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我接到了一通令人無語的電話——
「你們讓我女兒知道了,她一直在罵我!現在換我來罵你們!」
電話那頭,66歲的長輩語氣激動,聲音裡透著委屈與憤怒,彷彿我們做了多麼不可饒恕的錯事。她的聲音略帶顫抖,卻又強勢得不容置喙。
她獨居於當地的豪華社區,女兒長年不在身邊,母女關係緊張。女兒擔心母親的健康,於是申請了長照服務,安排人力陪同就醫回診。但當我們打電話給母親確認時,她選擇自行前往,我尊重她的決定,並同步通知了女兒,確保雙方知情。
結果,這卻成了一場風暴的導火線。
電話裡,長輩的聲音越來越大,她指責我們「不該告訴女兒」,因為這讓她被女兒數落了一頓。而現在,她把所有憤怒發洩在我們身上。
當下的我,無語又憤怒。這明明是母女之間的溝通問題,為什麼最後要由我們承受?如果她們彼此能有共識,我何至於在這場風暴中無辜被波及?
但冷靜下來後,我開始反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我想起最近讀到的一本書,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所謂的‘是非善惡’,是因人因事因地而異的。大自然的定律,不是是非,而是因果。」 ——《人生總會有答案》
是非,只存在於人的價值判斷中。
但因果,才是世界真正的運行規律。
這個道理,我懂了,卻還在學著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還是會感到不甘、覺得委屈,但我也開始意識到,人生的智慧,並不是讓我們「不再遇見這些事」,而是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和面對。
於是,我試著整理自己的思緒,從情緒中抽離,看看是否能從這次的經歷中,摸索出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
我想到面對這件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建立在前一層的基礎上,讓我們從情緒中跳脫,進入更高的思考層次。
當事情已經發生,我們有兩種選擇:對抗,或者接受。
而大部分時候,對抗無法改變結果,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但「接受」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容易。
在這個案例中,我無法改變母女之間的關係,也無法阻止長輩的抱怨。我知道「順勢而為」是比較聰明的做法,但情緒上,我還是會有點不甘心。
可是,無論我怎麼想,事情已經發生了。
於是,我開始練習提醒自己:「這不全是針對我,而是她們關係的結果。」
當風來了,聰明的鳥不會硬抗,而是順著風的方向飛翔。我希望自己也能越來越習慣這種調適的方式。
當我能接受現實,情緒不再那麼激動時,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生氣?
這位長輩的憤怒,對我而言是不講道理的;但對她而言,可能是一種「防禦機制」。
🔹 從她的視角:她不希望女兒干涉她的決定,卻又無法避免被女兒指責,於是轉而將怒氣發洩在我們身上。
🔹 從女兒的視角:她只是想確保母親有人陪同,沒想到母親臨時取消,讓她無所適從。
🔹 從我的視角:我只是照著標準流程處理,卻莫名其妙成了客訴對象。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為自己才是「對」的。
但對錯,真的那麼絕對嗎?
當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我發現,我的情緒也沒有一開始那麼憤怒了。
當我不再執著於對錯,而是去理解每個人的立場時,我開始看到更深層的原因——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累積已久的「因果」。
這場混亂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也不是這位長輩的脾氣,而是母女之間長年的溝通問題。
我開始學習,當情緒湧上來的時候,提醒自己:
✅ 真正的問題,不是這次的客訴,而是母女之間積累多年的隔閡與矛盾。
✅ 我無法改變這個因果,但我可以選擇不讓自己深陷其中。
這並不容易,但我想,理解因果的過程,本來就是一次次的學習吧。
如同《第十二個天使》中的提摩西,他身患腦腫瘤,命不久矣,卻依然保持積極的態度。他的座右銘簡單卻充滿力量:
「日復一日,在每一個層面,我會越來越進步。」
他沒有奢望奇蹟發生,也沒有強求自己做到完美,而是選擇每天比昨天更好一點點。
這句話,提醒了我——
順勢而為,是一次次練習如何不被情緒綁架;
覺察執念,是一次次提醒自己別掉入對錯之爭;
理解因果,是一次次試著從更高的視角,看待發生的一切。
一場客訴,讓我真正理解,智慧不是停留在「知道」這一層,而是在生活中練習,在一次次情境裡嘗試,在每一天的選擇裡,讓自己比昨天更從容一點點。
或許,這就是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