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雲門舞集2024年戶外公演《波》:迷醉的AI 與舞蹈的互動


沒有故事,只有身體的事

記得以前看過一段舞評,寫到雲門舞集擅長說故事,而這次的文案寫到舞作《波》,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作品,多少也引起了我不少好奇心。而且這支舞作還加入了科技元素,和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甚至還加入了生成AI。

這是繼林懷民總監退休之後,我第一次看新總監鄭宗龍編舞的雲門表演,很期待這支舞作帶來的演出。

今年(2024年)雲門舞集的戶外公演一場辦在台北兩廳院戶外廣場,一場辦在嘉義市立體育場。剛好兩場都距離我的住家和工作地不遠,於是今年就連續看了兩次表演。第一次還只是目眩神迷,第二次再看,又有了新的體會與感想,真想買DVD 之類的影片再多看幾次好好欣賞。

節目單做成了扇子,熱了可以搧風


(本文會以文字描述舞作,可能會爆雷)

特別的開場,從虛擬走進真實

是影像?還是真人?

最開頭的影像剛出來的時候,其實在戶外的場景,有點無法辨識那到底是影像還是真人。後來終於看出來是影像之後,還蠻佩服編舞家就這麼大膽的讓虛擬影像成為了舞作的開場

這也引人思考,如果AI取代了藝術,能夠生成影片、影像,那我們還需要人類藝術家嗎?

如果整場舞蹈表演,都是影像,那現場觀看表演的意義是什麼呢?

所幸表演並不是全部都以影像呈現,我們看到了舞者彷彿從虛擬的影像中走入了現實,在燈光的一暗一明間,展開了一段群體連成一排的波形舞蹈。

虛實交錯,觀眾看的是什麼?

舞者跳的是什麼?

舞作中,也出現了很多類似於虛擬與真實互相對話的舞蹈。

有不少獨舞的段落,是舞者面對著畫面跳舞,然而,畫面呈現正面給觀眾,所以反倒變成舞者是背對著觀眾跳舞。第一次我在看這樣的畫面時,很認真地觀察影像和舞者的動作和姿態,第二次欣賞時,我開始玩味起這樣的安排。

當舞者背對觀眾跳舞,對於觀眾而言,我們視覺的欣賞重點,在於真人舞者,還是正面的虛擬畫面呈現呢?而舞者背對觀眾,這樣違背了常理的表演形式,對觀眾而言合理嗎?

這種舞台設計及表現是很特殊的,對於觀眾而言,可以感受到舞者在和虛擬影像「尬舞」,從創作過程的紀錄短片中可以了解到,舞作中呈現的畫面都是透過電腦技術將舞者的舞姿記錄下來之後,再轉成影像。即使影像舞者沒有清楚呈現出臉的輪廓,但我想那應該是以同一位真人舞者所製作出來的影像。所以,當舞者面對著虛擬影像跳舞時,也如同是一場與自我的對抗、對話,在真實的舞蹈舞動的同時,我們觀眾也一起感受真實與虛擬的對話。



在科技浪潮席捲之下,藝術的可能性

真人藝術所呈現的價值與意義

舞作中有幾個橋段也很讓人印象深刻。有一段感覺起來是虛擬影像中的人物,跳進了真實世界中,是由真實舞者在飾演一個虛擬的影像。而在嘉義場看表演時,除了看到舞台本身的表現之外,因為背景較暗的關係,電視牆可以更細膩的看到舞者所表現出的困惑、疑問的姿態,甚至連表情都可以在電視牆上看到。這一段彷彿是在說當虛擬影像離開了虛擬世界之後,它會驚慌失措,最後又只得回到虛擬的世界裡

虛擬影像也常常有敲打螢幕的姿態,像是他們要逃出來的感覺,但又未嘗不是真實世界的我們總是害怕著他們會逃出來征服人類?有一段舞,舞者在面對虛擬影像的時候,感覺上是帶著害怕、焦慮地跳著舞,好像要跟虛擬世界競爭,帶著既恐懼它又想超越它的心情。不過隨著舞者人數從一人、到兩人,再到三四人,似乎隨著人數的連結越來越深,也讓整個舞蹈中的「波」動從惶惶不安轉成了隨著聯繫而生成的穩定而真實的波動。

另一方面,除了影像技術的呈現很特別之外,舞台上的燈光相較於其他作品,相對較為單純,大部分的時候只使用白光,頂多換成不同色溫的黃光,並且也有不少使用聚光燈的設計。感覺上更是純粹的凸顯了真實的舞者,也是讓舞者的「真功夫」更能純粹的呈現出來。即使面對畫面中的五光十色,也許搶走了部分觀眾的目光,但舞者的深厚舞蹈功底,仍然比畫面好看,那些由肌肉和身體產生出來的姿態,搭配觀眾的目光,也是演出的當下,在現場讓這個藝術存在的理由


場地安排:兩個場地的不同氛圍

剛好因為方便而去 vs. 為了看表演而去

台北場正好是在凱米颱風過境之後,天氣較為涼爽。嘉義場則是一般的南部夏日晚上的天氣,有點熱,但因為已經是傍晚到晚上,再加上是在草地空間,其實也還算愜意。

不過,以環境而言,台北擠在兩廳院的廣場前,據說有超過三萬人到場,整個空間還是顯得比較狹窄一些。嘉義場位於嘉義市立體育場,周邊稍微比較安靜,在大操場的草皮上架起了龐大的舞台,光害較少,視野較為遼闊,聽說大概是一萬人到場,在比較暗的空間中觀看表演,電視牆比較清晰,坐的位子比較靠近舞台,所以也能比較看得清楚細節。

而觀眾整體的感覺好像也不太一樣,在臺北場其實蠻多人帶著小孩去,甚至不少人推著嬰兒車前去會場。我印象中好像沒有在嘉義場看到嬰兒車,小孩子其實也不多,但是老人相對比較多一點。台北場到了舞碼演出的尾聲時,不少帶著孩子的觀眾先行離席,因為有些人還推著嬰兒車,所以一整個蠻明顯的。嘉義場雖然也有人先行離席,但整體而言,看到最後的人好像相對比較多。

或許台北相對較為躁動吧,離開了中正紀念堂,馬上就有捷運,有公車,有條條大路可以去別的地方。而離開了嘉義市立體育場,沒有大眾運輸,大部分的人是自行開車、騎摩托車前往,我這個坐火車去再轉U-bike的人是少數。但同樣的,也因為離開了體育場還開門的地方就是夜市、電影院等地方,其實比較能感受到,當天去嘉義場看表演的人,當天晚上只為了看表演,特意為了看表演而去。

而在嘉義場看表演,其實比較有感覺。我想這也是雲門每年辦戶外公演的重大理由之一吧,為了感受觀眾,感受大家齊聚一堂看跳舞的感覺

除此之外,關於嘉義,當我出了嘉義火車站,騎著U-bike去吃在地人朋友推薦的麻辣涼麵、紅茶冰時,其實我還蠻訝異嘉義市給人的一種生氣勃勃的感覺。開場前鄭宗龍老師也提到,他一早去了東市場,又去了一些年輕人開的咖啡廳,讓他感覺到這是一個有傳統也有創新的地方。一個地方可以容納不同年齡層的人,真的可說是充滿了生命力。

人潮散去後的嘉義市立體育場草皮

最後,也因為這場活動,我目前感受到的國泰企業形象真的是蠻好的,再加上最近在使用CUBE App的時候也覺得出奇的好用,可參考另一篇分享文章:

理財工具分享 | 以CUBE App為核心來管帳| 效率提升UPUP



周邊的小攤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雲門舞集《波》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