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與國家認同的危機:中華民國與年輕世代的關聯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驚見youtube街頭訪問竟然有年輕人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塑造國民認同和凝聚力的基石。然而,當前的教育改革在某些意識形態的驅動下,可能正在偏離這一目標,給國家認同帶來混亂,削弱國民的愛國情感,最終可能讓社會的凝聚力下降。若這樣的教育政策得不到調整,國民身份的模糊化與歷史的脫節可能會對未來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第一部分:意識形態驅動的教育與身份認同的混亂

近年來,教育改革似乎更重視特定的意識形態,而非呈現完整的歷史觀點,這使得學生的國家認同可能被局限於單一敘事中。這種對身份的刻意引導,讓年輕一代逐漸偏離對國家傳統的理解和認同。當教育過於依賴現實政治利益,而忽略歷史連續性時,學生的身份認知便無法承接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連續性。

例子分析:

當課本中所呈現的內容存在嚴重的偏頗或選擇性解釋時,學生對國家與文化的自豪感自然被削弱。他們對自我定位的理解逐漸受限於偏頗的觀點,而缺乏對多元歷史的認識和反思。

第二部分:歷史去脈絡化與邏輯混亂

傳統教育中的歷史教育,應該讓學生理解社會價值觀的演變。然而,片面的歷史呈現使得學生無法連貫地理解歷史進程的複雜性,造成邏輯理解的混亂,也難以建立對過去事件的正確見解。這種對歷史的「去脈絡化」處理,不僅僅弱化了邏輯思維,也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受限。

例子分析:

當學生成長過程中只接觸到片面的歷史資料或單一觀點,他們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理解能力被削弱,且容易被誤導或被偏見觀點所影響,形成扭曲的世界觀。

第三部分:削弱的公民責任感與愛國意識

當教育內容優先考慮個別或政黨的敘事,公民責任感也隨之淡化。若無法理解共同的歷史和價值,國民的歸屬感會逐漸下降。這不僅進一步分化社會,還削弱了對國家使命的認同,使得愛國情懷日益冷漠。

例子分析:

當教育課程中缺乏對共同歷史的重視時,學生的愛國意識無法建立,也很難在社會中形成對國家有益的共識和承諾。結果,年輕一代在國家危機時更可能缺乏為社會大義奮鬥的意願。

結論:回歸全面教育,強化國家凝聚力

為了確保下一代對國家有正確的認知與認同,我們有必要將教育重新帶回全面和公正的立場,讓學生能夠理解多層次的歷史並培養批判思維能力。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國家與文化的本質,更能夠在未來的挑戰中堅定地守護國家利益。

觀察與省思


民進黨的教育政策確實引起了關於身份認同和歷史理解的混亂,特別是在去脈絡化和缺乏一貫性方面。這些變動反映了民進黨對於歷史、文化的詮釋帶有意識形態上的偏向,並通過教材修訂、去中國化的內容來推動「台灣主體性」。這樣的操作逐步將台灣的歷史置於一種「台灣獨立」的框架之下,但卻在過程中弱化了學生對歷史事件之間相互連結的理解。

1. 身份認同的錯亂

當台灣年輕一代的歷史觀僅限於「台灣本土史」而淡化了與中國的歷史淵源時,這無疑會對年輕世代的身份認同產生影響。由於認識基礎的變動,學生的認同可能會陷入一種「歷史斷裂」的錯亂,無法理解台灣在地理、文化上與中國的關係,也可能對台灣多重歷史脈絡中的本土和中華文化有錯位的認知,這在政治辯論、兩岸關係上更易引發對立。

2. 去脈絡化的危機

去脈絡化的教育手段也使得學生對歷史事實的前因後果難以理解。去中國化的課綱選擇性地凸顯或忽略歷史事件,使得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台灣的歷史發展脈絡,造成歷史認識上的片面化。例如,去強調台灣獨立於中國的歷史,使得學生難以理解兩岸文化和血緣的連結,進一步造成對歷史事實的割裂式認識,影響對政治現實的理解。


