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raw-image

📘閱讀書名

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自由工作者、斜槓青年必看的生存攻略。


📝閱讀心得

自由工作者拿回過去賣給老闆的自主權,當自己的老闆,但相對的,代表沒有人能幫忙處理雜事、行政、跑腿、開發客戶、提案、報價、簽約、談判、處理客服、算錢記帳、催債討錢,除非你有餘裕外包出去,或另聘小幫手,否則這些都要自己來,校長兼撞鐘,執行專案只是接案過程的一小部分。—《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這本書務實地介紹了自由工作者會面臨的實際挑戰,如勞健保、勞退、工會加保、報稅、報價單,甚至支付命令、本票裁定、小額訴訟等。相較於其他書籍專注於心態,此書呈現了自由工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具體問題。

印象中工會投保可能會影響退休金,然而,由於法規不斷變動,書中的資訊或許會隨著時間而過時。這也反映出台灣對自由工作者的整體配套措施尚不完善,間接顯示出台灣對這個群體的態度仍不夠重視與友善。

此外,自由工作者仍需遵循他人的指示,這樣的工作是否真的更自由,也值得反思。書中提到:

雖然自由工作者從屬性低,合作不愉快就可以輕鬆換老闆、溝通時相對平等。但自由工作者仍然要執行他人的意志,實務上看來,開除一個老闆之後,反而要面對十個(或更多)老闆的要求,會不會變得更自由,見仁見智,但若本來就是不擅管理時間的人,可能會變得更加辛苦。—《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我認為,自由工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衡量自己工作的價值」。以聽打逐字稿為例,這種量化的工作較容易計價,但商業文案的價值則差異巨大,寫手的報價可能因經驗、風格、專業度等因素而大幅不同。這種差異反映了匠師與藝術家之間的區別。

匠師的工作多是標準化的,容易衡量,如外送員接單、取餐、送餐、結單等,都有明確的流程。這類工作接近零工經濟的模式,然而正因其標準化,容易被自動化或替代。另一方面,藝術家則需要受眾或客戶的賞識與認同,但這也帶來了另一種焦慮,類似網紅對數據的依賴,擔心自己是否努力也敵不過「過氣」。

在變現的過程中,「產出的價值」往往從「內在決定」逐漸轉移到「外在決定」。這意味著,原本基於自身熱情或興趣所驅動的創作,隨著商業化需求的介入,會越來越依賴外界的評價與市場的反應。這種轉變也帶來了一個常見的陷阱:當興趣成為工作時,創作者可能從關注「自己喜歡什麼」逐步過渡到「受眾喜歡什麼」。隨著不斷迎合市場需求,興趣的初衷與熱情可能漸漸被削弱。即便一開始是基於喜愛而開始的工作,最終仍會因重複迎合外界期待而產生倦怠感,甚至使原本的興趣被磨損殆盡。

從心態層面來看,決定成為自由工作者,往往出於某種衝動或契機,類似養寵物或答應交往。因為,如果想得很具體,例如寵物的醫療費用、老年的照護問題等,可能就會打退堂鼓。書中提到:

面對未知,心存恐懼是人之常情,不過如果這種擔憂始終揮之不去,米勒德認為,這代表對你而言,自由的順位遠低於經濟的安全感。—《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然而,綜觀許多自由工作者的書籍,很多人是因外在因素「被迫」走上自由工作之路,如身心健康問題或失業等。這些情況顯示,自由工作的選擇並非總是基於主動追求,而可能是某種退而求其次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自由工作者面臨的壓力並不僅僅來自於工作本身,還包括經濟穩定和健康的雙重考驗。這也讓人思考,「經濟的安全感」是否為「自由」的充要條件?自由工作者是否真正享有「自由」,抑或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束縛?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