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閱讀心得

此書寫到:「我在這整本書中都在強調好奇心。」

此書先介紹焦慮是一種習慣迴圈,並提出處理的三個檔次:

  • 第一檔:釐清焦慮的「習慣迴圈」——觸發點、行爲、結果
  • 第二檔:注意你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
  • 第三檔: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興趣型好奇心

此書有提到幾個重要的「迴圈」:擔憂迴圈(CH4)、為什麼迴圈(CH20)、應該迴圈(CH21),這幾種迴圈可以自己觸發自己,是須留意的陷阱。

書中提及,恐懼+不確定=焦慮。這可以說是我們新大腦的超能力,同時也是詛咒:建構時間線的能力,能在當下思考過去與未來。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我們舊大腦的3F反應(Fight 戰/Flight 逃/Freeze 僵)加上新大腦時間線的能力,導致了憂鬱與焦慮。

而這不確定性,也是現今行銷領域的重點,在《影響力》與《如何改變一個人》等書都提及如何玩轉不確定性,其實保險業就是個典型的販售焦慮產業例子,製造與販售讓人對未來焦慮的擔憂迴圈。另一項舒緩焦慮產業,其實也是製造應該迴圈,製造與販售「你不應該焦慮,你應該更放鬆。」

此書提及現今焦慮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藉由結合舊大腦的獎勵型學習、間歇性增強與立即取得,我們創造出一種現代習慣與成癮的危險配方,遠超過我們對於藥物濫用的一般想法。」

所以書中第一檔在於釐清焦慮的「習慣迴圈」:觸發點、行爲、結果。這也是其他相關討論反芻思考書籍共同的重點。

進入第二檔,重點在於習慣迴圈中的「結果(獎勵)」,觸發點是習慣迴圈最不重要的環節。獎勵型學習是根據獎勵,而不是觸發點。透由自我提問:「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重點在於覺察而不是落入概念陷阱。

第二檔也有變化型稱「回顧型第二檔」,表示第二檔不僅可以處理未來,也可以處理過去,「回顧型第二檔」重點在於:回想及釐清以往習慣迴圈的結果。

書中繼續寫到:「卡巴金點出了體驗的兩個面向:注意及好奇。好奇心是一個很關鍵的態度,當它與注意結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改變習慣。而且,好奇心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獎勵。」

這帶出了第三檔,用興趣型好奇心、仁慈心來取代獎勵(結果)。

這三檔並沒有優劣之分,就像爬坡時會用一檔,平路時會用二檔,高速公路可用到三檔,重點在於無論你使用哪一個檔,你都在前進。

作者有提到德寶法師《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是他最喜歡的書之一。可以看出作者也參考了南傳佛法的呼吸觀、內觀、慈心觀。而在藏傳佛法探討了「什麼能無限持續增長?」例如一般人認為的快樂無法無限持續增長,會有享樂適應,或稱邊際效用遞減。但有某些特質可以,例如:喜悅、慈悲等等。所以有法喜充滿、禪悅為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換句話說,這與一開始提及的「擔憂」、「為什麼」、「應該」迴圈同樣具備自己觸發自己的BUG,而好奇心在書中有提到,對於「知識」可能過猶不及,不過之後又寫到:

好奇心(興趣型,而不是匱乏型)完美地適合各種第三檔情況:它是内在的(因此隨時都可取得)更大、更好的機會行爲,以持久方式幫助我們跨出舊習慣迴圈。

這邊可能需要對作者第三檔重新探討:「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

  • 好奇心

興趣好奇心的重點在於旅程而非目的地,不過持續旅程可能會產生不確定性,這時需要匱乏好奇心製造短期的目的地增加確定性調控。

「第三檔的目的,是找到一個可以輕鬆獲得的更大、更好的機會,幫助你擺脫舊的習慣迴圈,但不要養成習慣迴圈。」換句話說,興趣好奇心應該沒有自己觸發自己的BUG?

但書中又寫道「好奇心是源自於獎勵型學習」,這與「不要養成習慣迴圈。」是否有衝突?又或者這種好奇心是種抽離模式,具有冷卻停止作用,或許讀完《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之後會有其他想法。

  • 仁慈心

這點很明顯應是借鏡佛法中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而四無量心是否具備自己觸發自己的BUG呢?在佛法中稱為「任運」,也就是不假造作,簡單來說就是不假思索就能在背景行住坐臥間持續執行,這樣才能快速累積。換句話說,這應該算是種習慣迴圈。但這與第三檔的目的「不要養成習慣迴圈。」又是否衝突?

