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
我深陷於恐慌、抑鬱和焦慮的深淵。
那段期間,
我堅持吃藥、看診、自我學習,
經過努力,終於不再需要治療,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
那時我常想著:「我的經歷不會是白費的,
一定是為了讓我幫助他人,才讓我經歷這些。」
於是,我成了「拯救他人」的信仰守護者。
隨後很長一段時間,
我遇見的人,不論是朋友或伴侶,
似乎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
尤其是那些,和當年的我擁有相同症狀的人。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讓我明白,
擁有「我可以救你」的信念是一種陷阱。
當我們過度投入他人的情緒困境,
甚至將自己變成對方的情感支柱時,
不僅是在消耗自己,還會讓對方過度依賴我們,
因此扼殺了對方從自己課題中學習並成長的機會。
而當時的我正深陷於這種陷阱之中。
「拯救型人格」,又稱為救世主情結。
擁有拯救型人格的人會覺得,
自己有責任或使命去幫助和拯救他人,
特別是陷入困境或因創傷有情緒問題的人。
當時的我深信,
只有「擁有相同經歷的我」能真正幫助他們,
於是,
我將自我價值與「拯救」他人緊緊綁在一起,
認為只有透過幫助他人,我曾受過的苦才有意義。
無限地付出精力、時間和金錢,
只為了滿足那份「拯救他人」的幻想。
我干涉對方的生活,替對方決定什麼是對他們最好的,
我主動承擔起了對方幸福快樂的責任,
每天睜開眼都在想著如何"替"對方解決或調整創傷問題,
於是我因為過度投入他人課題,而忽略(逃避)了自我,
我和被我幫助著的對象們關係失衡,
最後,我將自己燃燒殆盡,
卻沒有使任何事和當初的我一樣走向正軌。
最糟的是,我因為無法真正的拯救他們,
這份挫敗感使我再度質疑起自己的價值,
和自己過往經歷的那些課題存在的意義。
-
「課題分離」的概念提醒了我,
真正的支持不是幫對方解決問題,
而是陪伴、傾聽,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我不需要替他們解決所有的問題,
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即便沒有,這也並非我的責任。
這就像父母經常忘了孩子已經長大,
急著替孩子處理問題,其實只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所能做的,
只是分享經驗、鼓勵、陪伴他們,
讓他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
即便對方不願面對或改變,那也是他們的選擇。
-
「課題的發生不是為了讓我去拯救他人,
它就只是我人生其中一個課題而已。」
每個人的課題都是獨立的,
完成這項課題之後,
那些我在課題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收獲,
是為了讓我更輕鬆地前往下一段旅程。
而不是要讓我去成為誰的救世主。
我的價值,來自於我如何面對自己的挑戰,
而非去肩負他人的負擔。
我們無法幫他人背負他們的課題,
正如同他人無法替我背負我的課題一樣。
無法幫助他人並不代表我有錯,
而是每個人都應當背負自己的人生。
這些課題只是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出現,
給我們帶來轉變,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讓明天的自己能過得更舒心。
當我們能夠從「拯救他人」的角色中抽離,
當我們不再自戀地渴望成為他人的拯救者,
我們不僅能更清楚地看見他人的成長潛力,
也更能專注於自我成長。
真正的支持並不在於解決他人的問題,
而是在於陪伴他們走過困難,
並相信他們有能力克服挑戰。
每一個課題的出現,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
讓我們變得更加成熟,
得以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
最終,無論是我們還是他人,
都將在這段旅程中,蛻變為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