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是好友 夏坂 在Penana舉辦的創作挑戰,挑戰內容為「虛構一件藝術品」。
我雖然自稱喜歡音樂,但不論鑑賞、創作及演奏能力皆底下。這次創挑原本也想以較擅長的「繪畫」參戰,只是其他參加者描寫繪畫的能力亦相當出眾(我打不過他們啦;-;),最後還是以樂器參賽。
最後的作品未算滿意,不過感謝夏坂提供這個機會讓我嘗試。
正文:
名稱:海浪琴
分類:樂器
外觀:
整體輪廓像一個放大幾倍且橫放的大提琴,但半邊的琴身改為三排琴鍵。琴頸一直往右延伸,長度佔整個樂器一半左右。至於琴頭並非平放,而是往上傾斜30度。而琴身側面配置了兩個喇叭。
樂器全長2.94公尺,最寬處的琴身有1.86公尺,最窄的琴頸為21公分(未計算弦栓寬度)。
琴頸上有兩組共五條琴弦。第一組為兩條撥奏弦,由琴頭頂部連接到琴頸底部,由右至左往下傾斜。另一組為三條拉奏弦,從琴頭底部一直往琴身處延伸,由右至左往上傾斜,且長度較第一組長8公分。
由於琴身過長,無法以人手按弦,兩組弦皆以機械及槓桿方式控制音高。第一組弦對應琴頭下方的按鍵,第二組對應琴身上排琴鍵。
至於琴身的中排琴鍵和鋼琴相同,控制琴鎚擊打琴身內部的鋼琴弦發音。而下排琴鍵控制電子音。
三排琴鍵的鍵數都不多,在於演奏時奏者同時會用右手在琴頸底部拉弓。
海浪琴有5個腳架,琴身處兩支,琴身底部和琴頸頂部各一支,以及琴身琴頸連接的中央處一支。
被支撐起的高度和一般人的腰部差不多(約70公分),琴底亦帶有幾個腳踏。
腳踏分為兩組,一組配置在琴身側,共4個踏板。除了鋼琴常用柔音、延音用的三踏板外,最左側額外配置一個用來敲打琴身用的鼓鎚,發出類似大鼓的聲音。
另一組踏板在琴頸側,共2個。右邊的用來制音,防止琴弦震動過久。左邊的則會在琴頸底部往上伸出琴橋,讓兩組琴弦在拉弓處約略重疊,使琴弓能同時拉奏兩條弦,做出和聲。
海浪琴從演奏者的角度看去,樂器如同管風琴般複雜。但從觀眾席看去,就像一個海岸模型。琴身表面被塗上海藍色,木製琴頸呈沙黃色,而鐵色的機械按鈕亦猶如岸邊的石頭。
作者:
伊萊卡(生於海葵51年、卒於水母32年)
克克洛特(生於海葵52年、卒於水母28年)
夫羅(生於海葵29年、卒於水母11年)
作者生平:
伊萊卡自幼學習鋼琴,展現出非凡天賦,在同齡的比賽中多次奪冠,並在十一歲舉行了第一次個人演奏會。
在音樂學院時期接觸爵士樂,風格逐漸變得狂放。開始在酒吧演奏,同時學會喝酒。
雖然酒量很好,但真的醉掉時鋼琴風格反而收斂。
除了爵士,伊萊卡和克克洛特亦多次舉辦鋼琴與小提琴二重奏音樂會,並以兩人的互相較勁聞名。在水母30年的《海風演奏會》幕後訪談中,他笑說道在巡演爵士樂期間,每天都在想下次要用怎樣的演奏來對付那個看不起鋼琴的傢伙。
於海葵94年一次戶出演出上遇到「水母雨」,右手無名指不幸被螫到。雖然最後不至於危及生命,但手指已失去靈活度。
這之後,伊萊卡專注於作曲及擔任指揮,依然活躍於音樂界。
在完成《海風演奏會》後,以健康為由宣佈不再指揮。
克克洛特和伊萊卡是兒時好友,一起學習鋼琴。
但和伊萊卡不同,克克洛特學習幾年依然琴技普普。然而在9歲那年改為學習小提琴,並從此進步神速。旁人都嚇了一跳,這才驚覺他不是沒音樂天分。
