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001

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 / 三采文化 / 2022年1月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raw-image


● 適合閱讀者

想初步瞭解心理學或心理諮商過程者

 

 這本書在說什麼

以說故事的方式,運用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所提出的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論,帶領讀者跟著故事的主人翁蛤蟆先生一起經歷情緒的轉變。

 

▲溝通分析認為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

(1)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個人的行為與感覺都像個孩子,會無意識地重演孩童時期的行為模式。

(2)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處於挑剔型父母狀態的人,具有批評、憤怒、嚴厲的特質,有時不一定是審判別人,也有可能是批評與懲罰自己,就像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一樣。

(3)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這時候的行為不像父母、也不像兒童,而是比較成熟,能以理性且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書中提到:
「成人狀態需要很努力和刻意的思考。當你處於另外兩種狀態,像父母或兒童那樣,你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很像參與戲劇演出。」
「在成功的人生裡,這三種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


▲童年早期的經驗形塑我們的世界觀,因此產生了四種心理地位:
(1) 我不好,你也不好
(2) 我不好,你好
(3) 我好,你不好
(4) 我好,你也好

心理地位將影響每個人未來所看到的世界,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個人心得

本書較像是入門書籍,藉由說故事的方式讓人想看到結局,過程中也跟著瞭解一些心理學名詞。看完後如果對溝通分析有興趣者,或許可以繼續閱讀書中提到的《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 ,是溝通分析創使人艾瑞克.柏恩的經典著作。

若是單純想化解自己憂鬱情緒者,則可能有其他更適合的書籍可以選擇。

另外因為人物是出自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如果有看過這個童話,對於書裡的某些情節描述應該會更能理解。

 

 個人反思(有劇透)

對於蛤蟆最後對蒼鷺發脾氣那段不是很理解,覺得好好的怎麼突然就發脾氣了,雖然書裡有描述蛤蟆對蒼鷺的態度:「從倚賴擺盪到憤怒到想要排斥,到最後能勇敢的面對。」因為將對父親的感覺轉移到蒼鷺身上,透過對蒼鷺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終於能對父親表達了。但個人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先憤怒才能面對呢?

直到看了瓦基的書評才理解,蛤蟆已經從原本的「悶在心裡鬧彆扭」進步到「把憤怒表達出來」了。

為什麼最開​始沒有發現?或許因為自己也是比較習慣生悶氣的人,但有時候適度的表達出憤怒,別人才會理解你,也更能夠展現自己的力量,長出勇氣的肌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