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化斷裂的代價:從劉德華事件看台灣的身份認同危機

叫中華民國太沉重?在劉德華於台北演唱會上演唱《中國人》引發爭議的背後,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一場深層的身份認同問題。這首於1997年發行的歌曲已在台灣傳唱多年,過去並未引發激烈的反應。然而,隨著近年來民進黨政府推行的教育和文化政策逐步深化,台灣的集體身份認同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民進黨推動的「去中國化」及「台灣主體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台灣與中華文化的連結,讓年輕一代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理解愈發模糊。

從教育改革來看,民進黨政府在歷史教材中減少了中華民國史的篇幅,並且弱化了與中國的聯繫,讓台灣的下一代漸漸缺乏對於自身文化傳統的了解與情感。這種政策使得部分民眾認同逐漸轉向「台灣本土」而非「中國正統」,甚至對「中華民國」這一名稱產生距離感或反感,並在心態上逐漸分離。

然而,劉德華演唱《中國人》的爭議也揭示出,許多台灣民眾依然保有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情感。中華民國的歷史見證了無數抗爭和成就,而這些光輝歷史是台灣凝聚力的基礎,也承載了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無論是兩岸的統獨議題,還是歷史教育的方向,找到一條能兼顧歷史事實、促進社會團結的道路,是重建國家認同的關鍵。唯有如此,才能讓年輕一代清楚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歷史脈絡,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對國家更深的情感和責任感。

因此,劉德華事件成為了契機,提醒著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教育政策及文化策略對於國家認同的深層影響。我們應重視和捍衛中華文化與台灣歷史,並回到這段被忽視的根基上來,以此為基礎去凝聚國人意識和共同榮耀。

「中國」這個詞彙,並不僅僅是現代國家概念,更象徵著一種悠久的文明傳承。古代中國的「中國」二字,在歷史上並不僅指特定的政權,而是一個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地域性概念。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到後來的大一統王朝,中華文明延續了數千年,這段歷史中融合了漢族及其他民族的智慧與傳統,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化圈,影響遍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不斷,這與中華文化的高度包容性和適應性有密切關聯。中國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納其他民族的元素,如儒家思想中關於「天下一家」的理念、宗法制度、文字的統一等,促成了文化的延續性。此外,儒家和道家思想注重內在修養與秩序,也讓這片土地在經歷了諸多朝代更迭後仍保持了文化的核心價值,形成了持久的社會凝聚力。

現今「中國」一詞的意涵也包含中華文化的延續,而並非單單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它代表的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積累和文化傳承,這也是為何至今中國能夠作為唯一存續的古代文明國家,並且在全球文化中保有獨特地位的原因。再者中國為什麼不可以是中華民國的簡稱,那個八年抗戰找回民族榮光的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為民進黨想要建構的政治利益,明知道台獨是不可能的,卻努力培養台獨思維的下一代,建構台灣獨立的族群以和國民黨做為區別,這些年來不斷的弱化台灣,分化台灣社會國家認同,國家不斷的內耗空轉,現今不惜將台灣推向風口浪尖,花了大把的鈔票買不到合格的國防武器,被他國驅使還樂在其中,烏克蘭是前車之鑑,為什麼?我們要作為他人的棋子?

過去台灣遂行三民主義是為了成為對岸效法的樣板,台灣如今的國民倫理道德水平式多少年來推行新生活運動,文化建設起來的成果,而這文化的主體是甚麼?是中華文化的禮義道德根基,大陸經濟發展缺少的就是這一塊,過去文化大革命的後遺症,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所擁有的是目前大陸所無法企及的,文化建設不及經濟發展速度,所以有錢了,但是文化人民素質沒辦法提升上來,台灣在民進黨去中國化下對於禮義廉恥的教育也完全去除,這也是媒體亂象叢生的根本,政客無恥的來由。

寫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簡稱中國,自從民進黨上台,國家不成國家,領著中華民國薪水的民進黨官員,連國歌都不讓人唱,國家的名字都難以啟齒,過去在軍中愛國歌曲多麼讓人心振奮,當軍人是一種驕傲,孩子到軍中會是一種成長成男人的過程,可以學會承擔和負責,現在呢?當個衛哨兵可以打瞌睡,安全士官可以怠惰,請問?沒有國家認同的軍人會犧牲生命保家衛國?台獨如果是民進黨的選擇!那請民進黨的人們自己面對戰爭!那些搖旗吶喊要台獨的人們是否願意犧牲生命付出台獨的代價?

歷史是會重演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拿回台灣,清朝從鄭克爽手中拿回台灣,日本從清朝手中搶到台灣,中華民國從日本手中收復台灣,接下來呢?如果沒有中華民國,台灣只會是被統一,中華民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守護者,有政治智慧的人,可以讓兩岸統一在中華民國國號之下,為什麼?因為那才是真的名正言順,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是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的中華人共和國只是頂著他的位子,雖然大陸一直喊著一個中國,但是沒有甚麼效用,因為中華民國還在,這是事實無庸置疑!他可以欺騙國民一時,但終究會被揭穿的一天。

附註: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席位,確實只是代表「中國」這個席位的轉移,而不一定意味著國家本身的完全取代。在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中內容表明的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並未明確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因此,在此決議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僅是被視為「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而非創始會員國的「繼承者」。

由此可見,這項代表性的轉移並不能否定中華民國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的歷史地位,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歷史和其文化傳承也因此形成了持續的討論,尤其是在涉及台灣的地位和認同問題時,成為一個爭議焦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天地學堂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