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U041|留學美國如何改變我對金錢與時間的概念?


「財富積累與你的收入或投資會報率關係不大,而與你的儲蓄率關係很大。」


「財富是對收入扣除開支後,剩下的部分進行積累的結果。」


「財富的價值與個人需求有關。」


「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後,你的物質需求由慾望決定。」


「對時間的靈活掌控,是你的無形財富。」


「有存款,你可以選擇一份雖然收入低,但對你更有價值的工作。」


這段討論節錄自美國作者 Morgan Housel [1] 的著書:“金錢心理學:財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恆真相[2],引發我對「儲蓄」的重新思考。


來美國留學的過程,


真的體會到「儲蓄」會影響平時做事情的情緒。


在美國讀博士班,基本是不用花錢,每個月還有生活費可以領。


但這個生活費真的就是生活費,大概付完房租以及吃東西跟交通大概就用完。


如果要額外買書,買電子產品,那就需要額外的金流來源。


記得當時博士三年級,還好有申請到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


多少打平一些生活上額外買書買課程的費用。


不過反思我的消費,我既沒有買車,也沒有在旅行,


最主要的還是花費在買書上課方面。


來美國後改變我最多心態的,是上線上的實體課。


我參與了 Linking Your Thinking Workshop[3] 以及 Ship 30 for 30 [4] 這兩個線上培訓營,


分別鍛鍊我使用 Obsidian 做知識管理,以及在社群媒體上進行數位寫作的能力,真的受用無窮。


而這兩個 Workshop 前前後後我也付了有35萬台幣在上面。


這個價錢如果是在台灣的課程,就會感覺蠻貴的,


但在美國的課就感覺是很標準的價錢。


不過這兩門線上實體課都非常豐富:培訓營期間有6-8場的直播,社群內有豐富的教材,還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學。


美國這兩門線上實體課給的氛圍,還沒見過台灣有哪門課可以做到這樣。


或許凡事講究CP值得台灣,把力氣都花在行銷上,


對於課程內容的優化已經是心有餘但力不足了吧。


前兩個月回台灣的感覺也是,


各種買東西都在比各種折價,


精神都消耗在省小錢的小確幸裡,


就沒有 Capacity 去關心大的事情了。


Reference

[1] https://www.morganhousel.com/

[2] https://www.dedao.cn/ebook/detail?id=Z1GDBjp8o9nDz1NZyd5MXvBj6RKEVwNDjDyWAp4aGOkJmYQrLbP7e2glqxl9qNPe

[3] https://www.linkingyourthinking.com/

[4] https://www.ship30for30.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