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努力不一定能賺更多,我的人生站不起來,又不想跪下,除了躺平還可以怎樣?


📝閱讀心得

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分析數據、報告與其他書籍的資料,儘管個人觀點不多,但作者將這些資料整理得非常有條理。不過,隨著NotebookLM等技術的發展,這類資料處理的能力是否會逐漸被取代,值得思考。


聯合國全球幸福理事會成員珍妮佛.莫斯就認為,該定義迴避了導致雇員工作倦怠中的雇主的責任,她認為工作倦意的根本原因在於雇主,只有從雇主那裡採取行動,才有可能遏制倦怠蔓延的勢頭。

這段提到,將倦怠視為一種疾病,容易使人們將問題歸咎於自身,在《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也寫到:

當職業倦怠成為疾病,人們就會認為生病的人應該接受治療,也很容易會認為問題不在環境、也非雇主或組織的責任,而是他這個人。—《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

書中提到,倦怠通常會經歷五個階段,讀者可以藉此反思自己的狀態。然而,書中提出的解方大多老生常談,主要強調在工作之外建立其他身分認同與價值感的來源。不過,這樣的建議在現實中仍需應對斜槓與自由工作帶來的挑戰:

不過,Susan Kuang的經驗主要適用於內容產業,比如自媒體、培訓、諮詢等。在現實中,一些人在主要職業之外的斜槓職業,往往都是些觸手可及的職位。前程無憂調查發現,兼職最多的八大工作依次是網店/代購、兼職教師、文字類兼職、專車司機、禮儀/司儀、服務員/收銀員、銷售和會計/財務。

確實,目前市面上討論自由工作的書籍,大多集中於內容產業,如自媒體、培訓、諮詢等。我認為這些行業與藝文產業類似,屬於非剛性需求。換言之,這類產業只有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才能生存。而其他兼職的工作,大多屬於取代性高、門檻低的零工經濟,這與應對倦怠的傳統解方其實是有矛盾的。


「產消合一者」概念,在使用者生成內容的互聯網內容平臺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闡釋。從臉書到YouTube,從Quora到知乎,到推特到微博,這些大名鼎鼎的網站所創造的商業成就,大部分都來自消費者本身,人們源源不斷的把自己辛苦編輯的文字、拍攝的照片和影片上傳到這些平臺上,彼此評論按讚。一如托佛勒的預言,我們每一個人,成了形塑未來經濟的主體。

在《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一書中提到:「沒有中心思想的專業人士、缺乏心情的享樂者」這一描述似乎貼切反映了當今現象,也似乎與自我剝削、熱情與效率至上的思維密切相關。「興趣勞動化」的概念在書中以字幕組為例,這些人基於興趣無償進行翻譯,卻也容易陷入自我剝削與降低他人工作價值中。而「勞動遊戲化」則說明我們被量化指標操控著,在《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一書中可能有更深入的探討,這部分留待未來閱讀。


所以,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許個體生命並沒有終極的意義,但在無意義的荒漠中存在短暫意義的綠洲。面對生命的意義,你可以用信仰回答,你可以用宏大的企圖心去實踐,也可用小確幸來安放。但只有認清了「無意義」,才能學會「重估一切價值」,才能找準自己存在的根基,才能明白我們在世界上還能做什麼、才能明白何謂真正的生活。

