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Yao,不出意外的話今天的內容會是最後一篇有關於《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的筆記;對,我一開始的初衷便是分享在這本書裡面我所學習到的知識,將其整理後希望可以幫助更多如同我對於未來有些許迷茫的大學生、畢業生們;在閱讀這本書時就好比遇到了一名看不見的“老師”而它從頭到尾的教學理念都是「希望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這種事或許聽來並不靠普;但卻能直擊內心,畢竟在這個「甚麼事情在下個瞬間就可能變得一文不值」的快餐時代,保持初心才是最為重要的。
在如何找到重視的事:探索個人價值觀裡面有提到,找到理想工作的終極模板,就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倦怠,又或者說工作時正向回饋的感覺能與其達到平衡,才能在工作時保持正向的態度。畢竟工作可是要維持往後40年的重要決定;是時候該放下「追求高薪」的舊時代觀念了;而這最後一篇的手札,就是要引導各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未來」
這邊所發表出來的屬於我個人的淺見,並不能說非常正確,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自行搜索《發現你的天賦》作者:八木仁平
請大家在看到這一標題時先好好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是怎麼去選擇自己未來科系選擇的;未來性?產業前景?確實是個理性的選擇,但有時「過於理性」會使我們的選擇忽視自己的「真實意願」
拿我自己的經歷,在高職選擇了電子科、在師大選擇了教育相關系,可仍舊離不開迷茫的迴圈;我有同學在大學畢業時選擇了電機研究所,百思不得其解的問我「如果你願意肯定也可以考上;為什麼不呢?」我的答案也很果斷「因為我對這種事提不起興趣」
電機研究所在台灣的社會環境代表著甚麼?高薪、有未來發展性。這些正面的詞彙讓大多數的人都忘了該產業的巨大壓力;沒錯「比起去做對我而言相對無趣卻高薪的工作;我更偏向去做讓我燃起動力的事」所以在大學時我去做了家教、偏鄉服務教師以及教育策畫相關工作;比起台積電工程師,這肯定賺更少,但卻能讓我更有熱誠。
就像是之前筆記探索自我潛能:如何找到擅長的事與成功定義對於我而言所謂的成功並非是口袋裡有多少的錢;而是你在這份工作中可以得到多少正向情緒回饋。
為什麼在一開始我就要大家先去回想自己在求學生涯時所做的選擇?大多數的人都在想著“我該做甚麼”而並非“我喜歡做甚麼”於是在畢業的時候,多數的人都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駐足許久「該做甚麼選擇?」一切彷彿都很理所應當,但卻沒人想過「我為何迷茫」
我們似乎從小到大太過於習慣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該去做甚麼選擇」但卻沒人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選擇」所以才會共同構築出這一個許多人都「迷茫」的世代。
而上述這些就是為何篇名說「不再以『為了未來發展』為思考基準」
我們就是太常以「未來」為參考基準去做權衡,但是當「未來」到來時才發現自己尚未準備好,於是乎將所謂的期待預支到下一個不知何時出現的「未來」但在時間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又還有多少「未來」可以揮霍?
腳下走的路,正是構築未來的基準;比起投資看不見的期待,倒不如現在便起身去做些想做的事。所謂的“如期而至”是經過耕耘後產生的果實,而要種下何種果實必要先選擇其果實。換言之別基於它人對於世界的理解去引導你往後所要做的工作,因為那並不是「你想」;而是他人認定「你所應該」做的事。
今天這一篇會是我對於《發現你的天職》這一本書整理出來心得的總結;就如同我在探索人生方向:從《發現你的天職》看自我重心的結尾有說到這書籍的“特別之處”他就好比對台灣這一個一家獨大的就業市場比出了一根大大的中指。
它雖然從未明說「應該」去嘗試甚麼工作,但它也有自己的節奏去引導讀者們去「尋找」自己適合的事情;正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飛蛾撲火般地去衝向所謂的“高薪水工作”它更希望我們“找到志向”比起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強制的被學校嵌入該做甚麼(魚)的思維,它更偏向於我們自己去找出(漁)屬於自己的解答;我想這也就是為何我被它所感動到。也是為何我想跳脫出學校去做出不同以往的“教育”。
我不敢說我未來必然成功,但第一步會是最困難的,我選擇向外踏了出去,你呢?最後把高中老師在我迷茫時說的一段話送給各位。
人終其一生都在水中;考上大學、考上研究所、找到工作時我們會大喊「上岸了!」可要真的上岸了,我們又為何掙扎了一輩子呢?所以其實,人終其一生都在溺水。在真正結束之前,不談能游多遠、多久;只討論我們能不能在溺死前多做幾個花式!
最後謝謝看到這裡的各位!願大家都能尋到自己的歸屬,但要記住,務必得是「自己所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