往後的訪談中,他總是笑著說起,9歲那時有天發高燒,看到天花板出現一群海豚。牠們一直唱著歌,每段旋律的尾音都相當有韻味。那時他才知道,他想要的音色並不是鋼琴的「叮咚!」,而是弦樂器的「啦——啦——」。
學不會鋼琴是因為過分想要模仿尾音,導致手指總是慢了幾拍。而在自傳中他補充,鋼琴也能玩尾音,只是小時候的自己不懂那些。
在音樂學院時期專注於獨奏,以華麗的指法吸引眾多樂迷。
在海葵91年迷上製琴,減少了在台上演出的時間,開始半退居幕後,並以教琴為生。
夫羅年少時因不愛讀書,讀完高中後馬上到工廠上班,開始接觸各類機械。但這反而培養了他的興趣,在23歲時重返大學修讀機械工程。
畢業後的職業生涯雖然不是沒有挫折,但在業內頗為成功。曾研發水底探索用的章魚機械人,能在一定程度的水底中變色,防止海洋生物觸碰。
試作型在展會中頗受好評,可惜後來因開發資金不足,未能找到合適的抗水壓材料而中斷研發。
在海葵93年,海中的水母因水龍捲而被捲到天上,水母們從此在天空中生活。航班因水母的出現而大受打擊,不論客運還是貨運都被水母阻礙行線而未能飛行。
加上水母過多的區域會因熱空氣承受不了水母的重量而下起「水母雨」,眾多市民因而受傷。
那時全世界經濟停滯。眼見及此,夫羅運用過往研究海洋時的知識,以及過去累積的人脈,花一年多研究出「天空海浪器」,以特定音波模擬海浪,大規模驅散天空水母。
海浪器率先用在主要航線上,以恢復半數的全球航班。隨後幾年亦積極將其民用化,尤其設置在大城市中,以降低水母雨的影響。
在海葵94年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作品故事:
在海葵94年,伊萊卡在「彈珠紅酒節」上,以爵士巡迴的其中一站在戶外演出。
那天原本天氣晴朗,天氣預報也沒有異常。只是冷空氣突然襲來,導致提前下起「水母雨」,令伊萊卡不幸被傷到右手無名指。
在醫療團隊迅速應對下,他沒有生命危險,但手指變得不太靈活。
伊萊卡堅持繼續巡迴。雖然在意志力驅動下完成演出,手指卻逐漸惡化。即使長時間休息亦沒有好轉。
伊萊卡只好宣佈退役,轉而以作曲及指揮為生。
而正好在一個月後,夫羅的「天空海浪器」面世,展示了用音波驅趕天空水母的技術。伊萊卡曾氣憤地和友人通訊,說如果早一個月的話自己手指就不會受傷。但又轉換想法,想著如果把海浪器的聲音加進音樂中說不定是噱頭。
於是他透過人脈連絡夫羅。原本只是想取得聲音的版權——畢竟海浪器仍為社會所用——結果夫羅以「已經在開發改良版」為由,明年能直接借用舊版現場演奏。
於是他花大半年寫好樂曲(期間也接下不少案子賺錢),趕在「天空海浪器」面世一年時首演。
首演好評不斷,夫羅亦被邀請到現場。音樂會後兩人在後台見面時,夫羅表示自己小時候也學過樂器,只是看到身邊的人都進步得比自己快就放棄了。這次看到自己的發明被用在音樂上相當感動,並表示海浪器能隨時借用。
其後伊萊卡的好友克克洛特亦到後台祝賀首演成功,並點出了伊萊卡其實還想演奏,並異想天開地說「這次夠震撼了,下次更震撼的就是你再次彈琴。」
這啟發了伊萊卡,於是夫羅才剛離開後台,就又被叫住,被問道能不能製作琴鍵控制的海浪器。
夫羅展現了十足的興趣,但礙於正在研發民用化的海浪器,等忙完後才能協助製作。
如是這過了二年多,伊萊卡還以為沒希望的時候,夫羅終於來信表示可以開發。
