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閱讀:腦機介面:從醫學到教育再到超越人類想像的未來

作者: Kevin Chen(陳根)
出版社:博碩文化
出版日期:2024/01/26
eISBN:9786263338043
ISBN:9786263337138
字數:117,349

讀墨AP


  腦機介面在繁體書市場上的選擇很少,所以我本來不期不待(欸),沒想到讀起來卻非常有趣;內容很軟,容易吸收。作者透過這項科技所描繪出的未來非常狂妄,足以引發各式各樣豐富的聯想。

  所謂的腦機介面,就是藉由偵測腦波,使人腦可以直接與機械溝通,省去 UI 與語言的中介。過去我曾看過相關的實驗展示影片,大致上是實驗者坐在類似駕駛艙的空間內,不做任何動作,僅依靠腦波來遙控機械。當時我八成想說影片多少有經過CG後製吧——不過作者在書中提到業界已有許多實例,讓人相信現況其實只要擁有足夠的資金與相應團隊,就有一定機率可以將相關技術成功應用到輔具與軍事等少數案例;等到未來解決技術面的問題之後,更可能普及到包含教育、娛樂、與通訊等等產業,為人類的生活型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而所謂技術面的問題,現況困難之處主要在於擷取腦波與解析腦波。前者礙於侵入式感測器的風險較高,非侵入式的又雜訊較多、且敏感度有限。後者則是受限於人類目前對於各種腦波所代表的對應意義知之尚淺——也許待感測器有所進步、足以讓研究者獲取大量資料,並結合 AI 解析之後,才有辦法進行更複雜的應用。

  等到那一天的到來,人類將可以完全掌握我們的大腦與外在電子機械間的連結;好比透過回饋機制來刺激腦部,強制自己保持正向情緒——就好像是吸毒一樣。

  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可能可以直接透過腦袋去操控家電,而家電也會隨時將監控結果回報予我們。例如掃地機器人在哪裡卡住了;除濕機偵測到濕氣超標,建議開機;冷氣機達到濾網清洗標準,或者針對當日氣溫與我們返家的距離及移動速率,計算出理想的開機時間,並徵求我們的同意。人腦可能隨時都會收到這些訊息。同時我們也將像是鋼彈裡的新人類一樣,能夠與他人產生強烈的共感或心電感應,所以不再需要手機才能彼此聯絡——

  但我們要如何控制哪些想法能夠賦予他人知曉、哪些應該暗藏於心?儘管作者多半抱持正向心態,我想像起來的卻是一個非常嘈雜而難以忍受的世界。

  另一方面,學習過程將不會再著重於死背,因為直接透過腦袋連上網路,就可以搜尋到需要的知識,所以人類可以花費更多心神在創新與研究……作者是這麼說的,或許是這樣吧,我不是很確定。

  此外戰爭所需要的人力將更少了。軍人只要待在戰場以外的範圍,就可以透過大腦直接感知到戰場上各種偵測器的結果,進而指示相應設備發動攻勢或反擊。嗯……我知道說這種話不太好,可是當戰爭純粹以國家的科技來決勝負,不用再賭上性命,沒有犧牲與覺悟,這樣的戰爭也沒什麼意義了吧。

  而當我們開始掌握記憶的存取機制,便有機會把記憶存入真正的硬碟,避免遺忘,或者自腦海中刪除我們所不想要的記憶。或許市面上會開始出現記憶的販售商品,讓我們可以存取他人實際旅遊的回憶,來仿現自己也出門玩了一趟的體驗。人類還有可能透過共享記憶與感受,大融爐出一個集體意識,進化成為究極的生命共同體——

  只是人類的腦袋究竟可以容下多少不同個體的記憶?當我們的腦中融入了他人的記憶,又是否還可以聲稱自己是個原來的個體?況且,只要獲取權限,人類恐怕也可以反過來製造虛假的記憶,植入他人腦中,或是刪除他人的某些記憶。

  如此這般,不是只有好事而已。

  因為掌控了大腦與電子間的溝通方式,接下來,只要人類找到方法維持大腦的生命跡象,那麼即使是只剩下一顆腦,依然可以繼續以操控機械的方式來與世界互動。就好像是天元突破裡的某人到了後期只剩下一顆腦袋,卻還是能夠操控戰艦、利用頭部的虛擬影像與輔助設備來與他人對話,成為劇中熱血的一角。

  不僅如此,根據書中所述,人類不同的思考與意圖都會在大腦的對應區域形成不同波形——文中以事件相關單位(EPR)稱之。經過一個波峰波谷就算一個週期。人處在不同的狀態時,腦電波呈現的節律類型也不盡相同,解讀過程有點像解讀電報密文——這彷彿是在說明腦波可以完全呈現我們靈魂的樣貌,也就是大腦代表了我們個人的識別。一旦掌握這種技術,我們就可以在電腦內複製一顆我們的大腦,而它會產生與我們的大腦相同的波形;倘若有一天我們死去,這顆電子腦就會讓他人、或者是我們自己,覺得我們好像都還活在世界上一樣。作者稱此為「數位永生」。

  然而回歸現實面來說,假如我們的技術真的實現了上述的地步,人類還能算是活著嗎?經歷了捨棄肉體的過程,直到只剩下腦袋的狀態,這種狀況能夠算是活著嗎?複製了自己的靈魂,將其禁錮在電腦之中,在肉體死去之後,這名個體究竟還算是生是死?再者,人類是否真的願意為了個體的生存做到這種程度?

  或許對人類社會有重大貢獻者的腦袋,值得我們不計代價地投入資源來維持他們的永生吧——以偉人來比喻,例如愛因斯坦或費曼——社會上搞不好會有一派這樣的聲音。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就會被迫將人類區分為值得永生與不值得永生的個體。前者所持續貢獻的創造力無疑能為後者長期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質,但是受到眷養的後者,恐怕也會在這種體制之下失去生命的真諦了吧。除此之外,獨裁者也可能利用這樣的科技,來使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而人們永遠也想不透統治自己的究竟是什麼存在了。

  以上,許多爭議都只能隨著技術發展才會慢慢顯現,宛如開啟一道科幻大門,引人遐思,又似乎多了那麼點參考性。不過書裡的重點大半還是擺在技術與產業面的介紹。是說作者是中國人,我本來就不太期待由中國人來論述倫理問題(欸)不如說作者有提到一點,反而令我比較驚訝;當他將重點擺在腦機介面於軍事上的應用、以及人體實驗的重要性時,那種諷刺感才正合我心(壞)。順帶一提,馬斯克也為人機介面創建了一間公司,但因為無法證實他們的實驗是否對人體無慮,所以好一陣子都被相關單位駁回人體實驗的審核——這也很符合馬斯克的作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