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林火旺《倫理學入門》段落摘要及心得




(附註1:《倫理學入門》中的利己主義介紹)

 

省思:

看這篇論文後,讓我想到以前曾經看過的一個英國獎金節目《Golden Balls》,遊戲規則是二位選手爭取獎池的累積獎金,而獎金的數額多達十幾萬英鎊,其中選手有兩顆金球可以選擇,其中一個金球寫平分,另一個寫著全拿。如果都選擇平分,則獎金平分;如果都選全拿,則獎金輪給下個獎池;而如果一人全拿而另一人選平分,則選全拿的選手就可以獲得全部獎金。節目讓選手們在決定前溝通談判,但即使雙方協議平分,因為是口頭承諾,被欺騙彼此反目成仇的例子層出不窮,而彼此的博弈也成為連續劇的看點。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節目,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想到人性的一些本質,人在本質上似乎如利己主義論點所說「人所有行為出於自私心理」,追求著自身的利益與需求,正如這個博弈節目一般;但在典型的英雄神話歷險中,主角卻都會選擇信任夥伴,或是為他人從事崇高的道德犧牲行為,似乎兩者之間情況相當的矛盾,但透過作者對於倫理學的介紹,讓我對於理想和現實中的現象差異有了不同想法。

 

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真的像韓非所認為的人性自利嗎?還是只有受自我利益的動機所驅動,才是所謂「利己」嗎?在生活中及理論上,似乎有許多不同利己主義類別,在《倫理學入門》中,作者便提到兩種類型: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在倫理利己主義的主張中(參考附註1),認為人類有著共同的需求、利益及慾望,而其終極目標是為了追求快樂,也就是幸福本身,而達到快樂本身最大的功利實用價值時,透過某些利他行為及合作,其實也是一種自利的方式。同樣在《韓非子‧備內》裡也有類似的主張,其中提及覺得君主若死亡有利可圖的人多,那麼君主的利益就危險;君主若和多數人利益一致,便能避免殺害,所以建立在共同利益及目標上,便能透過互助或是利他的行為,達到自利的效果[1]。即使表面上利他行為,但動機建立於長期利益的規劃上,便是自利的一種方式。

 

但心理利己主義則強調去做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的行為,並認為在資源的競爭上,人除了自私別無選擇,就像《韓非子‧五蠹》認為古今德行差異,不在於古代民風純樸,而是資源爭奪導致人心自利[2]。在論文中也說明利己主義者的行為動機,即會促進自我滿足以外的事務外,其他都不能成為他們做事的動機,其不斷行動的過程中,都是為了促進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強調了利己主義者的自利動機,不參雜任何一絲一毫的利他想法,所謂道德行為是為了滿足被稱讚的慾望,所以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去包裝(參考附註1),而《韓非子‧說難》就提到了君主好利益卻對外表現自己好名聲[3],何嘗不是一種虛偽的包裝。



(附註2:《倫理學入門》中的利他主義介紹)

 

這樣看起來似乎在利己主義者世界中,社會仍奠立在適者生存的競爭規則中,人們透過把照顧自己的利益視為首要規則,其他看似利他的行為都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所以人類本性即利己。但在論文中提及了一個很有趣的主張,即互惠利他主義(參考附註2),其中提到互惠、幫助他人是一種社會的常見行為,在互惠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情感連結——「忠誠」,因為被欺騙的代價更大,所以人們會選擇具利他動機的人做為夥伴,所以利他主義者認為社會奠定於「善者生存」的規則中,因為真正關懷別人的人具有演化上的優勢,能於漫漫歷史長河中生存下來。

 

但看到這邊我不免有點疑惑,這些問題是我有些苦惱的地方:

(一)若利他主義建立在無條件的付出上,那為何又會對被欺騙一事抱持否定,甚至感到受到極大的損害?再者,利他主義者容易生存,是建立在作為良好的合作夥伴較有生存優勢,但這樣不是其實也是從利己的角度去考量,認為利他者好合作嗎?

(二)在利己主義上,強調人們以自己的享樂作為主要目的,人無法作出真正利他的行為。但我的疑惑在於若以自身享樂幸福為目的,若要不產生利他責任,那就不要與人產生關聯,不就達到最大效益的追求自我快樂?

 

在這裡我以重量為喻,輕與重,輕的是沒有使命、自在,是不用去為他人負責;重的是必要、責任,是人所難以忍受的重量。尼采曾說「受苦的無意義,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蓋於人類之上的詛咒。」,即「重」是人所不能忍的苦痛,倘若能遠離痛苦,似乎逃避著「重」會是更理性的選擇。但在社會上,人依舊無法脫離群居性,及人際的相處、合作,同時也擁有利他行為的狀況,那麼人是否所有行為真的出於自私心理呢?

 

人性究竟是自利還是利他?這個大哉問,似乎就和中國思想家常辯論的問題一般,即人性本善還是惡?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學者從哲學、倫理學、生物學(參照《自私的基因》)等觀點去研究,但答案似乎很難得到統一的說法,甚至說很難以用二分法評判人性及行為。我想即使未來學者們找到了答案,結論也不會是非黑即白的說法。


[1]《韓非子‧備內》:「......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於利己死者。」

[2]《韓非子‧五蠹》:「......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

[3]《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