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曾永義【戲曲學】課堂筆記——單元3.戲曲劇種源流發展史概說

raw-image
  • 戲曲小戲最遠可追溯至殷商的方相氏驅儺,而成立於戰國時期楚國的《九歌》。
  • 表演者與文人在瓦舍勾欄這種特殊產物和場景中得以結合,對戲曲的形成有極大推動作用。
  • 以北曲雜劇注入南曲戲文,產生明清傳奇;以北曲雜劇注入南曲戲文,產生南雜劇。
  • 明中葉以後,中國戲劇劇種形成了體製劇種和腔調劇種。
  • 體製劇種指不同劇種各自有其固定規律,如用調、用韻、折的數量等。
  • 腔調劇種指用各地腔調演出、演唱的戲曲。
  • 戲曲腔調的雅與俗是相對而且並存的,並會隨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
  • 嘉靖年間,魏良輔改革了南曲戲腔,唱歌時改用崑山水磨調,形成南雜劇。
  • 徽梆裡的主體腔調就是二黃腔,其餘的還有高撥子和吹腔,都屬於梆子腔的變體。梆子腔本來只是打擊樂,當加上管樂就是吹腔,加入弦樂就是胡琴腔。
  • 「西皮」的由來是梆子腔傳到襄陽,襄陽人稱這種從西傳來的腔調為「西皮」。
  • 「二黃」是梆子腔傳到江西宜黃,杜穎陶從文獻中發現「宜黃腔」有四種寫法,包括「宜黃」、「宜王」、「二黃」和「二王」,後來「二黃」最常用。
  • 譚鑫培統一了皮黃戲的語言聲韻,以北京話的押韻作為皮黃戲韻部,以漢調西皮和湖廣音作為聲調基礎,北京人聽得懂皮黃戲的比例提高了,從此皮黃戲就成為京劇。
  • 地方戲曲要壯大為全國性的劇種時,一定要往官話系統靠攏。
  • 京劇的盛,是以演員藝術家為核心,每個人在唱腔上得以自由發揮,發展個人特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