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靠自己找到人生答案的兩三事

2023/06/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書透過小故事的方式,介紹了心理諮詢的過程。主角蛤蟆先生從被朋友勸說去看心理醫生開始,逐漸從被動轉變為自發。
書中還描述了抑鬱期的心理狀態,以及諮詢後恢復正常時的差異。閱讀本書還了解了自我狀態的概念,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做出正確的評估提供了幫助。
通過閱讀本書,可以了解心理諮詢的流程和重點。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自發性地去做諮商。只有自己想要改變,諮商才會有用。就像人生一樣,人生的答案要自己去找,別人的答案終究不是自己的答案。
本書的故事是改編自於被譽為「英國散文作品典範」的柳林風聲,其實我也沒有看過這本書,可能再找時間閱讀一下,現在要準備一些床邊故事。
書中取材了四個角色,蛤蟆、河鼠、鼴鼠、老獾,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蒼鷺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協助蛤蟆先生面對內在小孩和成人,學會分析自己的感覺,發展情緒智商。到了書末,他恢復了以前的開朗,展開全新的旅程。
整本書用小品故事來帶出整個心理諮商的流程,蛤蟆從被朋友架去諮商,這裡其實就很符合現實的情境,覺得該去諮商的人通常都不是當事人,通常是身旁的親人或朋友感受到異樣,而當事人可能沒有沒有自覺,或是覺得這些悲傷或憂只是一時的,時間到了就會復原,當事人可能迫於人情壓力或是怕麻煩而選擇去諮商。

有改變意願的人 才可能真的做出改變

在前幾篇故事裡,蛤蟆的心境發生了改變,對心理諮商的態度從被動轉變為主動,這段轉變十分重要。
諮商需要當事人想改變,才有成效,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裡面也有特別強調這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裡,常常會看到家長帶著小孩來上薩提爾,但是阿建老師反而把重點放在家長身上,因為諮商只有想改變的人才會有用,如果我自己覺得自己沒問題,那就算這個建議再有用,我應該也不會採納。

溝通分析學派

書裡再藉由蛤蟆與蒼鷺諮商的過程中,帶出蛤蟆各種情緒反應的深層原因,可能是始於孩提時期與家長應對時學習的反應,接著帶出溝通分析學派PAC模型(Parent,Adult,Child)的基本概念,包含
  • 兒童的自我狀態(蛤蟆初期的狀態,體驗過去的情緒)
  • 父母的自我狀態(老獾、蛤蟆審判自己,批評與教育別人)
  • 成人的自我狀態(蛤蟆後期的狀態,思考當下並評估自己的行為,成長)。
書裡也描述了憂鬱時期的心理狀況,與諮商後回復正常時的差異。我想這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病識感,就如前面所說,諮商需要自發才有效用,而病識感正是最好的自發動力。
看了書也理解到,原來拖延與退縮也是憤怒表現的一種,這是因為小孩與大人實力相差過大,所以在面對權威而無法為所欲為時可能會改用嘔氣、拖延與退縮之類的消極表現來取代憤怒。

結論

有困擾的人通常比較有改變意願,而有改變意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做出改變。其實就跟人生一樣,人生的答案要自己去找,別人的答案終究不是你的答案。我們也不該隨便給人答案。
所以,心理諮商師不會給我們人生的答案,應該說,沒有人有人生的答案,但心理諮商師能協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38內容數
閱讀心得 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