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只用200萬就賺了快200萬,很簡單對吧?投資示範回顧(中):巨觀 vs 微觀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強調了投資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時間。在投資示範帳戶裡所採用的各種投資方法:指數化投資、主動選股、長短期債券⋯⋯,都需要時間來讓資產價值慢慢增加。

例如:債券需要時間慢慢配息給你;價值型股票(富邦金、和碩)需要時間等待企業穩定獲利;涵蓋大盤的指數化投資(台灣五十0050),更需要時間證明整體的獲利與成長,能匹配相對較高的本益比,然後再慢慢增加它的價值。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波動,但短期波動的其實是人心(股價),企業的價值其實沒有劇烈改變,因為大多數的績優企業,並不會突然之間就變得極好或極壞。

所以,即使某個人每天熬夜研究股票,不斷買進賣出,即使他能輸少贏多,仍然需要時間,才能總結股市的報酬,長期而言這種方法不見得比較有效率。當然,聯合炒股誘騙散戶,或控制股票籌碼拉抬股價⋯等等的另類手法,就另當別論了。(我希望你總能聽得懂我的暗示⋯)

除此之外,如果我能用200萬,賺到近200萬,那意味著:有10萬的人,也(只)能賺到10萬;而有1,000萬的人,也(應該)要賺到1,000萬,對吧?因此不會存在有「本多終勝」這件事。

YouTube影片:本多終勝?不是吧⋯⋯
第二章:原則.先用大錢賺小錢,再用時間賺大錢 (2-2)

本多終勝只存在於短期必然有勝負一方的零和投機交易,長期投資可以是正和遊戲,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有人長期持有台灣五十賠錢的嗎?沒有。因為持有時間才是投資的關鍵,時間久了每個人都能賺錢,別人(包括我)不會比你聰明到哪。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會打趣地說:他能致富只是因為活得久。

巨觀 vs 微觀

除了時間這個因素之外,在這些投資示範帳戶裡,還簡單存在著兩個不同的視角:巨觀與微觀。這個概念其實已寫在超簡單股市投資術的第四章:買進,不過全章尚末完成(有購買的,對不起⋯我進度很慢)。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巨觀是由上而下把整個股市都買下來;微觀則是只有在你能理解與掌握個別股票,並且預期報酬能勝過大盤時,例如10%,才有必要主動選股。

當然,這一切取決於你的興趣與能力。一般散戶採用指數化投資,投資S&P500、VT和台灣五十,永遠都是最佳與唯一的建議。第三章:心智.能力圈:你的能力在哪裡?(3-5)

巨觀:指數化投資

當我們巨觀看這整個股票市場,會發現大多數的企業都是賺錢的,正常經濟體的股市,長期而言也一定會往上漲。就像這整個世界,整體而言,大多數的大人都是好人,多數的小孩也都會平平安安地長大;大多時候,整個人類社會也一定是不斷地發展、繁榮與進步。

既然如此,有什麼好擔心的呢?若有長期用不到的閒錢,就把整個股市都買下來,不就好了?你能得到的報酬,就是8%~10%的市場報酬,一點都不困難。投資組合中50%的台灣五十,就是這樣來的。

微觀:個股投資

除非你很有興趣理解商業世界,並且有閱讀財報的基本能力,能了解什麼是股本、股東權益(淨值)、營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每股盈餘(EPS),以及一些基本的指標,例如:本益比(PE)、淨值比(PB)、PEG⋯等等。否則,不應該輕易投資個別的股票。

何況,這些看得見的財報與指標都僅是參考,不應過度解讀,或將某一指標視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因為如果無法了解企業本身,這些看得見的指標,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舉例來說,就算我細讀了富邦金與和碩的年報與財報,我也不可能精準判斷它們的股價應該是多少,或股價會漲到哪。我又不是神仙或預言家,如果我說我能,那我一定是個騙子⋯⋯。

但是,我可以知道自己只想花多少錢去買,並且稍微了解一些簡單的事實,確保自己不會犯大錯。像是:

  • 我只要在股災來臨時才買(績優股)就行了。
  • 富邦金與和碩(當時)淨值都在65元上下,我花65元左右,淨值比1的時候去買它們,風險不會太大。
  • 兩者(當時)本益比都在10~13左右,隨著時間推移,企業自然會獲利。
  • 兩家公司董事長的言行,以及某些獨特的思維與觀點,我都很欣賞。
  • 我大致能理解兩家公司主要的獲利來源與風險,甚至都將它們視之為控股公司(意即本身就能分散風險)⋯。
  • 它們其實就是穩定/緩慢成長、配息屬性的價值型股票,當時股息加股利的殖利率都在6%~9%。
  • ⋯⋯(以下略)