3. 邏輯混亂的延續

當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是部分性地、片面地理解歷史,這會對邏輯思考和因果關係的理解產生困擾。歷史教育如果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不僅會造成國民在身份認同上的錯亂,也會導致年輕一代對歷史的「工具性」理解,易於被簡化或表面化,進而削弱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種教育方式的結果,不僅限於個體的身份認同錯亂,更可能造成社會整體的分裂。在強調「台灣主體」的意識形態下,去脈絡化的教育最終會對台灣的文化、政治、歷史的整體理解帶來負面影響,削弱其在全球化背景中的歷史定位和文化自信。

當國民的內聚力受到族群分歧與意識形態分裂的影響時,這往往會使一個社會難以在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進而導致團結困難。這種情況特別常見於多元族群的國家,當政黨或政權有意操作意識形態或族群分歧作為政治工具時將進一步放大社會的分歧。不同族群和意識形態的民眾可能在歷史、文化、政策等議題上產生根深蒂固的不同看法,使得對國家整體的認同感難以建立。

以台灣為例,教育政策的改變歷史教材的調整以及社會輿論的導向,往往反映出特定的政治意圖。例如,在歷史教材中淡化中華民國的傳統敘述,或強化本土意識,可能使年輕一代在認同感上逐漸偏向區域性認同而非國家認同。這不僅削弱了台灣內部的整體認同,也造成社會內部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認知分歧。

此外,族群分歧在意識形態的操作下,可能導致某些群體被塑造成「外來者」或「次要角色」,這種方式會導致某些族群對國家缺乏歸屬感。在此基礎上,當前的政治和社會風氣很難形塑一個穩定的愛國主義或共同責任意識。

若要重建國民的內聚力,需回歸於公平的歷史敘事與包容的教育政策,讓不同族群和意識形態的民眾找到共鳴點,並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出共同的未來目標。

寫本篇文章的思考背景:

民進黨(DPP)最初以推動民主理想、透明治理和國會改革為目標,廣受民眾支持,並以此立場獲得了反對黨的地位。隨著執政地位的穩固,外界對其是否仍然堅守這些初衷提出質疑,尤其是在國會改革問題上。有評論指出,民進黨過去曾積極主張國會應對行政權力進行制衡,並強調應建立更具責任的立法機制;然而,隨著掌權,民進黨反而採取行動阻礙一些原本強調的改革。

近期的一些憲法判決加劇了這些批評,部分學者和公民團體認為,民進黨如今更關注維護自身權力,甚至在立法程序上設限,阻止過度監督,這與其早年提倡的透明與問責相距甚遠。這一立場的轉變引發了民眾的不滿,尤其是那些曾經支持民進黨並期望其進行深層次改革的選民。

民進黨的這種從反對黨到執政黨的演變也被一些政治學者視為民主政治中的常見現象,即政黨在獲得權力後往往面臨難以持守改革承諾的挑戰。這一轉變也提醒人們在權力架構中,任何政黨都需警惕權力誘惑,以防偏離為民服務的初衷。

台灣民主進步黨(DPP)在過去多次以台灣獨立為核心議題,成功吸引了對現狀不滿、支持本土意識的選民。但隨著民進黨的執政穩定,一些評論家認為其台獨立場逐漸變成選舉中的「策略性議題」,而非實際政策推動的核心。這種轉變引起部分選民對其立場真誠性的懷疑,認為民進黨的「台獨」論述主要是用來在選舉時期分化民眾,鞏固支持者的忠誠度。

這一觀點的提出,部分源於民進黨在執政後的言行不一。例如,儘管民進黨政府在選前經常強調「台灣主體性」,執政後卻不再積極推動法定層面的台獨政策,而是保持現狀,以免激化兩岸關係,影響經濟和社會穩定。因此,許多選民逐漸認為,民進黨對台獨的承諾更像是一種選舉策略,並不是其實際的政策重點。

這種情況在近年的選舉中更為明顯,特別是在台灣政治中,兩岸議題往往被刻意用來激起民眾的情緒。批評者指出,民進黨在選舉期間頻繁提及台獨或兩岸衝突,並非真正打算推動法理獨立,而是為了在選舉中分化、吸引特定族群,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