最後,書中提到,

爲何覺察訓練對憂鬱與焦慮最有效:因爲它鎖定了固著式思考的共同元素。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無論是什麼內容(過去/未來),覺察都會插進去,解除固著程序——效果極爲顯著,以至於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採用了一種覺察訓練(覺察型認知治療),作爲憂鬱的第一線治療。

在《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最新版(五版/11e)中,更新了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也就是覺察型認知治療,

在理論內容上並增加一些新的觀點,例如,在行為治療這章,作者在MBSR、EMDR、DBT及ACT的部分詳細說明使用的工具和程序。

圖書館借的書都看比較快,反而自己買的書常常晾著,之後有讀到再整理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498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為什麼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我總是先逃避? :13種思考,讓你擊退害怕失控的潛意識,戰勝對未知的恐懼
Thumbnail
為什麼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我總是先逃避? :13種思考,讓你擊退害怕失控的潛意識,戰勝對未知的恐懼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容易讓人陷入自我內耗,如何緩解大腦的無用轉動呢? 這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容易讓人陷入自我內耗,如何緩解大腦的無用轉動呢? 這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Thumbnail
人的大腦不是沈浸在過去就是在想像還沒發生的未來,這是正常以及是一種人類自我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享受當下、專注當下才反人類
Thumbnail
人的大腦不是沈浸在過去就是在想像還沒發生的未來,這是正常以及是一種人類自我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享受當下、專注當下才反人類
Thumbnail
你有觀察過自己在焦慮的時候會有什麼行為嗎?不一定是緊張的走來走去或是感到胃痛才是焦慮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像是暴飲暴食、狂滑手機或是拖延症,也很有可能是你正在面臨焦慮的表現。
Thumbnail
你有觀察過自己在焦慮的時候會有什麼行為嗎?不一定是緊張的走來走去或是感到胃痛才是焦慮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像是暴飲暴食、狂滑手機或是拖延症,也很有可能是你正在面臨焦慮的表現。
Thumbnail
前陣子聽我是老查推薦《專注力協定》--「行為設計」專家解析造成分心的四大原因,幫你克服無法保持專注的問題 這本書,就去圖書館借來看,真的是非常的實用,作者Nir Eyal同為暢銷書《鉤引效應》的作者,大概每隔幾頁就有值得紀錄的名言佳句,從釐清分心的內在誘因開始,一步步提供方法論教你如何變得心無旁騖,
Thumbnail
前陣子聽我是老查推薦《專注力協定》--「行為設計」專家解析造成分心的四大原因,幫你克服無法保持專注的問題 這本書,就去圖書館借來看,真的是非常的實用,作者Nir Eyal同為暢銷書《鉤引效應》的作者,大概每隔幾頁就有值得紀錄的名言佳句,從釐清分心的內在誘因開始,一步步提供方法論教你如何變得心無旁騖,
Thumbnail
其實跳出舒適圈真的不可怕,可怕的其實都是自己的想像,如果你正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哪裡卡卡的,不妨參考今天文章所分享的2個專注點,讓自己拾回信心,專注自己的優點與自己的事業或人生願景,也許你會慢慢發現人生不卡了,生活變得更加自在。
Thumbnail
其實跳出舒適圈真的不可怕,可怕的其實都是自己的想像,如果你正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哪裡卡卡的,不妨參考今天文章所分享的2個專注點,讓自己拾回信心,專注自己的優點與自己的事業或人生願景,也許你會慢慢發現人生不卡了,生活變得更加自在。
Thumbnail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Thumbnail
前言   前陣子又迎來新一輪的"心理低潮",開啟了自我否定及頹喪的模式。這種輪迴模式持續多久了呢? 似乎從幼稚園、國小、國中...出了社會,直到現在快35歲了,模式仍然持續著。每次只要一但開啟這個模式,迎面而來的就是不可自控的焦慮、惶恐、絕望、失落、無望,連呼吸都覺得費力。 讓感覺變成指引。 結語
Thumbnail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Thumbnail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Thumbnail
大腦因負面情緒陷入“反芻思考”時,猶如進入死胡同,不停地鑽牛角尖,難以逃出負面情緒而越陷越深。
Thumbnail
大腦因負面情緒陷入“反芻思考”時,猶如進入死胡同,不停地鑽牛角尖,難以逃出負面情緒而越陷越深。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離開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差的職涯建議之一!別亂逼自己的 3 個理由。 1.處於舒適區未必是壞事 2.跳脫舒適圈的反作用力,讓人生倒退走 3.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4.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離開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差的職涯建議之一!別亂逼自己的 3 個理由。 1.處於舒適區未必是壞事 2.跳脫舒適圈的反作用力,讓人生倒退走 3.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4.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