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05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六﹕一個特殊的例句 - 7

為了再進一步深化這個觀察,讓我們抽象化 Ya10 的句式,從而對上古漢語結構做一個整體的分析。

我們給「上古有湯至聖也」中的每一個字符賦予一個英文字母﹕

所以「ABCDEFG」是一個合式字符串。

上古漢語的最大特色是其函子/論元的組合結構。對一合式字符串進行所謂的域程界定就是決定函子及其論元。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動作。

首先找出一階函子和一階論元是我們的工作。所以我們先對「ABCDEFG」進行域程界定。這個界定給出「ABCDEFG」的一階成份,共兩個﹕「ABC」和「DEFG」(採用 Ya10.6_1 的策略)。

每一階的非終端符字符串均具有兩個成份﹕一成份為另一成份的後項或前項﹔而上古漢語的函子基本上屬一元函子。每一階的成份,如非終端符,必須顛倒前後項位置一次,並且僅僅一次﹔因此有﹕

f1 」= 一階函子,而「α1 」= 一階論元 (即 f1 的論元)。

DEFG」非終端符,進一步的域程界定給出「D」和「EFG」。「EFG」是「D」的後項,因此是個以「D」為其論元的函子。

ABC」同樣非終端符,對其進行域程界定而得出「AB」和「C」。「C」是「AB」的後項,因此是個以「AB」為其論元的函子。

二階成份表示如下﹕

按我們對原句的分析,「D」和「AB」均為終端符,因此沒有三階的解析﹔但「EFG」不是終端符,故可拆解為「EF」和「G」,並有

此時剩下的全是終端符。按後項是前項的函子原則,2.3.1_37 的改寫建立了 2.3.1_41 的結構。

原語序的分析則有這樣的結果﹕

就結果而言,2.3.1_41 2.3.1_42 是等同的。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