慮」很重要的基礎。


Chapter 5 提升表現,以通往心流

■ 焦慮是把雙面刃

焦慮在某個程度以下都是好的,因為它能讓你專心,並且提供動力。緊張其實是很有幫助的,緊張會提醒你「正在做很重要的事」。但是當緊張過度,疑慮開始升高、恐懼出現時,身體機能會突然故障,這時就無法運用焦慮了。

■ 認識心流背後的神經科學

心流的定義是一種深度投入的狀態,此時高度的技能及表現伴隨著看來放鬆、近乎不費心力的精神狀態,當事人極為享受而且沐浴其中。研究人員也指出,心流不是每天都會發生,而是非常罕見的情況,當對的認知、身體和情緒特徵幾乎神奇地配合時才會發生。

情緒到達一個程度即會激發焦慮,而產生的焦慮會激發出最佳表現。但是,激發的焦慮如果超過某一個程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壞焦慮,會導致表現失常。

■ 學習進入「心流」

「微心流」是什麼呢?是一種心流狀態,雖然持續的期間比標準的心流還要短,但頻率更高,而且可以大幅豐富我們的人生、提升表現。某種程度上,微心流就是給你機會,享受你在做的事。微心流就是神經科學的核心:「任何需要意圖、專注和有趣的體驗,都可以達到像心流一樣的狀態。」當我們的腦—身體系統經歷如此的愉悅後,大腦會釋放多巴胺,並儲存這個記憶,以便在未來激勵自己。

以下是一些體現「微心流」的例子:

  • 困難的瑜伽課程結束後的大休息法(savasana,又譯為「攤屍式」)
  • 經過辛苦的一週後,經歷深度且令人舒爽的睡眠
  • 和好朋友間振奮人心或好笑的對話
  • 舒服的按摩後,感受到深度的放鬆
  • 超有效率的一天,你同時完成了五件事(而且只花了十五分鐘)
  • 社區合作拯救困在樹上的小貓,大家有共同的目標且合作無間

Chapter 6 培養積極的心態

德威克證明了成長型心態可以被發展出來。她指出,成長導向型心態的發展過程,有四個特定的步驟:

  1. 你要學著傾聽固定心態的「聲音」
  2. 你必須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
  3. 你要用正面、成長導向的聲音,主動反駁負面、自我限制的聲音
  4. 最後就是採取行動

Chapter 7 提升你的專注力和生產力

注意力、思考和情緒之間的互動,就是我們所稱的執行功能。我們需要這些技巧來幫助大腦管理資訊,以便在日常生活的壓力下完成工作。但是相反的情況也成立,當焦慮的人沒有事情要處理時(也就是認知負荷低、沒有壓力、沒有刺激時),他們就會比較容易擔心自己的事,因此更容易分心。

我們的挑戰變成了「學習如何專注在目標上」,並且抗拒分心或沒有幫助的過度專注。的確,這就像在「走鋼索」一樣,愈練習會愈好。那麼,這對於我們想要將焦慮轉為助力,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我們必須學習「打造萬一清單」。

■ 冥想的力量

李察.大衛森博士(Dr. Richard Davidson)與同僚的研究,他們觀察三種不同的冥想類型,包括:

  1. 聚焦專注(focused attention),冥想者專注於呼吸(吐納)以集中注意力,不要讓心思游移。
  2. 開放覺察冥想(open-monitoring meditation),冥想者注意,並且對身邊所有的感官刺激保持開放態度。
  3. 慈悲觀冥想(compassion and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冥想者將慈愛、憐憫的思想導向至其他人,甚至是整個宇宙。

這三種冥想會影響腦部不同的區域。

  • 慈悲觀冥想會啟動雙側顳頂交界區(大腦顳葉和頂葉的交界部分),會產生同理心(也就是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
  • 開放覺察冥想會影響杏仁核和邊緣系統的其他區域,並且顯示焦慮和憤怒、恐懼感都減少了。
  • 聚焦專注冥想會影響前扣帶迴皮質,這和自我調節和錯誤偵測有關;研究顯示,聚焦冥想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尋找定義明確問題的正確答案。

