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07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七﹕再幾個例句 - 2

下例同樣印證了上古漢語的語序具有非常規則化的語構結構。

Ya12 可以合符漢語句讀慣例地劃分為四組字符串﹕

我們代之以「ABCD」,其中 A = 「秩官之吏」﹑B = 「隱下以漁百姓」﹑C = 「此」﹑D = 「民之蠹也」。

可以清楚見得到的是,A B 的論元﹑AB C 的論元﹑C D 的論元。

必須注意的是,「此」的論元不是「秩官之吏」,這樣的解析便是誤用了一個邏輯語構而做成語義上的扭曲以至荒謬﹔因為假如「此」的論元是「秩官之吏」,凡秩官之吏,不管他們有無隱下以漁百姓,便都是民之蠹了。《商君書》的作者顯然沒有那麼偏激。商鞅一脈的意見是,隱下以漁百姓的秩官之吏才是民之蠹。所以「此」的論元應該是符合了隱下以漁百姓的條件的秩官之吏,而我們原來的解析是對的,即 C 的論元是 AB

這裏可以看到上古漢語的使用者們非常規則化的思考方式﹕A (秩官之吏)必須先滿足了 B (隱下以漁百姓) 才能滿足 C (此),到最後才能滿足 D (民之蠹)。下面的解析表達的正是這種規則化的思考方式。有了這個理解上的基礎,我們可以如下進行一階域程界定﹕

[現代漢語翻譯﹕在職的官吏,向下隱瞞,以漁肉百姓,是蠶食人民的蠹。]

所謂域程界定就是決定前後項,使可以進行函子/論元排序﹕

給「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賦予語構型  的原因很簡單。這個字符串僅可以理解作「隱下以漁百姓的秩官之吏」。再進行二階域程界定而得﹕

這恰恰就是 Ya12.1 的四組字符串。據此我們有﹕

首先要留意「此」字的用法,它的功能類似關係代詞,其函子的身份是明顯的。

Ya12.5 來與 Ya10 比較可以見到上古漢語語構的一個現象。

Y10 沒有關係代詞,「湯」字屬該句一階前項的賓語及一階後項的主語,但原句式中「湯」字僅作為一階前項的賓語出現一次,因此後項缺了一個主語。在缺乏擬似關係代詞的情況下,Ya10.6_8 先處理作為「…至聖也」的主語的「湯」字,生成內嵌「湯」字的函子「湯至聖也」,然後作為賓語的「湯至聖也」取「上古有」為其論元。

Ya12 則有一個類似關係代詞的「此」字,在解析和推導上都比較直截了當,順理成章。《商君書》內有頗多這類的句式﹔例如﹕

  • 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商君書更法篇第一)
  •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商君書農戰篇第三)
  • 故效於古者,先德而治;效於今者,前刑而法;此世之所惑也。(商君書開塞篇第七)
  • 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議,此國之所以亂也。(商君書修權篇第十四)
  • 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商君書修權篇第十四)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