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活得長不如活得健康,我們如何應對不可逆的老化?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平均壽命逐年延長,然而「健康平均餘命」與「平均壽命」之間的差距卻仍顯著存在。那麼,什麼是健康平均餘命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0年提出這一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在死亡前,扣除那些不健康、無法自由行動的年歲後,所能享有的健康生活時光。


統計數據顯示,在許多先進國家,健康餘命與平均壽命之間的差距大約是8年。這意味著,許多長者在生命的最後8年中,往往需要依賴家人或照護者的照顧,陷入長期失能的狀態。


這一現象凸顯了當今社會面臨的困境:活得長,卻未必活得健康。在這樣的困境下,「延長健康餘命」、「維持剩餘功能」以及「臨終關懷」成為高齡化社會中需要不斷被優化的項目。


這三個項目會在老化過程中起到作用,我們先來看看一個人在老化過程中會經歷的6個階段:健康、亞健康(雖感到不適但無明顯症狀)、衰弱、失智/失能、重病/末期、臨終。若能在每個階段,根據照護需求來獲取支持,會讓這段老化旅程變得更容易些。


一、健康-衰弱階段:延長健康餘命


延長健康餘命是一項以人性需求為核心的目標,若人的一生平均能活到80歲,延長健康餘命就是原本平均在60歲會失智或是失能,因為重視健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持續學習,能延到70歲才進入失智/失能狀態,這階段的目標是幫助長者在健康和亞健康階段維持身心狀態,減緩進入衰弱階段。


在這一階段,健康促進與社區支持應成為主要措施,同時普及健康樂活的資訊,讓長者能夠重視健康,並在症狀發生時及早發現,以延長健康餘命。


    •    健康促進與社區支持:理解長者的社交與心理需求,我們可以透過社區運動課程、健康講座等活動,提升他們的生活滿足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文健站不僅提供健康檢查,還為長者提供豐富的社交互動機會,這對其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    樂齡學習與預防計畫:透過理解長者對自我實現與認知能力維持的需求,樂齡學習中心和長青學苑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心智活躍,從而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儘管大腦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但通過不斷學習與社交活動,大腦的老化速度可以大大減緩。與那些孤單、很少參與活動、不愛運動且缺乏生活重心的長者相比,經常參與社交、保持運動和學習、並有明確目標的長者,通常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


二、亞健康-失智/失能階段:維持剩餘功能與減少臥床時間


當長者進入衰弱或失智/失能階段時,維持剩餘功能並減少臥床時間成為了主要的核心目標。我們需要提供適切的支持,使他們最少要能維持基本的日常活動(BADL),如移動、穿衣、進食、如廁、洗澡、控制大小便。

 

  •    專業復健與早期康復介入:在失智/失能階段,專業的復健(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和職能治療等)和居家復能不僅能維持長者的生活能力,增強其獨立性,還能有效延緩他們進入長期臥床的階段。


    •    家庭照顧者支持與喘息服務:引入專業的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家中提供短鐘服務,不僅可以指導正確的照顧方式,也能給照顧者一些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從日常照護中獲得喘息。這將幫助照顧者在長期照護的壓力下恢復能量,同時也讓長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持續支持。


通過這些以人道關懷為基礎的措施,我們能夠在長者功能退化的過程中,盡可能維持他們的尊嚴與生活質量。


三、臨終關懷:協助他人以自己的模樣度過人生最後一程


當長者進入重病/末期或臨終階段,理解他們如何想要與這個世界道別,成為臨終關懷的核心。這不僅僅是提供醫療上的舒適,更是讓他們能夠以自己選擇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    尊重個性化需求:每個長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歷程和價值觀。理解並尊重他們對臨終過程的個人選擇,是我們在臨終關懷中應該堅守的原則。這樣的照護能讓他們以自己的模樣走完最後一程,並為家屬留下溫暖的記憶。


    •    家屬與社區的支持:在這一階段,對家屬的支持同樣至關重要。透過心理輔導與哀傷輔導,幫助家屬理解長者的選擇,並陪伴他們走完這段旅程,讓長者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區的無條件愛與支持。


通過個性化的臨終關懷,我們能夠幫助長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以他們想要的方式,平靜地離去。


結語


每個人都會面臨老化,若能在亞健康的階段就開始理解並注意身體狀況,就能大大延長健康餘命。


其實,照護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理解了不同階段的照護需求,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照顧自己,也能促進家中長者的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家庭的安定,都會讓社會更加溫暖與充滿人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