這些都顯示冥想能減輕焦慮,並有改善情緒調節的能力。

重要的發現顯示,正念冥想、綜合身心訓練,例如瑜伽或太極,以及光是接觸大自然,就可以改善注意力和情緒調節。

■ 運動能改變大腦,提升表現

運動已被證實可以減輕焦慮,並且強化神經功能。

■ 把「萬一」變成待辦清單,帶來更高的生產力

好的焦慮能改善你的注意力,只要你能:

  • 減少分心的事物。
  • 透過「冥想」來改善專注力和生產力。
  • 利用「運動」引發平靜和警覺性。
  • 將充滿焦慮的「萬一」清單轉變成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的「待辦事項清單」。

Chapter 8 強化你的社交腦

記住,把焦慮轉為同情心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其實這就是焦慮的目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能一起幫助你減輕壞焦慮,你可以利用焦慮讓自己變得比較能和他人來往。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呢?你會把同情心散播給其他人、其他動物,甚至是整個地球!


Chapter 9 提升創造力

創造力會連結起情緒與認知過程,這兩種過程會幫助我們接受焦慮的感覺;此外,當我們練習將焦慮轉變成美好的事物,創意過程就會是焦慮的發洩出口。

茱莉說,找到創造力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痛苦」。她把這種能力比喻成從哀痛中產生正能量、成長和洞察力。

「創造力就是在控制和放手之間的拉鋸;是既付出努力又毫不費力;是體現壞焦慮與好焦慮之間的推與拉。」創造力控制著焦慮的激發、啟動和投入,同時不會被過多的焦慮、堅持和「萬一」給淹沒。


第三部 把焦慮變成朋友——平靜、翻轉和引導焦慮的工具

Chapter 10 善用焦慮

■ 如何善用工具,平靜焦慮?

  • 呼吸
  • 把注意力轉向到正面的事
  • 慶祝勝利
  • 聰明地做選擇
  • 調整情境
  • 找到根源
  • 為大腦提供能量
  • 改變睡眠習慣
  • 用運動來舒緩情緒
  • 嗅覺放鬆法

Chapter 11 翻轉焦慮的工具

■ 培養復原力

  • 練習樂觀
  • 練習稱讚自己
  • 拓展你的極限
  • 沉浸在大自然中
  • 尋求外援

■ 提升表現並進入心流

  • 熟能生巧
  • 弄假直到成真
  • 創造新的微心流時刻
  • 練習喜悅制約
  • 找出積極感
  • 轉變你的負面自我談話
  • 學著珍惜生命中的福分
  • 延伸與強化心態

■ 強化你的注意力和生產力

  • 重新列一張「萬一」清單
  • 練習專注
  • 改變你的環境
  • 維持冥想的習慣
  • 專注於身體的寫作

■ 創造出你的創造力

  • 深入感受焦慮
  • 寫一個新的故事
  • 刻意的創造力
  • 自發性的創造力
  • 作一個清醒夢
  • 觸摸讓人感到心安
  • 擁抱
  • 大笑出聲

■ 利用焦慮提升你的社交肌肉

練習社交肌肉最快速而簡單的方式就是微笑。重點是:苦笑撐下去,比你所知的更能幫助你度過焦慮時刻。


📝閱讀心得

書中寫到「焦慮可以是好事,或是壞事。至於是好是壞,其實是你可以決定的」。

焦慮在某個程度以下都是好的,因為它能讓你專心,並且提供動力。緊張其實是很有幫助的,緊張會提醒你「正在做很重要的事」。但是當緊張過度,疑慮開始升高、恐懼出現時,身體機能會突然故障,這時就無法運用焦慮了。

並提出運作良好焦慮的六種方法:

