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Discipline? Motivation? 如何從動機驅動轉為自律生活!


A whimsical, pottery character vase with a lid. The character appears to be a humanoid figure with a round drawing face, closed eyes, and a simple smile. The figure is adorned with a striped hat and a dress with vertical stripes. The character is set against a muted blue background.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image is simplistic and cartoonish, with a touch of elegance due to the choice of colors and patterns.

A whimsical, pottery character vase with a lid. The character appears to be a humanoid figure with a round drawing face, closed eyes, and a simple smile. The figure is adorned with a striped hat and a dress with vertical stripes. The character is set against a muted blue background.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image is simplistic and cartoonish, with a touch of elegance due to the choice of colors and patterns.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如何從動機驅動過渡到自律生活,並以寶吉拉的建議作為核心,來解釋如何透過日常的小習慣來實現大目標。我們將使用實際案例和理論支持來展示這一過程,幫助你理解如何在生活中持續進步。


1. 不要依賴動機:將自律養成為生活習慣

依賴動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大多數人在開始一項新挑戰時,內心滿是動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動力可能逐漸減少或消失。而自律則不同,它是一種長期穩定的力量,不會因情緒波動而影響。

實際案例

寶吉拉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他想養成早起的習慣。剛開始時,他試圖每天早起兩小時,但幾天後發現這樣的改變對他來說負擔太重,且難以持續。於是他決定改變方法,每天提早五分鐘起床。起初,這五分鐘的變化不痛不癢,但幾週後,這個改變逐步加大,最後他成功在早晨多出了一段時間,並且能夠穩定地保持早起的習慣。

理論支持

根據行為科學,習慣的養成通常需要時間和穩定的重複。研究表明,行為重複21天能初步形成習慣,而66天可以讓這種行為內化,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根據Lally等人,2009年研究)。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小步驟開始」的方式更為有效,因為它避免了過度激進的變化,減少了放棄的可能性。


2. 把困難的目標分解成小而可行的步驟

當我們設立大目標時,比如說學會一門新技能、保持健康或完成一項長期專案,這些目標看起來往往非常遙遠,甚至讓人感到壓力過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這些大目標拆解成易於執行的小步驟,每一小步都可以達成,使人逐漸接近目標。

實際案例

寶吉拉有一個朋友小敏,想在半年內學會Python編程。然而,當她面對整本書和無數的線上資源時,感到不知從何開始。寶吉拉建議她每天學習10分鐘Python,從最基礎的語法學起。剛開始時她每天只完成一些簡單的程式碼練習,但隨著時間推移,她的知識基礎越來越牢固,最終可以自己動手完成一些小專案,甚至在六個月內順利學會Python。

理論支持

這種方法符合「微習慣」的概念,由斯蒂芬·吉斯(Stephen Guise)提出。微習慣是指那些極小的行為,如每天寫一句話、閱讀一頁書等。這些小行為不僅易於完成,還能提供成就感和動力,逐漸讓行為積少成多。通過微習慣的積累,我們能達成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並最終讓這些行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3. 讓習慣互相增強,形成正向循環

正向循環是指一種行為能夠增強其他行為,最終形成良性迴圈。例如,早睡早起可以讓你在白天更加有精神,進而提升工作效率,而良好的工作效率會讓你感到滿足,進而讓你更願意早睡早起。

實際案例

寶吉拉提到,他最初只是嘗試每天早起,後來逐漸增加晨間的閱讀時間,並進行簡單的冥想練習。這些行為之間形成了正向循環,讓他一整天都充滿精力與專注感。晨間的冥想幫助他理清思緒,接下來的閱讀啟發了他的工作思路,這一連串的行為讓他的生活越來越高效,也更有節奏。

理論支持

根據行為經濟學,「行為堆疊」是一種強化正向循環的技巧。將新習慣和已有習慣結合,可以讓新行為更容易執行。行為堆疊的原則來自於神經科學理論:新行為與既有習慣形成神經鏈結,使得新行為逐步變成自然而然的一部分。這種行為堆疊使生活中的小變化相互影響,最終促成大的轉變。


4. 不要等動力滿滿才開始行動

寶吉拉提醒我們,不要等到滿腔動力才開始行動,因為動力可能隨著時間變化而忽高忽低。與其等待動力,不如建立一種即使在動力低迷時仍能堅持的系統。

實際案例

例如,一位想減肥的朋友在最初幾天總是充滿動力,堅持運動和健康飲食,但動力逐漸減退後便開始鬆懈,最終放棄了這項目標。寶吉拉建議他設置一些小目標,如每周只運動兩次並控制少量飲食。經過一段時間後,朋友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生活方式,不再依賴短暫的動力,而是依靠這種可執行的計劃來達成減肥目標。

理論支持

心理學上,這種方法稱為「行動意圖理論」,由心理學家Peter Gollwitzer提出。行動意圖是在行為計劃中設置具體的「如果-那麼」情境。例如,如果早上起床感覺懶惰,那麼只運動10分鐘。這種策略使人能夠在動力不足時依然維持行動力,將計劃轉化為穩定的習慣。


總結

寶吉拉的建議不僅適用於個人的生活改變,對於職業發展、健康管理或學習新知識等多方面也都非常有效。我們可以通過每天的微小改變,逐步形成強大的自律系統,而這些小改變會互相支持,最終形成一個正向的增長環。透過分解目標,建立微習慣,養成行為堆疊的模式,我們將不再依賴動力,反而能擁有持久的自律力來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