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紀錄】《上尉的女兒》:在意想不到之處習得榮譽(原作:普希金)


米哈伊爾・涅斯特羅夫為《上尉的女兒》繪製的插圖。

米哈伊爾・涅斯特羅夫為《上尉的女兒》繪製的插圖。


《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著名的中篇小說,以歷史事件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5)為背景,由初出茅廬的少年彼得・格里涅夫(Петр Гринев)目睹這一場起義,歷經跌跌撞撞之後成長為真誠正直的青年軍官。


歷史背景


書名雖是《上尉的女兒》,可敘事者是懞懂無畏、初生之犢的彼得,而實際的故事核心則圍繞著假扮彼得三世、號召五萬人反抗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普加喬夫。此場起義為期兩年,主導者葉梅利揚・伊凡諾維奇・普加喬夫是出身頓河的哥薩克人,曾參與七年戰爭,後因病退役。

當俄羅斯帝國在迅速擴張之際,帝國的開銷極度依賴在農奴制上,讓農奴不堪負荷。在哥薩克中頗有聲名的普加喬夫於是假稱自己是遭到暗殺的彼得三世,以「土地與自由」為口號起兵,在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迅速擴張,甚至佔領了當時帝俄境內最大的城市之一:喀山。

這不是俄羅斯史上第一次出現假扮君主掀起的動盪。1然而動亂爆發的當下,俄羅斯正與土耳其交戰,無暇應付內亂,普加喬夫得以勢如破竹地打敗各個地方的駐軍。直到俄土戰爭結束,葉卡捷琳娜二世才有餘力調派兵力對付普加喬夫。普加喬夫被自己的下屬交給了女皇的軍隊,隨後在1775年的一月遭到處刑。


冷血與豪情


對於普加喬夫這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普希金也許抱有超乎想像的同情與欣賞。他描寫了普加喬夫的兩個面向:既是殺人如麻的惡徒,也是寬容善待恩人的有義之人。在普希金筆下,普加喬夫擁有豪邁的胸襟與超群的群眾魅力,對於不願以謊言假意屈服他的彼得,他也賞識年輕人的真誠,饒他一命。

雖然普加喬夫最終遭到自己的軍隊背叛,然而即便面對必然的淒慘下場,他也從容就義。一如書中他所講述的老鷹拒絕同烏鴉一起食腐肉的故事,普加喬夫拒絕忍氣吞聲地苟活。

「不了,烏鴉兄弟,與其吃腐屍活三百年,倒不如痛痛快快喝一回鮮血,以後的事就看老天爺吧!」

普加喬夫的畫像


在莽撞之中成長


普希金獨有的風格在此書體現得淋漓盡致:悲喜交加,浪漫而怪誕,並充滿諷刺的對比,而彼得・格里涅夫或許是普希金的主角之中最活潑的一名。甫離開家的彼得渴望長大成人、有所成就,而聽不進老僕薩維里奇的勸告,卻也每每都搞砸事情:離開家的第一晚就在賭局中輸掉一百盧布、在與情敵的決鬥中大意受傷,還在第一次出擊就被敵軍俘虜。

但彼得也越挫越勇,從未在亂境中丟失他的善良與正直。他目睹普加喬夫的冷血,卻也領略此人的義氣,而不曾輕視或屈從對方,甚至在普加喬夫這名「叛亂份子」身上,習得了不同於家國忠誠的榮譽感──對自身信念的榮譽感。


普希金的女主角


普希金筆下的女主角們大多善良、質樸且堅韌,本書的瑪莎2也不例外。雖然在大部分的劇情中,性格內向膽小的瑪莎並不顯眼,身為邊境軍官的女兒,她居然還害怕砲彈。在動亂時期,瑪莎遭到求愛不成且投敵的軍官軟禁,直到彼得與普加喬夫交涉才重獲自由,完成必然的「英雄救美」情節,卻也減損了瑪莎的能動性。

然而在得知彼得因為與普加喬夫的過從甚密被沙皇軍囚禁,且為了保護她而選擇隱瞞實情。為了營救心上人,瑪莎自告奮勇前往聖彼得堡,希望能向女皇求情──居然誤打誤撞遇見女皇本人,讓女皇格外開恩。

此番劇情安排十分巧妙:彼得向假稱彼得三世的普加喬夫請求放瑪莎自由,瑪莎則向隱瞞自己身份的葉卡捷琳娜二世遞出請願書。雖然是故事的必然發展,然而若沒有瑪莎細心地觀察與踩點等待,彼得也無法獲救。



註1:由於伊凡雷帝的繼任者沙皇費奧多爾一世過世時沒有留下子嗣,導致俄羅斯陷入了王位真空的局面,有許多人冒出來,自稱是伊凡雷帝早逝的幼子德米特里,爭奪沙皇之位,且真的輪番成為沙皇。他們被統一稱為「偽德米特里(False Dmitry)」。

註2:瑪莎(Маша)為瑪麗亞的小名。

本書譯者宋雲森老師是專攻俄國文學的學者,對故事中特殊的時代風俗也有附上簡潔明瞭的註解。關於俄羅斯文學最讓人畏懼的人名地獄,宋雲森老師的譯本為了讓臺灣讀者更易於閱讀,已簡化書中人物的稱呼。比如將女主角「瑪麗亞・伊凡諾芙娜」簡化為「瑪莎小姐」,兼顧主角彼得對心上人的尊敬與親暱性。

有些角色則只以父名稱之,比如老僕薩維里奇與瑪莎的母親瓦希麗莎・葉菲羅芙娜。然而書中足足有三名軍官都名叫伊凡,宋雲森老師卻沒有將他們分別只以父名簡稱,或許是要強調「教名・父名」代表的正式與尊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上尉的女兒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