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通客訴罵到懷疑人生,我卻從中學到重要的人生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月11日,我接到了一通令人無語的電話——

「你們讓我女兒知道了,她一直在罵我!現在換我來罵你們!」


電話那頭,66歲的長輩語氣激動,聲音裡透著委屈與憤怒,彷彿我們做了多麼不可饒恕的錯事。她的聲音略帶顫抖,卻又強勢得不容置喙。


她獨居於當地的豪華社區,女兒長年不在身邊,母女關係緊張。女兒擔心母親的健康,於是申請了長照服務,安排人力陪同就醫回診。但當我們打電話給母親確認時,她選擇自行前往,我尊重她的決定,並同步通知了女兒,確保雙方知情。


結果,這卻成了一場風暴的導火線。


電話裡,長輩的聲音越來越大,她指責我們「不該告訴女兒」,因為這讓她被女兒數落了一頓。而現在,她把所有憤怒發洩在我們身上。


當下的我,無語又憤怒。這明明是母女之間的溝通問題,為什麼最後要由我們承受?如果她們彼此能有共識,我何至於在這場風暴中無辜被波及?


但冷靜下來後,我開始反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我想起最近讀到的一本書,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所謂的‘是非善惡’,是因人因事因地而異的。大自然的定律,不是是非,而是因果。」 ——《人生總會有答案》


是非,只存在於人的價值判斷中。


但因果,才是世界真正的運行規律。


這個道理,我懂了,卻還在學著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還是會感到不甘、覺得委屈,但我也開始意識到,人生的智慧,並不是讓我們「不再遇見這些事」,而是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和面對。


於是,我試著整理自己的思緒,從情緒中抽離,看看是否能從這次的經歷中,摸索出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


我想到面對這件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建立在前一層的基礎上,讓我們從情緒中跳脫,進入更高的思考層次。


1️⃣ 順勢而為:先學習如何不和現實對抗


當事情已經發生,我們有兩種選擇:對抗,或者接受。


而大部分時候,對抗無法改變結果,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但「接受」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容易。


在這個案例中,我無法改變母女之間的關係,也無法阻止長輩的抱怨。我知道「順勢而為」是比較聰明的做法,但情緒上,我還是會有點不甘心。


可是,無論我怎麼想,事情已經發生了。


於是,我開始練習提醒自己:「這不全是針對我,而是她們關係的結果。」


當風來了,聰明的鳥不會硬抗,而是順著風的方向飛翔。我希望自己也能越來越習慣這種調適的方式。


當我能接受現實,情緒不再那麼激動時,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生氣?


2️⃣ 覺察執念:意識到「對錯」其實很主觀


這位長輩的憤怒,對我而言是不講道理的;但對她而言,可能是一種「防禦機制」。


🔹 從她的視角:她不希望女兒干涉她的決定,卻又無法避免被女兒指責,於是轉而將怒氣發洩在我們身上。


🔹 從女兒的視角:她只是想確保母親有人陪同,沒想到母親臨時取消,讓她無所適從。


🔹 從我的視角:我只是照著標準流程處理,卻莫名其妙成了客訴對象。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為自己才是「對」的。


但對錯,真的那麼絕對嗎?


當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我發現,我的情緒也沒有一開始那麼憤怒了。


當我不再執著於對錯,而是去理解每個人的立場時,我開始看到更深層的原因——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累積已久的「因果」。


3️⃣ 理解因果:學習如何看見更深的脈絡


這場混亂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也不是這位長輩的脾氣,而是母女之間長年的溝通問題。


我開始學習,當情緒湧上來的時候,提醒自己:


✅ 真正的問題,不是這次的客訴,而是母女之間積累多年的隔閡與矛盾。

✅ 我無法改變這個因果,但我可以選擇不讓自己深陷其中。


這並不容易,但我想,理解因果的過程,本來就是一次次的學習吧。


結語:更重要的智慧,不是頓悟,而是不斷練習


如同《第十二個天使》中的提摩西,他身患腦腫瘤,命不久矣,卻依然保持積極的態度。他的座右銘簡單卻充滿力量:

「日復一日,在每一個層面,我會越來越進步。」


他沒有奢望奇蹟發生,也沒有強求自己做到完美,而是選擇每天比昨天更好一點點。


這句話,提醒了我——


順勢而為,是一次次練習如何不被情緒綁架;

覺察執念,是一次次提醒自己別掉入對錯之爭;

理解因果,是一次次試著從更高的視角,看待發生的一切。


一場客訴,讓我真正理解,智慧不是停留在「知道」這一層,而是在生活中練習,在一次次情境裡嘗試,在每一天的選擇裡,讓自己比昨天更從容一點點。


或許,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rank的沙龍
7會員
44內容數
☆ 探索情緒的知識設計師 ☆ 長期照護的關懷者 ☆ 微習慣教練
Frank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本文探討如何提升長輩生活品質,避免以「風險最小化」為導向的照顧方式剝奪他們的自主感。文章提出「內在動機」理論,強調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的重要性,並以「小忠誠」的概念闡述長輩願意投入的動力來源。最後呼籲以陪伴和支持取代操控,協助長輩找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Thumbnail
2025/04/20
本文探討如何提升長輩生活品質,避免以「風險最小化」為導向的照顧方式剝奪他們的自主感。文章提出「內在動機」理論,強調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的重要性,並以「小忠誠」的概念闡述長輩願意投入的動力來源。最後呼籲以陪伴和支持取代操控,協助長輩找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Thumbnail
2025/03/29
你多久沒看過爸媽的腳了? 他們曾用這雙腳帶你穿越公園、逛夜市、送你上學,而如今,那雙腳是否還能穩穩地支撐他們的生活?你或許記得他們年輕時挺拔的身影,但你有沒有注意過,他們的腳現在變成什麼樣子?那些看似硬朗的身體,在褲管和襪子裡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厚厚的老繭、捲曲變形的腳趾、未曾修剪的指甲,甚至
Thumbnail
2025/03/29
你多久沒看過爸媽的腳了? 他們曾用這雙腳帶你穿越公園、逛夜市、送你上學,而如今,那雙腳是否還能穩穩地支撐他們的生活?你或許記得他們年輕時挺拔的身影,但你有沒有注意過,他們的腳現在變成什麼樣子?那些看似硬朗的身體,在褲管和襪子裡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厚厚的老繭、捲曲變形的腳趾、未曾修剪的指甲,甚至
Thumbnail
2025/01/26
居家督導員分享案例,探討長照服務中因偏見與誤解導致居服員與被照顧家庭產生摩擦的困境,並提出化解之道,強調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1/26
居家督導員分享案例,探討長照服務中因偏見與誤解導致居服員與被照顧家庭產生摩擦的困境,並提出化解之道,強調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接到一通來自長輩的憤怒電話,事件源於長照服務的安排,卻演變成一場母女衝突的風暴。文章探討如何透過「順勢而為」、「覺察執念」、「理解因果」三個層次,學習在生活中應用智慧,而非單純追求頓悟,而是持續練習,從容面對人生挑戰。
Thumbnail
接到一通來自長輩的憤怒電話,事件源於長照服務的安排,卻演變成一場母女衝突的風暴。文章探討如何透過「順勢而為」、「覺察執念」、「理解因果」三個層次,學習在生活中應用智慧,而非單純追求頓悟,而是持續練習,從容面對人生挑戰。
Thumbnail
上面一篇有講到我的母親在我人生中擔當的角色。 那麼我現在是怎樣和她相處的呢? 首先,她在國內,我在日本,平時交流一般都是使用微信通話。她有身體不適,或逢年過節都會有聯繫。平時也會打電話 我:「你沒事多出去散散步喔、那些過去的煩心事不要去想啦!」 母親:「我知道的,我現在很想得開的啦!」 都
Thumbnail
上面一篇有講到我的母親在我人生中擔當的角色。 那麼我現在是怎樣和她相處的呢? 首先,她在國內,我在日本,平時交流一般都是使用微信通話。她有身體不適,或逢年過節都會有聯繫。平時也會打電話 我:「你沒事多出去散散步喔、那些過去的煩心事不要去想啦!」 母親:「我知道的,我現在很想得開的啦!」 都
Thumbnail
家人的轉變,讓我覺察到小時候自己的恐懼及不安全感來自於我總是讓她生氣, 長大後才知道她的情緒其實突顯出內心的失衡和無法控制的生活狀態。
Thumbnail
家人的轉變,讓我覺察到小時候自己的恐懼及不安全感來自於我總是讓她生氣, 長大後才知道她的情緒其實突顯出內心的失衡和無法控制的生活狀態。
Thumbnail
每個生命都有它自己的使命和不容易