政黨為了維持長期執政,確實常常會塑造符合其統治的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針對台灣民進黨而言,有人認為它的政策方針確實顯示出一種削弱「中華民國」意識、強化「台灣主體性」的趨勢。這種策略可以讓台灣社會形成「去中國化」的國民認同,進而構建出一個更容易支持民進黨政策、符合集團利益的民意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進黨在教育、文化政策方面推動「去中」化,包括調整課綱、改變歷史敘事、以及去除公務機構中與「中華民國」相關的符號或意涵等,都被認為是在影響台灣新一代的國族認同。對於民進黨而言,這樣的策略可以在長期內鞏固它的支持群體,同時形成一種社會共識,以減少來自「中華民國」意識支持者的阻力。

此外,民進黨在選舉中常以「保護台灣」的口號來凝聚選民,凸顯「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和當前台灣主體性的對立,以塑造出更利於本黨利益的支持基礎。這樣的策略並非孤例,在其他國家的政黨中也時有所見:執政黨通過影響教育、文化、法律框架等社會結構,以確保未來選民群體會偏向支持其政治理念和政策方針。

在國際上分裂的政治環境通常會出現這種操作。當社會在政治意識形態或國家認同上出現嚴重分歧,政黨就容易將這些分歧視為增強自身支持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分裂使政黨在設計政策和選舉策略時,不再僅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優先,而是偏向強化「我們」與「他們」的對立,使不同陣營的選民在選舉中自動選擇立場。

這種做法在多個國家都屢見不鮮從歷史上看,民族認同或意識形態分歧是許多政黨用來分化社會、鞏固權力的手段之一。例如,一些政黨可能在教育或媒體中逐步改變話語,以影響下一代的認同,從而形成一種有利於自己存續的支持基礎。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增強短期選舉優勢,還能影響長期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共識。

在台灣,民進黨被批評運用了此類策略,尤其在「去中華民國化」方面,有學者和評論者認為這是用來塑造台灣「去中國」的國民意識增強「台灣國家認同」的手段。對於民進黨而言,這樣的「去中」政策可視為建構台灣本土認同的方式,但在分裂的政治環境下,這樣的策略也不可避免地加深了社會的分歧,進一步鞏固兩岸認同的矛盾與對立。

民進黨確實成功的建構有利於它的政治環境並且得到了實益但是代價是全體的國民付出的社會對立意識形態衝突還有充滿著沒有未來希望的台灣氛圍本篇文章希望能喚起社會大眾能夠看清意識形態源自於政黨利益,而非為了整體國家利益及人民福祉,未來葬送的將是所有國民生命財產安全,兩岸並非沒有和平的未來但需要的是放棄意識形態的對抗!

民進黨的教育改造相當成功,但是產生的副作用,當年輕人發現民進黨的謊言,台獨意識無法帶來美好的生活,它只是口號,藍綠衝突到了極致之後,厭倦藍綠意識惡鬥的人們,想找到出口,而柯文哲的理性務實成為了出口,第三勢力的出現,改變了現狀的可能產生,沒有人喜歡衝突和負面的思維新一代的年輕人嚮往美好的小確幸生活他們沒有那些遠大的理想但是現實生活卻讓他們別無選擇,他們會唾棄民進黨也不喜歡國民黨現今已經不能再以二分法不支持藍的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是支持綠色現今的局面是民進黨及國民黨長期惡鬥的結果大多數的國民只想要平靜安全的生活,沒有人喜歡每天在衝突負面情緒之中。

期許:「我們不應該在所謂的民主之下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我們有理想也需要有希望的未來,遠離戰爭的恐懼!