雖然作者在最後對意義的探討略有離題,但我大致認同「只有認清了『無意義』,才能學會『重估一切價值』,才能找準自己存在的根基」。至於「『意識』(賦予意義者)是產生意義的必要條件」這一點,我對於自由意志持保留態度。換句話說,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動的時代一樣,「意識」本身也可能處於被動狀態,儘管大多數人可能不願承認這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499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6
放下不安與糾結,擁抱想逃離職場的自己,喘口氣再出發
Thumbnail
2024/11/26
放下不安與糾結,擁抱想逃離職場的自己,喘口氣再出發
Thumbnail
2024/10/26
擊敗職業倦怠症
Thumbnail
2024/10/26
擊敗職業倦怠症
Thumbnail
2024/10/23
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
Thumbnail
2024/10/23
用剛剛好的努力,停止倦怠循環,找回人生的平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者事多人在激烈的升學與就業生涯中拼命前進,最終擠進大型企業窄門展現傑出工作成就。然而,總是工作優先、過度努力的他,逐漸被某種無力感侵蝕,當發覺事情不妙時,已被診斷是重度恐慌症加上憂鬱症,迫使他人生踩下煞車,也開始梳理究竟自己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步。這本書,就是他的歷程回顧,以及如何停止倦怠循環的建議。
Thumbnail
作者事多人在激烈的升學與就業生涯中拼命前進,最終擠進大型企業窄門展現傑出工作成就。然而,總是工作優先、過度努力的他,逐漸被某種無力感侵蝕,當發覺事情不妙時,已被診斷是重度恐慌症加上憂鬱症,迫使他人生踩下煞車,也開始梳理究竟自己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步。這本書,就是他的歷程回顧,以及如何停止倦怠循環的建議。
Thumbnail
自由工作者縱然有著彈性的工作時間,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好生羨慕,但彈性的背後,也時常意味經濟來源的波動。《一個人工作聖經》出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許多公司採取WFH模式,似乎也讓如何因應一人工作的生活成為課題。本書做為一人工作的指南,鼓勵人們建立屬於自我的工作方式,讓宅工作者能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自由工作者縱然有著彈性的工作時間,讓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好生羨慕,但彈性的背後,也時常意味經濟來源的波動。《一個人工作聖經》出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許多公司採取WFH模式,似乎也讓如何因應一人工作的生活成為課題。本書做為一人工作的指南,鼓勵人們建立屬於自我的工作方式,讓宅工作者能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為什麼要工作?意義在哪裡? ●「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美國詩人梭羅、公民不服從的信徒,在其知名講稿〈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為想要奉行道德生活的人擬訂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不包含為了賺錢而工作,度過時間應有更明智的方式。 從人們
Thumbnail
★為什麼要工作?意義在哪裡? ●「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美國詩人梭羅、公民不服從的信徒,在其知名講稿〈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為想要奉行道德生活的人擬訂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不包含為了賺錢而工作,度過時間應有更明智的方式。 從人們
Thumbnail
工作倦怠(Burnout)又被稱為職業倦怠,在一九七四年被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
Thumbnail
工作倦怠(Burnout)又被稱為職業倦怠,在一九七四年被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
Thumbnail
你厭惡你的工作嗎?朝九晚五、時不時被迫加班的工作型態和繁冗重複的工作內容壓得你喘不過氣;你對你做的工作一點興趣也沒有,一切只是為了糊口。死氣沉沉的生活中,或許只有周末值得期待,這種生活很累吧,但你不是一個人。 「輿觀調查網站YouGov報導,2015年時有百分之三十七的英國勞動者認為自己的工作毫無
Thumbnail
你厭惡你的工作嗎?朝九晚五、時不時被迫加班的工作型態和繁冗重複的工作內容壓得你喘不過氣;你對你做的工作一點興趣也沒有,一切只是為了糊口。死氣沉沉的生活中,或許只有周末值得期待,這種生活很累吧,但你不是一個人。 「輿觀調查網站YouGov報導,2015年時有百分之三十七的英國勞動者認為自己的工作毫無
Thumbnail
「什麼都不做才是世上最難的事。」——奧斯卡.王爾德 我們活在一個比任何時代都厭惡發呆偷懶的文化中。工作、聯繫、資訊的持續湧流是這文化的常規,永無休止的忙碌讓我們根本沒有安靜的一刻。「什麼都不做」這種技巧正在逐漸消失,怪不得會有那麼多過勞的人。
Thumbnail
「什麼都不做才是世上最難的事。」——奧斯卡.王爾德 我們活在一個比任何時代都厭惡發呆偷懶的文化中。工作、聯繫、資訊的持續湧流是這文化的常規,永無休止的忙碌讓我們根本沒有安靜的一刻。「什麼都不做」這種技巧正在逐漸消失,怪不得會有那麼多過勞的人。
Thumbnail
D6 你不是討厭工作,你只是討厭沒有意義的人生 每週一都是很多上班族的惡夢 準時上班打卡,回覆電郵,開會,做報告 與客戶聯絡,跟上司報告進度 每天日復一日,好不容易才過一天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很討厭自己的工作 但是細心想想你到底是討厭工作 還是只是討厭因為工作而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D6 你不是討厭工作,你只是討厭沒有意義的人生 每週一都是很多上班族的惡夢 準時上班打卡,回覆電郵,開會,做報告 與客戶聯絡,跟上司報告進度 每天日復一日,好不容易才過一天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很討厭自己的工作 但是細心想想你到底是討厭工作 還是只是討厭因為工作而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本書「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本書「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Thumbnail
這篇是以工作者的角度來切入思考的,現在許多人仍然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有的人取得很好的平衡,而有的人卻失衡,讓自己的生活、健康和家庭關係失去了圓滿的狀態。
Thumbnail
這篇是以工作者的角度來切入思考的,現在許多人仍然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有的人取得很好的平衡,而有的人卻失衡,讓自己的生活、健康和家庭關係失去了圓滿的狀態。
Thumbnail
是身體累?心累?還是愛喊累? 你有沒有周一或週二症候群? 每天早上開車停在斑馬線前,上班族各個穿越的樣子很像看舞台劇,有人提著早餐哈氣連天、目光無神,好似仍沉浸睡夢中;有人連走帶跑、行色匆匆,應該是被時間追著跑;有人則泰然自若,跟同行者說說笑笑,精氣神十足…...,一天要怎麼開始會讓自己愉快呢?應
Thumbnail
是身體累?心累?還是愛喊累? 你有沒有周一或週二症候群? 每天早上開車停在斑馬線前,上班族各個穿越的樣子很像看舞台劇,有人提著早餐哈氣連天、目光無神,好似仍沉浸睡夢中;有人連走帶跑、行色匆匆,應該是被時間追著跑;有人則泰然自若,跟同行者說說笑笑,精氣神十足…...,一天要怎麼開始會讓自己愉快呢?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