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了一個離住處不算太遠的林蔭步道。離家走路約二十幾分鐘,不是近到會不小心逛到的地方,但還是有種「只是到附近走走」的感覺。最初的想法是:「好像滿久沒有出去玩了」,所以想規劃一下。但身為一個沒事不會出門的宅宅,對於能去哪裡毫無頭緒。打開Google地圖,翻看附近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查到這個步道,看一下相關的旅遊部落格資訊。橋、溪水、樹木、兒童遊樂區,照片是好看的。好啊,去!
沒有人問的話不會特別去想,搬到現在居住的城市,從上個月開始邁入第四年。有時候會把自己當作這裡的人,畢竟熟悉的街道越來越多,且比起其他快節奏的城市,更喜歡這裡的步調。
在查要去哪裡玩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未嘗不能將自己理解為正在旅行。我要去看看這個城市的這個小小景點,就像我去其他地方的時候,也經常會把「森林公園」之類的地方當作其中一站,這裡只是規模小一點。
事實上,我早應該這麼想了。當我們在思考「怎樣的旅行才是真正好的旅行」時,我們通常會把「住久一點,真正去認識那個地方」當作其中一種指標。在過去的這幾年裡,我明明是有這個機會的,但我卻多數時候選擇待在家裡。我會在附近散步,認識周邊的店家和環境,但僅此而已。我竟然沒有去那些「如果只能待三天」時會去的地方,如此地度過了三年。
而且這件事情已經發生過好幾次了。我沒有走遍老家所屬的城市,沒有遊覽大學與研究所居住的城市。大概只有住在澎湖的那一年,有稍微多去不同地方看看。
一方面是因為外島本來就更能夠激發我們「感覺到特別」;另一方面,我知道我只是暫時住在那裡,這是其他時候不會想起的事情。其他時候,我一直在過兩點一線的日常,甚至透過諸如「每搬到一個地方先找到一家最喜歡的便當店」等習慣,讓自己盡可能不需要為這些「生活瑣事」思考。
*
林蔭大道和它的周邊比想像中的無聊。最好看的風景被用最上相的角度拍在我出發前看到的那些相片裡。而且天氣很熱,只有特定的一段路有樹蔭,其他地方都得邊曬太陽邊前進。兒童遊樂區看起來是不錯的,但我身邊沒有兒童,迅速從旁邊經過。本來想踩著地上的格子前進,但一個騎腳踏車的小孩喊著借過,我只好離開。
不曉得照片中的橋是在附近的丘陵拍攝還是透過空拍,由於缺乏飄浮在空中的能力,所以那個角度我無法親身抵達。橋下的溪流中有幾顆大石頭,在我穿過那座橋的時候,幾乎每顆大石頭上都有烏龜在曬太陽,其中幾顆的旁邊還有烏龜在游泳。我大膽猜測他們是在排隊,可惜距離太遠,沒有機會親口訪問。
回家路上,比較常吃的幾間店剛好都休息。進去一間常經過但沒吃過的,以此來延續這個「生活圈內的旅行」。點了海南雞飯,不太好吃,三樣菜是玉米粒、木耳跟紅蘿蔔絲,之後大概不會再去。畢竟,還有無數間店是沒有嘗試過的。之後的其他周末,也還能再去其他「沒去過的附近」旅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