  1. 強化體力與情緒的復原力
  2. 執行更高難度的任務或活動
  3. 提供最佳的心態
  4. 提升專注力與生產力
  5. 提升社交智力
  6. 改善創意技能

這也讓我想起DBT中的「痛苦耐受」:

痛苦耐受(distress tolerance)技巧將幫助你藉由建立自己的復原力、提供新的方法減弱痛苦情境的影響,對痛苦的事有較好的處理。—《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

這與第四道的「有意識的受苦」、「自願受苦」類似,如同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不過「耐受」一詞耐人尋味,例如:藥物耐受、酒精耐受、咖啡因耐受。抗藥性、酒量、咖啡成癮似乎是負面的,但在心理治療上訓練痛苦承受力反而是主要方法,訓練抗擊打能力確實能抵抗打擊,不過身體也會在過程中損耗。

許多人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瞬間發現許多煩惱、焦慮、憂愁都成了過往雲煙,因為痛苦耐受瞬間被拉高了,在死亡面前,對人生重要的事才容易浮現,所以佛法下士道著重「念死無常」。

這裡也產生平靜、幸福、快樂的對比性,在大苦面前,小苦相較之下不算什麼,甚至會因此感到幸福,例如暴露療法就是階梯式的提高案主痛苦耐受程度,但退一步來看,這似乎有點飲鴆止渴的感覺,就如一直吃藥產生抗藥性,心理治療則一直受苦增加痛苦耐受,好似人生就必須歷盡滄桑,而無法恬淡靜雅。又或者恬淡靜雅的前提必須歷盡滄桑後產生對比感而形成嗎?

當然也能看出痛苦耐受、復原力、韌性與新自由主義的變體一拍即合,或許能稱為:剝削耐受力、貧富差距耐受力、不公不義耐受力、抗壓耐受力、996耐受力。耐受力是否抑制了改變力?


書中提出「微心流」概念:

「微心流」是什麼呢?是一種心流狀態,雖然持續的期間比標準的心流還要短,但頻率更高,而且可以大幅豐富我們的人生、提升表現。

其中舉的例子與「小確幸」不謀而合:

想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小而確實的幸福感),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存在。就像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村上春樹《尋找漩渦貓的方法》

  • 困難的瑜伽課程結束後的大休息法(savasana,又譯為「攤屍式」)
  • 經過辛苦的一週後,經歷深度且令人舒爽的睡眠
  • 和好朋友間振奮人心或好笑的對話
  • 舒服的按摩後,感受到深度的放鬆
  • 超有效率的一天,你同時完成了五件事(而且只花了十五分鐘)
  • 社區合作拯救困在樹上的小貓,大家有共同的目標且合作無間

這其中的重點還是在於對比,以另一層面來說,就是降低多巴胺釋放門檻,一般的方式像是遊戲升等後才獎勵多巴胺,但會隨著等級提升需要的經驗值越多(痛苦耐受),小確幸則比較像是競技場模式或拉霸遊戲,比較不會因為遊戲等級提高而(獲得多巴胺獎勵)難度增加。

說穿了,小確幸與我們每天努力滑短影音,突然發現想看的內容而停留差不多,在這個時代長影音所要花費的機會成本與痛苦耐受太高,所以立即的、短暫的多巴胺釋放不必承受太多痛苦。

躺平主義與小確幸、知足關係密切,說實在的為何人生要不斷地打怪練功升等增加難度、死在能力不足的關卡呢(彼得原理)?平平淡淡地十里坡劍神不好嗎?實際上,「知足」對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有害,但對個人來說則是提高幸福力。


將充滿焦慮的「萬一」清單轉變成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的「待辦事項清單」。

這點其實看出防衛性悲觀、斯多葛主義、認知治療的影子,而列出「萬一清單」也不一定能不焦慮,而是種管理焦慮的策略,不過「管理」一詞有著「生產力」導向性質,我認為「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反而與焦慮密不可分。人生只能以具有生產力、以目標為導向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