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慢慢來比較快:每一天的衝刺反而讓我們更慢達成目標?


我們每天都被各種責任與挑戰包圍著:工作項目永無止盡、家務事日積月累,生活中總有各種未預見的狀況等待我們處理。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時間、提升生產力?


今天我們將聚焦於「固定時程生產力」與「深度工作」,來看看這些策略如何幫助我們有效應對現代生活中的多重挑戰。這不是那種空泛的「時間管理技巧」,而是能切實提升生活質量、讓我們過得更充實的深層策略。




固定時程生產力: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固定時程生產力的概念,源於對時間的絕對尊重。簡單來說,就是設立一個嚴格的工作時間框架,並在這些時間內集中全力工作,超出這段時間後就不再繼續工作。


想像一下,我們每天上班時間是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那麼在五點鐘響起的瞬間,不論事情做到哪個階段,我們都要果斷停下來,這就是固定時程的堅持。(只是舉例阿…羊羹也知道能準時下班的可能不高)


可能有人會質疑,這樣的安排真的可行嗎?


畢竟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總是被各種「突然的需求」打斷。那固定時程生產力正是在這種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迫使我們把有限的時間充分利用,把大部分的事情框架出一個時段或時程,而不是硬性規定自己「幾點要做什麼事」。


這樣的做法讓我們在限制中激發創新能力,不再單純依賴工作時間的延長來解決問題,而是要求自己在現有的時間框架中找到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工作。


像是睡眠的八個小時,還有待辦事項中比較需要花時間的部分,都可以給它一個預設的時間範疇,讓我們稍微估算一下當天到底有多少時間要完成我們該完成的所有事情。否則很容易發生待辦事項一直累積到後來一堆事情做不完而導致整個計畫崩毀的狀況。


事實上許多創意工作者甚至商界領袖也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因為他們明白:延長工作時間只會帶來精疲力竭,真正的突破則往往來自於時間限制下的創新。在這樣的框架中,我們將時間視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珍惜每分每秒,並讓它們發揮最大效益。




工作時間與人性化規劃


固定時程生產力不僅僅是一種規範,它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承諾。設立固定的工作時間框架,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拖延並形成清晰的工作生活界限。這些時間框架有助於強化我們對自律的掌握,同時也讓我們在面對時間限制時,更有效率地完成每項任務。


現實中已經有些企業已經實施「六小時工作日」的實驗,結果顯示,減少工作時間反而讓員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這顯示出時間的限制其實能促進專注度的提升,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只有有限的時間來完成重要的工作。


對應突發事件的策略


當然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突發狀況,我們的固定時程也難免會受到干擾。為此我們可以利用「緩衝時間」的概念,即每天留出一部分時間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彈性空間。這樣的安排能避免計劃因臨時事件而崩潰,同時讓我們在執行計劃時感覺更有掌控感。




深度工作:在專注中找到價值


說到提升生產力,不得不提到「深度工作」的概念。這種方法重點在於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投入極高的專注度,進行那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內容,這些內容往往也是我們工作中最具價值的部分。


想像我們要寫一篇技術報告,這絕不是在瑣碎的片段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任務,而是需要幾個小時的連續專注。


而深度工作的安排,讓我們在一天的特定時間裡,把所有能量聚焦於這些高價值的工作上。例如,每天早上的兩個小時可以安排為深度工作時間,這段時間內不受打擾,全心全意進行創作或分析,將使工作效能達到顛峰。


深度工作也不代表「只知道埋頭苦幹」,而是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將精力拉回來,休息並為下一次的深度工作蓄力。在這樣的節奏中,我們不僅可以保證完成高質量的工作成果,還能讓我們在長期內保持精神上的穩定與健康。




深度工作與大腦的運作機制


深度工作的核心在於進入「心流」狀態,一種高專注度和高度投入的精神狀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表明,當我們處於心流狀態時,大腦中與注意力和動機相關的區域會被充分激活,使我們能夠超越平時的工作效能。


在進行深度工作時,大腦中的「任務正網絡」會強化運作,這是一種幫助我們集中精神並消除干擾的機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為深度工作設置一段連續、無干擾的時間。研究顯示,這樣的專注可以顯著提高工作質量,並讓我們對自己的成就感更滿足。


高專注的實際策略


為了最大化深度工作的效果,我們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策略來進入專注狀態:

