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春秋仁的意思

  目前教育界把仁的意思解读成“爱人”或“仁爱”。

  《论语》中,孔子弟子 7 次明确问仁,孔子则给出 7 个完全不同的答案,“爱人”仅是其中之一。仁字也出现在许多先秦文献中,如果以“爱人”来释义文献中的仁字,在许多处句子的意思就难以理解,且与上下文的内容也不相符合。因此,仁的本义可能不是“爱人”,我们有必要继续探寻仁的真正意思,并彻底弄清楚“仁”,这个传统哲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下面简单介绍我个人的尝试和发现的结论。(本文只是简介,《仁字本义猜想》系列文章则有详细论证)


一、人类的行为

  仁反映的是古代先民对早期人类的行为展开的深入探索,并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要求人们在各种环境下,选择并表现出与环境相符合的,最合适的行为。

  在一环境下,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环境+身份) + (行为 1, 2, ... 或者 N)

  仁则要求,在此环境下,总是选择并表现出其中与环境相符合的最合适的那一个行为:

  (环境+身份) + (行为 1, 2, ... N; 其中最合适的那一个行为)


二、仁的定义:与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

  下面用两个例子来帮助理解仁的定义。

  例如 1. 在家庭生活中,就儿子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人们对儿子的行为提出要求。这里环境是对待父母,身份是儿子,而与此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即要求儿子做到的行为)大家一致认为是孝行,所以在此情境,孝行就是仁。表达成:

(对待父母+儿子) + 孝行 → 仁

  2. 在有公务时,就臣僚应该如何执行公务,人们对臣僚的行为提出要求。这里环境是执行公务,身份是臣僚,与此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即要求臣僚做到的行为)孔子认为是忠恕(基于《论语》忠恕章),所以在此情境,忠恕是仁。表达成:

(公务+臣僚) + 忠恕 → 仁

  到此,我们也可以把仁的定义简化表达成:

(环境+身份) + 相符合的行为 → 仁。

  其意思就是:在一环境里,表现出与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就做到仁。基于对《论语》问仁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与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简称为“仁的行为”。


三、考虑环境和身份后,确定行为

  在《论语》和《左传》中,一个令人疑惑的是,为何仁可以是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为?究其背后的原因是“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以环境和身份为条件,以仁的思想为推理逻辑,得出结论 (仁的行为)。表达成:

条件 → 以仁的逻辑 → 结论 (仁的行为)

例如:

 1. 条件:对待父母+儿子

  结论:孝行

  就儿子对待父母的情境,孝行是仁。

 2. 条件:公务+臣僚

  结论:忠恕

  就臣僚执行公务的情境,忠恕是仁。

因为条件 (环境+身份) 不一样,所以相应的结论 (仁的行为) 也不一样,这就是造成仁可以是不同的行为的原因。而什么样的行为是仁,则完全与条件有关。

条件 (环境+身份) + 结论 (仁的行为) → 仁。

  因此,孝行、忠恕,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都可以是仁的行为另外就是,说某些行为是仁的时候,一定要带上相应的前提条件,即环境和身份。


四、选择最合适的行为,才是仁

  在任何一个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环境+身份) (行为1、行为2、或行为N)

  不是每一个行为 (行为1、行为2、行为N) 都是仁。只是其中最合适的那一个,才是仁。

  (环境+身份)(行为1、行为2、行为N,其中最合适的那一个) → 仁。

  那么其中哪一个行为才是最合适的,算是大家对行为的要求,能够成为仁的行为。例如,你是一个学生,在听课,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课堂行为,

  • 听课+学生+听讲并做别的功课
  • 听课+学生+听讲并与同学谈天
  • 听课+学生+专心听讲 → 仁
  • 听课+学生+打瞌睡

  你会选择哪一种课堂行为?如果大家在比较和实践不同的课堂行为后,认可的最好行为就是专心听讲,那么在“学生听课”的情境,专心听讲是仁的行为。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环境中,人可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而仁(的精神)则要求人们选择以及表现最合适的那一种行为。

  听课+学生+专心听讲 → 大众认可的最好情境

  听课+学生+专心听讲 → 仁

  基于上述对仁的意思的说明,现在来理解下面的《论语》章句。


《论语》问仁

  环境+身份+【 什么样的行为?】→ 仁

  问仁,就是问与当下环境和当下身份相符合的行为。即能够使上面的式子成立的那一种行为。

  樊迟三次问仁,就是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樊迟问哪些行为是“与我当下这一时期的公务和职位相符合的行为?”

时期一: 公务 1 + 职位 1 +【 相符合的行为? 】→ 仁

时期二: 公务 2 + 职位 2 +【 相符合的行为? 】→ 仁

时期三: 军务 3 + 军官 3 +【 爱人→ 仁

猜测: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樊迟有不同的公务和不同的职位,所以孔子分别指出与樊迟在不同时期的公务和职位相符合的行为。而其中一次,樊迟是一名军官,正在为季氏管理军队 (《左传》记载:齐鲁稷曲之战,樊迟是左师主帅冉求的车右),孔子则提醒他“爱人”。也就是,就樊迟这一时期的公务和职位的情况,爱人是仁。从《左传》推测:这里的“人”可能包括季氏军队的军士,有军事冲突时涉及到的其他贵族的人,甚至是周边夷狄族群的人。


《论语》子路仁乎?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论语》

  大意:孟武伯问:子路已经做到了总能表现出与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吗?孔子说:不知道。

  这里的仁可理解成:子路在以往的各种事情上,都表现出与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并可预测子路今后也还会如此。推测,仁者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表现出与环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为的人。


本文只是简介,《仁字本义猜想》系列文章则有详细论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