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槍為他說了什麼?

    raw-image


    似乎隔個幾年,媒體就會報導美國發生瘋狂槍擊事件,才剛遺忘這類讓人難受的悲劇,往往新聞又述說一起新的瘋狂槍擊案,傷痛總是被後來的事件提醒著,始終無法完全擺脫陰影。

    1991年萬聖節,美國愛荷華大學發生血案。中國留學生盧剛,突然對教授、同學開槍,最後自殺,六死一傷。兇手、死傷者可能是類似事件中學歷最高的,幾乎全是博士,盧剛在他生命最後的半小時,奪走愛大太空物理系多位精英,除了生命的消逝令人感傷,更嚴重影響該校學術發展。惟盧剛不像其他兇手舉槍瘋狂掃射,「當他殺了要殺的人,覺得已經言盡於此,也就自殺了。」簡單的說法是,盧剛可能認為唯有奪取某些人的生命,才能消除他的心頭之恨,他自知謀殺不容於世,最後只能自我毀滅。這樁悲劇吸引了台灣旅美醫生作家顧肇森,放下工作,從紐約自費前往愛荷華採訪,寫成《槍為他說了一切—盧剛殺人事件》。

    全書分三個部份,血案經過、作者採訪點滴,以及部份當時的投書,企圖由各方蒐羅的文字,盡量還原這個悲劇未被渲染的本來面目,以及再也無法發言的盧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盧剛原本是勤奮好學的優秀理科學生,前往美國留學六年,竟然搖身一變成為駭人聽聞的殺手,沒機會再回中國,與家人見上一面。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愛荷華大學城向來治安良好,常見的犯罪是酒後駕車、闖紅燈。美式暴力或許充斥於新聞、影視,卻從來不是盧剛生活的一部份。

    作者是未曾接受新聞採訪訓練的不相干外人,千里迢迢想瞭解一個新聞事件比較真實的樣貌。他提出一些零星的思索,卻沒有完整的答案,或許並非所有世上的疑問,都有讓人滿意的解答。盧剛造成的悲劇,他個人當然要負全責。偏執頑固的個性,加上人際關係貧乏,盧剛宛如孤島,我不禁幻想,若擁有穩定的人際支持,或許他不至於走上毀人自毀的絕路。求學生涯一帆風順的資優生,如何面對課業以外挫敗?盧剛並非怪物,資優生之外,他只是個不擅處理生命困厄的普通人。

    罹難者之一,愛大副校長克黎利的葬禮上,她的朋友德堯神父講了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讓敵意和憤怒籠罩著這個日子,安.克黎利將是第一個責備我們的人。」克黎利的兄弟們(她未婚)亦曾發表公開信,表示盧剛的家人也是受害者,應該彼此安慰祝福,惟不知在中國的盧剛家人是否知道此事。我非常敬佩深受基督教薰陶的克黎利家屬,即使面臨無可挽回的悲劇,也願意以大愛稍作彌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