  • 排除干擾:將手機放在遠離工作區的地方,並關閉所有通知。
  • 時間方塊技術:將深度工作的時間段視為不可打擾的「時間方塊」,如同重要的會議般對待,避免安排其他不相干的活動。
  • 環境優化:選擇適合專注的環境,例如圖書館、安靜的辦公室或家中固定的工作區域。環境的穩定能幫助我們更快進入心流。




慢生產力: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每天衝刺


現代社會強調高效、快速,讓人誤以為生產力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每天能完成多少事情。「慢生產力」概念挑戰了這種傳統觀點。真正的生產力在於持久且穩定的進展,而非在短時間內拼盡全力的爆發。


我們可以把慢生產力想像成馬拉松而非短跑。就像是寫一本書,我們可能不需要每天都寫,但只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穩定地持續創作,最終我們一定會完成它。這種觀念對那些容易受到情緒、睡眠質量或生活突發狀況影響的人尤其有幫助,因為它減少了我們對於每一天的「必須達標」的壓力,反而能讓我們在心情更平和的狀態下,持續推動自己的目標向前邁進。




緩慢而穩定的力量


慢生產力強調的是「緩慢而穩定」的進展,而非每天衝刺到極限。就像是種植樹木,並不是每天澆水越多,樹就會長得越快,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時機和需求進行適量的澆灌。慢生產力也是如此,講究的是長期的穩定性,而不是短期的爆發力。


根據研究,持續高壓的工作環境會增加倦怠風險,導致身心健康受損,甚至影響長期的工作效能。因此,慢生產力提供了一種更可持續的工作模式,它幫助我們找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點,不必在壓力下追求短期成就,而是能有計劃地在長期內達成目標。


如何實踐慢生產力


實踐慢生產力並不意味著懶散,而是要學會在合適的時候放慢步調


  • 設定合理目標:確保每天的目標是可行且適量的,不要因設定過多的任務而使自己感到壓力倍增。
  • 允許自己休息:當身體或精神感到疲憊時,允許自己停下來休息,這樣才能在下一次工作時保持更高的效率。
  • 利用週期性工作模式:分辨工作中的高峰期與低峰期,在高峰期專注深度工作,低峰期則進行輕鬆的雜務,以平衡工作壓力。




睡眠不是生產力的敵人


在生產力的討論中,睡眠是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特別提醒自己,「睡眠的八個小時一定要空下來」。這裡不是說真的要睡到八小時,以各種方面來說,我們實際上的適當休息只是要我們整個睡眠過程中那兩三小時的「深層睡眠」狀態。


但一般人的深層睡眠階段僅占了整個睡眠時段的四分之一左右.換句話說,平均下來八小時的睡眠才有可能讓大腦與身體取得那兩小時的深層睡眠時段。況且入睡前還有很長一段放空但沒睡著,不算是在睡的時間。


睡眠對於我們的生產力效率實在是太重要了,睡眠不足不但無法透過補眠完全彌補,還會影響我們清醒時的效率,導致事情沒有辦法完美完成。事實上睡眠質量不僅影響我們的專注力,更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情緒穩定與整體健康。


許多人深受失眠困擾,這種經歷讓人們重新思考了生產力的定義。如果生產力的基礎是每天超負荷工作,那麼當睡眠不佳時,我們的整體效率將大大受損。因此提出了一種更為包容的生產力模式,這種模式允許我們在生理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工作效率。


我們可以利用「睡眠與生產力循環」這個概念來理解這一點。好的睡眠質量可以讓我們在深度工作時更專注,而有規律的深度工作也能幫助我們在結束工作後更快地進入休息狀態。把腦汁耗盡自然會疲累,然後更快速地進入更優質的睡眠深度,然後更有精神的醒來。


睡眠與高認知表現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像是適度的午睡、充足的夜間睡眠,都有助於提升大腦的運作效率。讓我們在管理時間時,不僅要關注「如何做更多」,還要關注「如何做得更好」,而睡眠就是達成後者的重要途徑。


睡眠對認知與情緒的影響


睡眠是維持高效生產力的基石,而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情緒穩定。根據睡眠科學的研究,睡眠不足會削弱前額葉皮質的功能,而前額葉皮質負責決策和專注的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睡眠不足時,我們更容易分心,甚至做出不理智的決策。


