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他人不是你的課題,成長才是

拯救他人不是你的課題,成長才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幾年前,

我深陷於恐慌、抑鬱和焦慮的深淵。

那段期間,

我堅持吃藥、看診、自我學習,

經過努力,終於不再需要治療,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

那時我常想著:「我的經歷不會是白費的,

一定是為了讓我幫助他人,才讓我經歷這些。」

於是,我成了「拯救他人」的信仰守護者。

隨後很長一段時間,

我遇見的人,不論是朋友或伴侶,

似乎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

尤其是那些,和當年的我擁有相同症狀的人。


「救人心態的陷阱」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讓我明白,

擁有「我可以救你」的信念是一種陷阱。

當我們過度投入他人的情緒困境,

甚至將自己變成對方的情感支柱時,

不僅是在消耗自己,還會讓對方過度依賴我們,

因此扼殺了對方從自己課題中學習並成長的機會。

而當時的我正深陷於這種陷阱之中。


「拯救型人格」,又稱為救世主情結。

擁有拯救型人格的人會覺得,

自己有責任或使命去幫助和拯救他人,

特別是陷入困境或因創傷有情緒問題的人。


當時的我深信,

只有「擁有相同經歷的我」能真正幫助他們,

於是,

我將自我價值與「拯救」他人緊緊綁在一起,

認為只有透過幫助他人,我曾受過的苦才有意義。

無限地付出精力、時間和金錢,

只為了滿足那份「拯救他人」的幻想。


我干涉對方的生活,替對方決定什麼是對他們最好的,

我主動承擔起了對方幸福快樂的責任,

每天睜開眼都在想著如何"替"對方解決或調整創傷問題,

於是我因為過度投入他人課題,而忽略(逃避)了自我,

我和被我幫助著的對象們關係失衡,

最後,我將自己燃燒殆盡,

卻沒有使任何事和當初的我一樣走向正軌。


最糟的是,我因為無法真正的拯救他們,

這份挫敗感使我再度質疑起自己的價值,

和自己過往經歷的那些課題存在的意義。

-

「支持而非拯救」

「課題分離」的概念提醒了我,

真正的支持不是幫對方解決問題,

而是陪伴、傾聽,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我不需要替他們解決所有的問題,

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即便沒有,這也並非我的責任。

這就像父母經常忘了孩子已經長大,

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其實只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所能做的,

只是分享經驗、鼓勵、陪伴他們,

讓他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

即便對方不願面對或改變,那也是他們的選擇。

-

「課題的發生不是為了讓我去拯救他人,

它就只是我人生其中一個課題而已。」

每個人的課題都是獨立的,

完成這項課題之後,

那些我在課題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收獲,

是為了讓我更輕鬆地前往下一段旅程。

而不是要讓我去成為誰的救世主。


「自我價值不來自拯救他人,而是來自認可自己。」

我的價值,來自於我如何面對自己的挑戰,

而非去肩負他人的負擔。

我們無法幫他人背負他們的課題,

正如同他人無法替我背負我的課題一樣。

無法幫助他人並不代表我有錯,

而是每個人都應當背負自己的人生。

這些課題只是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出現,

給我們帶來轉變,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讓明天的自己能過得更舒心。


放下拯救他人的幻想之後

當我們能夠從「拯救他人」的角色中抽離,

當我們不再自戀地渴望成為他人的拯救者,

我們不僅能更清楚地看見他人的成長潛力,

也更能專注於自我成長。

真正的支持並不在於解決他人的問題,

而是在於陪伴他們走過困難,

並相信他們有能力克服挑戰。

每一個課題的出現,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

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

得以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

最終,無論是我們還是他人,

都將在這段旅程中,蛻變為全新的自己。


avatar-img
Blētheia 貝理希雅
2會員
9內容數
熱愛探索思維本質,分享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lētheia 貝理希雅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從眾效應的影響,並提出培養獨立思考的方法。從選舉投票、跟風消費等現象,說明人們易受群體壓力影響。文章引用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研究,闡述從眾效應背後的思維模式與克服方法,呼籲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回自我。
我曾經認為,節日就是商人的陰謀, 讓你在特定的日子裡,成為他們商業手段下的待宰羔羊。 隨著年齡增長才意識到, 原來節日存在的意義,以及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比我以前認為的更加深遠。 儀式感比你以為的更重要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 節日似乎成了行事曆上的一個個標記, 但其實節日的意義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透過和自己積極對話來療癒過去受傷經驗,並提升自我的方法。作者描述了從負面自我對話到轉變為積極肯定的過程,並分享了具體的自我肯定語句和方法。文章也引用研究結果,說明積極自我對話對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的益處,鼓勵讀者嘗試以積極的方式對待自己。
本文探討從眾效應的影響,並提出培養獨立思考的方法。從選舉投票、跟風消費等現象,說明人們易受群體壓力影響。文章引用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研究,闡述從眾效應背後的思維模式與克服方法,呼籲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回自我。
我曾經認為,節日就是商人的陰謀, 讓你在特定的日子裡,成為他們商業手段下的待宰羔羊。 隨著年齡增長才意識到, 原來節日存在的意義,以及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比我以前認為的更加深遠。 儀式感比你以為的更重要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 節日似乎成了行事曆上的一個個標記, 但其實節日的意義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透過和自己積極對話來療癒過去受傷經驗,並提升自我的方法。作者描述了從負面自我對話到轉變為積極肯定的過程,並分享了具體的自我肯定語句和方法。文章也引用研究結果,說明積極自我對話對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的益處,鼓勵讀者嘗試以積極的方式對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