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生、職涯規劃】— 01 破除職涯兩大迷思


人生規劃、職涯規劃大概是每個上班族經常都會思考的話題。尤其是剛出社會時,因為閱歷較少(在想像上可能比較侷限),因此經常對未來沒有安全感,但現在我會認為「未來是無法想像的」,因為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因此在聊人生規劃前,我想針對「不安感」多做探討,人為什麼會對職涯有不安感呢?因為我們太想要「確定性」了,在過度追求確定性之中,也容易產生以下兩種迷思。


迷思 1:終極選項:

雖然未來不可知,但人有追求「永恆不變」的傾向,因此我們常會焦慮於「好像只要找到一個志業、一個成功的道路」,期待通過找到「對」的工作,來確保自已永保安康。

  • 但事實上,沒有終極「最好」的選項。
  • 破解方法:培養自己「創造結果」的能力,讓你在每個努力階段去累積資源,培養能帶到下一個階段的能力。在自己的所處的每一個當下,雖然在職場早期,你經常是對自己沒有決定權的情況,但你只要能找到對別人的價值,就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同。

舉一個自己的真實例子:

  • 目前人生中有兩次的轉職經驗,第一次是從「設計師轉PM」,第二次是從「設計領域PM」轉到「軟體開發領域 PM」,第一次轉職時,由於本身沒有相關背景,當時我自願在工作之餘幫忙公司 PM 處理他手上事務,持續的向大家證明我可以勝任,大概三個月後,就成功內部轉職,第二次的轉職用的也是一樣的方法。
  • 我也發現先不求回報的付出,就是「創造結果」的能力。fake it, untile make it.

迷思 2:路徑依賴:

除了「終極選項」的迷思外,另外一種常見的迷思就是「路徑依賴」,也就是有「由於過去做了什麼,因此現在只能做什麼」的思維。這樣的想法可能來自於我們從小被灌輸:好好讀書 → 上好學校 → 才能找到好工作的線性思維,也是很多人痛苦的來源,例如:由於念的OO系,所以自己只能找到OO類型的工作,就算其實對OO沒興趣,也不知道要怎麼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因此卡同一個輪迴在裡面。

  • 但事實上,要達成某一目標或職位,沒有固定路徑。
  • 破解方法:列出自己想要的目標職缺所需的能力,直接開始培養這個能力,然後盡量開始實作,向外界展示這項能力,遇到機會主動去詢問能否給自己嘗試的機會。

舉一個自己的真實例子:

  • 第二次轉職是從「設計領域 PM」轉到「軟體開發領域 PM」,當時我認為要轉職成為「軟體開發領域 PM」應該至少需要有資訊相關背景,因此開始思考要離職或用在職專班的方式考資工或資管研究所,但當時的老闆在知道我有這樣的想法時,告訴我他覺得為了某個職位再去唸書是很迂迴的作法,並直接給我調轉部門的機會,讓我一個技術小白有機會轉到軟體開發領域做 PM。(真的很感恩他!)

在以上的案例裡,自認是有點幸運的,並非每個人說自己想要,別人都願意給嘗試的機會,但當時老闆點出「要獲取某職位,並沒有固定路徑」的思維,非常啟發我。


探索或轉職時可以採取的策略

在講完以上的兩個迷思後,想跟大家分享在自我探索或轉職時,可以採取的策略:

先廣後深:

在一開始完全不了解自己時,其實很難做人生規劃,因此會建議一開始先廣泛地去探索,在有一定了解後,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後,才鎖定目標全心投入、藉由大量練習,就能造就出優異的才能。

先熱愛,才去努力,而不是先努力,才去熱愛。

思考自己的「站位」與「靶位」

「站位」可以解釋成目前念的科系或職位,而「靶位」則可以解釋為投入某一領域。如果你正在思考自己是否要轉職時,可以透過「站位」與「靶位」思維去進行怎麼做職涯上的擴展。

例如:假如你原本是出版業的平面設計師,因此你可以採取:

1. 固定站位,打不固定靶位:

  • 平面設計師有設計這個站位,因此可以擴展這個站位,從平面設計 → VR 設計、UI設計…等等崗位,將「設計」的站位做擴展。

2. 不固定的站位,打固定靶位:

  • 同樣都是在出版業這個「靶位」,可以從「平面設計師」轉到「編輯」或其他的站位。
  • 例如:藝人會影視歌三棲,其終極目標是:取得大眾認識、大眾認同最大化。

3. 不固定站位,打不固定靶位:

  • 原本擔任平面設計師所累積的「創意思維」,可以跨產業多元發展,在新的領域職位上結合跨界創意。
  • 例如:轉科技業的 PM,你做出來的簡報都特別有美感、對產品有美感、或思考脈絡比較有創意…等等。

總結

以上是我對於職涯探索的想法,希望能幫你破戒破解對於職涯的迷思,我也認為培養創造結果的能力,並積極展示自己新學到的技能,就是拓展職涯的最好方法。

以上觀點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有幫助。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這篇你可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