睡眠的質量也影響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睡眠不足會使大腦中的杏仁核反應過度,這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感到焦慮和煩躁,進而影響到工作效能。因此,睡眠的八個小時必須空下來,這不是奢侈,而是保持生產力與健康的基本需求。


改善睡眠質量的小技巧

  • 固定的就寢時間: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床與起床,幫助調整生物鐘,使身體能更快進入深層睡眠。
  • 睡前減少屏幕時間:電子設備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入睡困難。睡前一小時可以閱讀書籍或進行冥想,幫助身體放鬆。
  •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確保臥室溫度適中、光線昏暗,並使用舒適的床墊與枕頭,這些都是提升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還有提了N次的眼罩,習慣帶著它睡覺後再回頭用APP檢測一下自己的睡眠質量,會有意外的驚喜。




運動:從體能到腦力的雙重提升


除了睡眠,運動也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支柱之一。想像我們工作了一整天,大腦因長時間的使用已經疲憊不堪,這時候適度的運動就是最好的調劑。有些人會在工作結束後進行 45 至 50 分鐘的重量訓練,這成為一天中由工作轉換至家庭時間的橋樑。


這樣的安排不僅僅是為了鍛鍊體魄,更是為了心理健康。運動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調節心情,並讓我們在面對接下來的生活挑戰時更加冷靜且專注。而且,許多研究也已證實,運動能顯著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這對需要進行大量思考工作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助益。因此,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不僅是對身體健康的投資,更是對大腦表現的一種強化手段。


運動對大腦功能的增益


運動不僅強化體能,對於提升大腦功能也有顯著的作用。研究表明,適度的有氧運動能促進新神經元的生長,改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因此運動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度和創造力,這對於日常的深度工作非常有幫助。


運動融入日常生活的實際做法

  • 簡單而可行的運動方式:並不需要去健身房進行高強度訓練,我們可以選擇每天步行 30 分鐘,或在家裡進行簡單的體操。
  • 利用零散時間:例如利用午休時間散步、早晨起床後進行伸展運動,這些簡單的活動都能幫助我們在整天的工作中保持精力充沛。




長期目標:讓未來的我們對現在感激不盡


生產力的管理不僅僅是針對每天的工作進行規劃,更需要放眼未來的長期目標。這種時間管理方法並非只為了短期的高效,而是對整個人生階段的精心規劃。無論是在三十多歲需要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是在四十歲後專注於學術研究,固定時程生產力與深度工作都能幫助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穩定地向前邁進。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並通過今天的努力為未來鋪路。設定一個十年的職業目標,並將這個目標分解為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小目標。這樣的方式能讓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時刻都保持方向感,避免因一時的失敗或挫折而迷失。




設定長期目標的重要性


長期目標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方向感,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選擇的指引。研究顯示,有明確長期目標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受到滿足,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每天的努力最終會帶來什麼樣的成果。


如何制定並實現長期目標

  • 具體且可衡量:設定具體且可衡量的長期目標,例如「在五年內完成某個專業證書的考試」或「在未來三年寫完一本書」,並將其分解為每月或每週的小目標。
  • 回顧與調整:定期回顧自己的進展,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這能幫助我們不斷修正自己的方向,並保持對目標的熱情。




時間管理與生活的和諧


最後要強調的是,時間管理並不是為了把自己逼得精疲力竭,而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有序。透過固定時程生產力、深度工作、慢生產力、良好的睡眠與運動,我們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並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主導權。最重要的是,這些策略幫助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讓我們的生活不再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而是能在每一個當下活得更有意義。



  • 固定時程生產力:設立固定的工作時段並全力投入,超出時段後即停止工作,讓工作與生活之間保持平衡。
  • 深度工作:每天設定特定時間段進行不受打擾的高價值工作,以提升工作質量和效能。
  • 慢生產力:不必每天強求高效,重點在於長期穩定地推動目標,適合那些生理狀況不穩定或生活中有突發狀況的人。
  • 睡眠與運動:好的睡眠與適度的運動是保持高效工作的基礎,能提升專注力與整體健康。
  • 長期目標:透過設定長期目標並將其分解為小目標,我們能在生活的各個時刻都保持方向感,並逐步達成自己的願景。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所有課堂付費文章都會開放試閱三日,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訂閱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優惠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