下圖是當時2022年時的股價走勢圖,大概只記錄了半年的時間,報酬率就轉正了。有興趣的可以點擊圖說的連結,查看當時投資買入的細節。

要成功,先不要失敗

不要為了賺錢而投資,應該為了留存財富而投資。如果你是因為擔心貨幣貶值,為了保護你的錢而投資,你的想法就會不一樣。你會把不賠錢擺第一,也就是先不要失敗,堅持這個底限與原則來尋找成功的可能。

第一章:想法.被忽略的想法三:投資不是為了賺錢 (1-7)
第二章:原則.要成功,先不要失敗 (2-1)

如果你這樣想,便會發現投資的初衷與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保護你既有的錢。要保護錢,當然就不能賠錢,就會試著先保本,讓貨幣不貶值,然後才是獲利。只有一種方式能夠達成這樣的目的:就是不要衝動保持理智。例如:沒有能力微觀理解個股投資時,就不應該投資個股,而應該採行最有效率巨觀的指數化投資。

即使有能力採取主動選股的投資方式,總是不可避免地會有失敗的時候,但只要不衝動保持理智,它一定是在可控的範圍內;若是在衝動與被迫的情況下買賣股票,情況就可能變得很糟糕(第一步錯,後面就會通通亂了套)。

然而,不管你是採取巨觀的指數化投資,或是有能力微觀投資個股,在買、賣的短期間,買股票帳面一定會虧損(短期股價會波動,例如上圖在投資初期帳面是虧損的),賣出股票股價會繼續漲(那代表你買對投資標的),而且⋯選股一定會失敗(或說⋯總是有失敗的可能)。

第三章:心智.建立承受失敗的堅強心智(3-4-上)買股票帳面一定會虧損
第三章:心智.建立承受失敗的堅強心智(3-4-中)賣出股票股價會繼續漲
第三章:心智.建立承受失敗的堅強心智(3-4-下)選股一定會失敗

所以你必須忽略短期的股價波動,因為只要你買對投資標的,隨時間推移,股票的價值一定會增加。既然股票的價值會增加,當你賣出股票之後(我指單純需要資金而賣出股票),股價繼續漲,便是再合理不過的事。賣出股票期待它會一直往下跌,是不合理的想法,那代表你買錯東西。

1/2法則

也就是說:買進股票時,就決定了一切,而不是在賣出時。不相信的話,這個投資組合永遠都不要理它,它賠錢的機率也非常非常低,對吧?

當然,你總是有可能在預期之中選股失敗,或只是恰巧遇到股災,這時不管你採用什麼投資方法,總是會受到影響。例如:指數化投資的beta就大概是1,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只投資長期用不到的錢,才有可能忽略,但也總不可能永遠全都10年、20年那麼長期,如果是的話,就All-in指數化投資,不用再有多餘的討論了⋯⋯^^"。

所以適度的分散,總是好的。或說,心理上會比較好。因為不同屬性的投資標的,往往漲跌會相互抵銷,能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例如:如果和碩遇到主要客戶蘋果電腦或微軟砍單,或電腦產業不景氣時,富邦金或台灣五十也許仍會受到影響,但影響不會那麼直接。同理,相反的情況也一樣。

如果你仔細檢視這些示範帳戶的投資組合,你會發現我刻意簡單地套用了1/2法則

  • 1/2的台灣五十、1/2的個股投資
  • 1/2的金融股(富邦金)、1/2的電子股(和碩)
  • 1/2的美股、1/2的台股(調整過)
  • 1/2的波克夏、1/2的VT(Firstrade帳戶:初始時都是1/2,目前市值已改變未再調整)

至於亂亂買的TDAmeritrade帳戶,因為示範了VOO(S&P500)、VT、短債SHV、SGOV、長債TLT,就簡單地維持大約股票:債券 9比1的比例

窮查理交易策略(3/4):二分之一法則
巴菲特90比10超簡單投資法
股票在買入時 就決定了它的報酬 而不是在賣出時

無論如何,如果你能忍受波動,也不會臨時需要錢,特別是還很年輕⋯⋯萬一,甚至還沒打算結婚、生小孩、買房子,那⋯⋯什麼風險分散、資產配置也不用管了,就是All-in指數化投資,然後不要再看任何的投資理財資訊,直到你退休的那一天。

但是⋯投資其實很有趣,再者,如果總是長期而言,套用凱因斯著名的嘲諷:「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我們總是可能會需要用到錢,畢竟財富的價值不在於擁有,而在於適度地花用。適當的分散風險與資產配置,有助於降低波動風險,萬一需要花用時,也比較不會覺得心慌。

我是查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