Thumbnail
每個生命都有它自己的使命和不容易
Thumbnail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在與別人對話的過程中,會莫名其妙、突如其來講話就變大聲了? 為什麼有時候會會否定別人說我們負面、生氣、難過? 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說話呢? 那,當某些事件來的時候,我們就能辨識自己的情緒,透過Satir的冰山理論開始學習怎麼愛自己,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在與別人對話的過程中,會莫名其妙、突如其來講話就變大聲了? 為什麼有時候會會否定別人說我們負面、生氣、難過? 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說話呢? 那,當某些事件來的時候,我們就能辨識自己的情緒,透過Satir的冰山理論開始學習怎麼愛自己,把自己愛回來。
Thumbnail
能和一個人相遇是幸運,但要和對方走下去,則需要不斷的磨合和了解,還有珍視對方的心情。彼此都是這樣的心態,關係才能維持長久。
Thumbnail
能和一個人相遇是幸運,但要和對方走下去,則需要不斷的磨合和了解,還有珍視對方的心情。彼此都是這樣的心態,關係才能維持長久。
Thumbnail
鼓勵小組的學習夥伴在看了我的幾篇覺察文後問: 「為什麼生活中令我們生氣的事件,透過回想自己的生命故事,好像就能從中找到解答?」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 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反應也不會相同 因為我們有不同的經歷。 / 舉一個我最近諮詢的案例(經O同意) 早上才收到先生的訊息
Thumbnail
鼓勵小組的學習夥伴在看了我的幾篇覺察文後問: 「為什麼生活中令我們生氣的事件,透過回想自己的生命故事,好像就能從中找到解答?」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 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反應也不會相同 因為我們有不同的經歷。 / 舉一個我最近諮詢的案例(經O同意) 早上才收到先生的訊息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年初時,我跟家中大姑因網路發文起了爭執。大姑與我的原生家庭觀念差異極大,原生家庭接受在網路分享各種人事物,但是到了婆家,卻什麼都不能分享。大姑拉了婆婆,站在同一陣線上要說服我,大姑甚至去網路上找尋我的所有發文全部檢視;找完網路發文後,又去跟婆婆投訴,說自家的人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年初時,我跟家中大姑因網路發文起了爭執。大姑與我的原生家庭觀念差異極大,原生家庭接受在網路分享各種人事物,但是到了婆家,卻什麼都不能分享。大姑拉了婆婆,站在同一陣線上要說服我,大姑甚至去網路上找尋我的所有發文全部檢視;找完網路發文後,又去跟婆婆投訴,說自家的人
Thumbnail
憤怒是必要的,不只是為了宣洩,而是先將衝突現狀「標示」,才能定錨下探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重層交錯。 我的隱忍,看似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卻是害怕面對真相與改變,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的創傷與陰暗面,於是寧願隱而未發,繼續停留在可以幽怨與犧牲的「自我道德神聖感」裡。
Thumbnail
憤怒是必要的,不只是為了宣洩,而是先將衝突現狀「標示」,才能定錨下探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重層交錯。 我的隱忍,看似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卻是害怕面對真相與改變,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的創傷與陰暗面,於是寧願隱而未發,繼續停留在可以幽怨與犧牲的「自我道德神聖感」裡。
Thumbnail
前幾日,和友人S聊到原生家庭對個人影響甚鉅這件事,S主修心理諮商相關科系,我們討論交換著想法,她是能夠將傾聽者的角色扮演得很好的人,於是我自然談起了我的家庭,關於母親⋯⋯
Thumbnail
前幾日,和友人S聊到原生家庭對個人影響甚鉅這件事,S主修心理諮商相關科系,我們討論交換著想法,她是能夠將傾聽者的角色扮演得很好的人,於是我自然談起了我的家庭,關於母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