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講古篇14--農村老鼠人人喊打

中華民國發行的數年郵票 (圖片取自網路)

中華民國發行的數年郵票 (圖片取自網路)

有句俗語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翻開8月21日臺北捷運車廂出現老鼠的新聞,有人閃避尖叫,有人喊救我,看來此話恐已不副事實,改成「老鼠過街,嚇壞一堆人」還差不多。

在我小時候的農村裡,這句俗話倒是合乎實情。農人們只要看見老鼠,必欲殺之,所以時常可見到死老鼠被拋入溝渠,或者曝屍在農路與車道上,農具店也會賣老鼠夾、捕鼠籠之類的器具。記得曾在田裡目睹正在駛牛的父親,瞥見小老鼠竄出,即刻放下工作,握著藤條邁足直追,趕上後揮擊斃之,再回到呆楞著的老牛旁繼續犁田。另一次,家中稻穀布袋堆發現一隻老鼠出沒,火速「落(ㄌㄠˋ)人(ㄌㄤˇ)」,連同叔叔家,總共近十個,各執掃把、竹竿、拖鞋等種種武器,團團圍住,接著向縫隙不斷戳刺,逼出來就地正法。

農人對老鼠的敵視,並非因為它們帶著多種傳染病原,威脅健康,而是它們造成極大的損失,傷及荷包。它們在田間吃掉地面上的稻子、玉米、甘蔗,以及土裏的番薯、花生等等作物;而四處挖洞,則容易使灌溉的水漏走,或溝岸崩塌。如果潛入倉庫裡,除了大啖糧食、收穫之外,其排泄物也造成汙染,導致損耗更慘重。若是住進屋子,就會不斷地咬,咬,咬,因為它們的牙齒不停地長,長,長,衣服、家具、用品或農具於是遭到破壞,弄髒。每當收成季節來臨,父母常要我補布袋,因為麻布袋總是被老鼠咬破,這邊大洞,那邊小洞,幾乎沒有完整的。補過布袋的人,一定能體會「飼老鼠,咬布袋」所含藏的切齒怒意。

讀小學時,政府重視農業生產,於是推行滅鼠政策,協助農民增加收益。曾祭出獎勵辦法:每繳交一條老鼠尾可換得五角(等於0.5元),頗有古代戰爭割敵耳換賞金的意味,而學校老師竟奉派協助該任務。同學們將父母捕殺的老鼠切下尾巴,每天早上帶去學校交給老師,賺到一筆蠅頭小錢,這錢一般是納入私囊買糖果去了,所以學生們也都做得很起勁,會幫忙大人去田間布置機關與毒餌。不過,此政策未知何故沒幾年就取消了。

會捕食鼠類的黑鳶 ([陳傳義]拍攝)

隨後政府改推「滅鼠週」政策,每年接近農曆新年前,選定一星期在全國範圍實施,派發藥餌到各里長處,免費供民眾領取,以布放於田間與家戶內,撒下天羅地網,教老鼠無安全容身之地。然而該政策也已廢停多年,因為後來察覺到,吃進毒藥的老鼠竟使以之為食的猛禽類也中毒而亡,將引發生態危機。近年環保人士改而提倡友善耕作,勸止農民用毒,協助設立棲架,招引能捕鼠的鷹、鳶、鴞等猛禽來抑制鼠害。

<碩鼠>篇原文 (圖片取自網路)

長大後,好學敏求之餘,在《詩經》讀到了<碩鼠>篇,明白老鼠害農而農民痛恨鼠輩的情形,三千年前已然,而詩的作者更將那些吸食百姓血汗而作威作福不為百姓謀福利的統治者,比喻成大老鼠,寫出先民對其深沉之怨怒。從此,凡是貪贓腐敗、尸位素餐或壓迫百姓的官員,便得以「碩鼠」名之。《詩經》創作於封建時代,人民面對惡劣的統治者,只能遷徙逃亡;然而今日不同了,在以民為主的國度裡,遇到「碩鼠」一般的政府官員,人民能夠,也必須,以選票或法律把他們趕走消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