初步構思是把控制音波的觸發器與琴鍵連接,但又覺得這太過單調,和一般電子琴無異。二人於是想把鋼琴和海浪器結合,並以琴鍵左側控制海浪器,右側則一般鋼琴。
然而夫羅沒有製作鋼琴經驗,伊萊卡於是也把克克洛特抓來問意見。那時的克克洛特亦已半退居幕後,開始製作小提琴。伊萊卡就是想看他有沒有認識的廠商可以幫忙。
克克洛特看到他們的提案後,反而是先問伊萊卡右手康復得如何。伊萊卡起初有點不爽,想逞強說沒問題。但想來如果花心思製作的樂器,自己發揮不出水準那根本沒意義。最後自暴自棄地說「彈不了啦,又不是握琴弓」。
伊萊卡自己說完,突然驚覺這說不定可行。
不需要堅持於鋼琴,而是可以做一把有鋼琴琴鍵的提琴。況且他好友還是個製琴師。
於是克克洛特直接操刀,參考鋼琴及弦樂器的琴身,設計出合適的弧線比例,並在夫羅的協助下安裝電子控制器。
因空間所限無法完全重現所有音高,所以只留下鋼琴高音部的48個琴鍵。琴鍵與機械連接,按下後會在三十公分的琴頸上適當按弦,再由伊萊卡的右手拉弓發聲。
試作版花幾個月就完成,不過彈起來兩人都不滿意。一來伊萊卡的運弓依然生疏,二來是海浪器的音色比想像中更難與弦樂融合。
他們為了先抓出更和諧的聲音,開始測試各種音高,最終決定把弦長定在1.4公尺較為合適,並決定把這樂器定位為極低音樂器,放棄那種「像鋼琴一樣一台就能演奏所有音樂」的想法。
與此同時,他們亦把這樂器命名為海浪琴。不只是因為有用到「天空海浪器」,更是因為海浪單聽下來可能很無聊,但配上其他音色則能支撐整片海岸。
如是這他們逐步調整音色,以及任性地加入更多想法。
伊萊卡還是希望聽到鋼琴的「叮咚」聲,於是把中音到低音的36個琴鍵也加上去,從原先的一排變成三排琴鍵。最下排是控制海浪,中排是低音鋼琴,上排則是按鍵拉弓。
克克洛特也不服輸,在琴頸上加了兩根弦,以斜向交錯的方式,讓自己也能在琴頭處以撥奏彈出低音——既然都參與開發,他不想錯過演奏的機會。
至於夫羅則是一直配合他們的想法,為任性的音樂人處理好所有機械按鍵問題。
開發的過程不知不覺過了三年。畢竟為了給大眾驚喜,他們盡可能秘密進行。
加上在開發期間也遇上不少挫折,比如琴弦太長導致拉奏時震幅過大,碰到其他弦。此外機械按鍵的敲擊音太大,需要嘗試降低噪音,或是把噪音融入音色。
在他們預定還要再開發一年多的時候,世界政府宣佈海葵100年後的下個世紀,年號改為「水母」年,以警惕天空水母帶來的危機。
眾人覺得改年號是公開海浪琴的最佳時機,於是加快腳步開發。伊萊卡亦籌備演奏樂曲。
最終他們在海葵100年結束前的一星期進行首演。這奇特的樂器,以及伊萊卡與克克洛特久違同台,立即引來極大迴響。不少音樂家亦仿造海浪琴,成為水母年的風潮。
備註:原先夫羅不打算把自己名字寫在開發名單中,他認為他只是一個技師,不應插手音樂界的事。然而在首演期間有按鍵突然鬆脫,他急忙上台維修,讓聽眾不知道他也不行。
推薦收藏原因:
在首演後伊萊卡和克克洛特察覺一些表演上的問題,於是馬上製作改良版。
這個第一版海浪琴,音色尚不完美,仔細看的話外觀亦有一點趕工痕跡。但因為是劃時代的新樂器,紀念價值遠遠超出它的實用價值。
最後補充,這次創作靈感來自「Octobass」
這個超大提琴的底音超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