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媽媽的「好意」:真的在幫助孩子,還是在害他?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普遍再台灣的家庭場景:一位母親出於好意,從孩子出生起便把紅包錢、小額零用錢存進銀行的定存戶頭。


她可能認為,這樣的儲蓄方式安全、穩定,等孩子長大了,這筆錢就能幫助他在生活上有個好開始。有些家長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故事,說要跟小孩拿所謂的「孝親費」幫他存起來,等到孩子有困難時,自己走了或者等孩子退休了,再把這筆錢拿出來給他,讓他知道自己曾經幫孩子存了一筆「大錢」。


看似是件好事,但當我們仔細思考這筆存款在長期通膨的影響下,這樣的「好意」可能會讓孩子未來面臨難以想像的經濟困境。


儘管這位媽媽希望孩子的將來不會為錢煩惱,但事實是,一般來說上一輩「只會」單靠定存來儲蓄的可能遠遠不夠,甚至是在無意間將孩子逼向無解的未來。


有些家長認為每個月給孩子3,000或5,000元的「孝親費」「沒什麼」,可能只佔孩子十分之一的薪水,但當這筆錢只存進定存時,長期來看其增值潛力有限。假設這位家長每月定期存入3,000元到定存中,並且年利率維持在1.2%這樣的高標準,經過40年後,這筆錢將成長到約 1,847,060元。但如果將相同的金額每月投入到一個相對穩定且長期通常獲利的指數型基金,年回報率為8%的話,40年後,這筆錢將成長到 10,473,023元


隨著物價的逐年上漲,這些錢的實際購買力將大幅減少。到了孩子成年時或甚退休時,即使手上有一筆本金,這些錢可能只夠支付當初想像不到的高額生活成本,甚至連日常開銷都無法應付,孩子的生活質量將遠不如預期。


這樣的情境讓我們開始思考:通貨膨脹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以及,依靠定存這樣的保守儲蓄方式,真的能為未來提供保障嗎?


題外話,有時候通膨不是那~麼明顯,但我記得小時候便當一個50(大約三十多年前),現在要找到低於100的便當非常困難,夾個雞腿就150...


反向來說的通膨案例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出生的時候媽媽幫我保過一家目前倒閉的保險公司-幸福人壽的終身醫療方案,然後那個時候的住院日額保600,當時的六百算大了,但至今因為那家保險公司收攤了,理賠要找接續保單的國泰,要簽呈滿多東西的,因此之後直接放棄了那份保單重保一份定期險,這也是另外一種被通膨侵蝕掉的。


我個人是非常反對我自己的媽媽存錢的,上面所說的這些我都來自於我切身的感觸,是有聽說同輩許多人為了孝親費自己都快吃土了的事,但我家的孝親費是我自願給的,只是知道她竟然說她全存起來了,還說那是為我好…我認真挺無奈的。


通貨膨脹的真相:錢的購買力在悄悄流失


當我們說到通貨膨脹,可能覺得這是一個經濟學的專有名詞,但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感受到它的影響。


簡單來說,通膨指的是物價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上漲,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回想一下,過去幾年我們買便當的價格是什麼樣的?也許現再100元就能吃到一份便當,但十年後,200元可能只是剛好。這種物價的上升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逐漸侵蝕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筆支出的現象。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適度的通膨是必要的。它能夠刺激消費者消費,讓企業有利潤空間進行再投資,促進經濟的健康成長。企業在有利潤後會提升薪資,這樣消費者的收入也會增加,形成經濟循環的動力。


然而過高的通膨會對經濟造成傷害,讓物價飛速上漲,造成生活成本飆升,民眾的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當我們把錢存進銀行,而這些錢的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時,我們的資產其實是在悄悄縮水。讓我們以便當為例,假設今天一個便當的價格是200元,而通膨率維持在每年2%的增長。40年後,這個便當的價格將成為442元。也就是說,今天存下的錢,到了40年後,購買力幾乎只剩下一半。更嚴重的是,若我們今天一天的餐費是600元,這樣的600元在40年後,可能只能夠吃上一餐便當。


為何只靠定存無法應對通膨?


定存一直以來被視為保守且穩定的儲蓄方式,尤其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中,許多人選擇把資金存進定存,尋求一個不會因為市場波動而遭受損失的避險工具。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台幣定存的年利率約為1.2%,而美元定存的年利率甚至可以接近4%。聽起來還算不錯,但這些數字是否足以對抗未來40年內的物價上漲呢?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