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主跟教授在網路上互相叫陣 ,教主說0050裡面有50%是台積電,但裡面也有拖累績效的中鋼跟台塑,幹嘛不直接買台積電,而教授也不甘示弱要找教主辯論。
我身為一個在台股只有買台積電與0050的投資者(別說我是奈米單評論者,我在臉書有貼過2330股息單,有興趣可以自己回去找),我的看法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商品,投資本來就沒有正確之道,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做法。
台積電在2011開始製程領先三星之後就脫離原本二線代工廠的命運,從2011的約60元到現在2024年約1000元,13年約漲了16倍多,到現在市值佔0050大約50%的權重,因此現在的0050根本就是台積電的形狀。
回顧過去台積電從2022年股價最高689元,到2024年才創新高,整整兩年都在低檔徘徊,而0050在2022年股價最高140元,也是到2024才跟台積電同步創高,而看10年的績效來說,台積電大約跟0050正2績效差不多。
因此教主說0050裡面有50%是台積電,幹嘛不直接買台積電似乎也不能說不對。
指數投資是一種被動投資技術,試圖產生類似大盤指數的回報。 投資者使用這種買入並持有策略來複製特定指數,指數化投資的好處就是指數化投資的操作相對簡單,因為投資者只需追蹤指數的表現,不需要耗費大量的間進行研究、分析或擇時進場;且因為並非是主動投資策略,自然就不用研究,是一個可以讓散戶也得到平均報酬的工具。
在台灣通常我們都買0050或是006208,而台積電在這10年占0050的占比也並非像現在一樣占50%,近10年最低的時候是2016的時候只占10%,在宏達電2011年1200元時占0050也有約10%的占比,同期台積電只占15%,而現在宏達電被踢出0050,台積電占50%,就可以知道0050所代表的指數化投資是一個會持續汰弱留強的機制。
但指數的缺點就是平均,沒辦法有突出的績效,指數裡面總是會有比較強的股票或是比較弱的股票,但優點也是平均,每年都有平均的績效,就研究指出,指數投資長期來說會贏過80%主動選股。
後見之明偏誤或稱後視偏差,指當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後,誇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俗語稱「事後諸葛」或「事後孔明」。
從現在看過去事實很明確,自然如果「我早就買了台積電」當然能賺到瑪莎拉蒂甚至藍寶堅尼,甚至成為世界首富都有可能,但在2011-2024這段時間有多少人可以持續抱緊台積電獲得16倍的報酬呢?
有很多60元買台積電放到現在的故事,在我看來很多是「倖存者偏差」而非慧眼獨具,真的要慧眼獨具的人有兩個時間點開始會持續持有台積電,一個是2011製程領先三星,另一個是2018製程領先intel之後,而要了解台積電的競爭力通常要是公司派本身或是對科技股的長期持有並且密切觀察競爭力才有可能。
「倖存者偏差」的最好反例就是HTC宏達電,HTC在2011年創下1200的高價之後到現在只剩下44元, 如果長期持有的不是台積電而是HTC,就會承受可怕虧損的結果,或是近期最有名的例子intel,30年前持有intel是19元,到現在也是19元上下,這也顯示出如果對個股不夠了解,持有個股的風險很高,但如果慧眼獨具選到台積電,這13年可以創造16倍的報酬。
而指數投資就簡單許多,只要相信某個市場(如台灣)會越來越好,那就投資該市場的指數,長期而言平均的報酬會對投資者帶來還不錯的長期複利。
所以到底該選擇0050或是台積電取決於個人,如果針對個股投資有研究且願意承擔風險,那當然就可以選擇台積電來享受更高的報酬。
那如果對個股沒有研究,但又想投資,就可以選擇指數化投資在台灣買0050,在美股買SMP500來享受指數化投資的好處。
如同我在開頭說的,投資本來就沒有正確之道,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做法,如果不知道麼做比較好的夥伴可以「灰階思考」,世界並非只有黑跟白,而是中間有無限的灰階,初期可以50%指數,50%自己選股來做比較,如果自己選股績效大於指數,就持續放大自己選股的比例,如果選股績效輸給指數,那就逐漸放大指數的比例。
所以就算教主跟教授辯論,我想也是各說各話、各執一詞,最後沒有交集而收尾,但我想我們一般投資人的優點就是靈活,不用選擇黑跟白,找好自己的灰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