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AI是不是藝術?——以《Hello, Human》展覽為例

發表於《漫遊藝術史》,此平台上僅節錄部分文章,全文請至《漫遊藝術史》官網查看。

生成式(generative)人工智慧(以下簡稱AI)問世以來,吸引無數目光,並徹底改變許多產業的運作模式。藝術家在這股技術改革的風潮中,必須面對AI、適應其特性,以及隨之產生劇變的藝術生產模式。運用AI技術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不斷增加,2024年一月底,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開幕《Hello, Human》展覽就顯示出這樣的趨勢 — — 展覽中超過半數的作品都使用了生成式技術。

生成式圖像的使用門檻極低,通過AI,任何人都能快速地生成大量影像,缺乏創作者的獨特風格。藝術家運用AI生產的圖像,以及無藝術意圖的人用同樣的引擎生產的圖像,在相同的資料庫和演算之下,這兩者之間還有什麼區別?

藝術家和AI對自我的否定

以來自日本的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 1976-)《AI 不是藝術》【圖1】為例。這件錄像裝置位於第一個展間,於狹長展間的兩端牆壁上投影,形成雙頻道錄像。整件作品從腳本到剪輯都由AI一手操辦,兩邊螢幕的旁白是一致的,儘管影像內容會有不同,但不影響旁白敘述的內容。譬如,兩邊螢幕中白人美國總統的角色在長相和辦公桌配置上有差異,但整體視覺符號是吻合的,這是因為把一樣的指令(prompt)給AI後會得到不一樣的生成結果,此種奠基於演算的隨機性以雙頻道的方式巧妙地融入作品中。

【圖1】真鍋大度(Daito Manabe),《AI 不是藝術》,2023年,雙頻道錄像,29分11秒。圖版來源:王翊萱攝。

(全文請至《漫遊藝術史》官網查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Hello, Human
3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