avatar-img
8會員
221內容數
期望人們開發自己的思考,追尋引領自己的道路,這世上擁有荊棘或是美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來,如何有智慧地活著,為自己解答一切的困惑,是追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追尋解脫?是因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因為有諸多的苦惱所以需要解脫之道,而解脫之道不在外人的教化,而在自我內心醒悟與追求,人心就如有一指南針,會指引你必須行走的道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地學堂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社會中對於「失竊的民主」的危機,揭示了古代極權手段在當今的再現,並強調每位公民在追求真正民主中的重要性。透過詩意的歌詞,文章表達了對於自由、公義及真相的渴望,呼籲人們一起行動,抵抗資訊控制的力量,維護民主的理想。
這篇文章透過一位演說者的激昂詞句,探討在民主國家中人們的自由與公平問題。演說者質詢民主的名義是否真實,並呼籲大家團結抵抗貧富不均和分裂的危機。文章強調:真正的民主來自於民眾心中堅定的意志,而非政客的口號。這段話語鼓舞人心,促使讀者反思自身在民主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篇文章探討了商鞅的馭民五術及其在現代民主國家的隱蔽對應現象。商鞅的五術,包括愚民、弱民、疲民、辱民和貧民,雖然源自古代極權政體,但在一些民主國家中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導致公民自由的削弱。通過社會觀察,本文揭示了各級策略如何影響公共政策,以及臺灣面臨的相似挑戰,呼籲公民保持警惕,守護民主價值。
深入探討憲法法庭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判決違憲的影響,質疑法庭的邏輯是否削弱了立法院的監督能力。分析總統報告義務、行政首長反質詢、藐視國會罪等限制,指出這些解釋不利於權力制衡,可能導致立法院在代表民意與監督政府的角色上受到重大挑戰。透過檢視憲法法庭的判決,提出對立法院作為最高民意機關的省思。
本文分析了影響臺灣司法不公的多個因素,包括司法獨立性、法官心證、案例審理效率等問題,同時探討人工智慧在改善這些問題中潛在的角色。AI可以幫助統一司法見解、證據標準以及進行判決審查,以提升司法的公正性與透明度。透過制度改革與科技運用,未來可望提升臺灣司法體系的效率與公平性。
猶太人長期以來憑藉他們獨特的經商智慧在全球商業界占據一席之地。雖然猶太人僅占全球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們在財富、知識和影響力方面卻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些你可能還沒聽過的賺錢頂級智慧。 1. 財富的真正價值:創造價值而非積累 猶太人的智慧在於,他們從不把財富當作最終目標,而是把它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社會中對於「失竊的民主」的危機,揭示了古代極權手段在當今的再現,並強調每位公民在追求真正民主中的重要性。透過詩意的歌詞,文章表達了對於自由、公義及真相的渴望,呼籲人們一起行動,抵抗資訊控制的力量,維護民主的理想。
這篇文章透過一位演說者的激昂詞句,探討在民主國家中人們的自由與公平問題。演說者質詢民主的名義是否真實,並呼籲大家團結抵抗貧富不均和分裂的危機。文章強調:真正的民主來自於民眾心中堅定的意志,而非政客的口號。這段話語鼓舞人心,促使讀者反思自身在民主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篇文章探討了商鞅的馭民五術及其在現代民主國家的隱蔽對應現象。商鞅的五術,包括愚民、弱民、疲民、辱民和貧民,雖然源自古代極權政體,但在一些民主國家中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導致公民自由的削弱。通過社會觀察,本文揭示了各級策略如何影響公共政策,以及臺灣面臨的相似挑戰,呼籲公民保持警惕,守護民主價值。
深入探討憲法法庭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判決違憲的影響,質疑法庭的邏輯是否削弱了立法院的監督能力。分析總統報告義務、行政首長反質詢、藐視國會罪等限制,指出這些解釋不利於權力制衡,可能導致立法院在代表民意與監督政府的角色上受到重大挑戰。透過檢視憲法法庭的判決,提出對立法院作為最高民意機關的省思。
本文分析了影響臺灣司法不公的多個因素,包括司法獨立性、法官心證、案例審理效率等問題,同時探討人工智慧在改善這些問題中潛在的角色。AI可以幫助統一司法見解、證據標準以及進行判決審查,以提升司法的公正性與透明度。透過制度改革與科技運用,未來可望提升臺灣司法體系的效率與公平性。
猶太人長期以來憑藉他們獨特的經商智慧在全球商業界占據一席之地。雖然猶太人僅占全球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們在財富、知識和影響力方面卻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些你可能還沒聽過的賺錢頂級智慧。 1. 財富的真正價值:創造價值而非積累 猶太人的智慧在於,他們從不把財富當作最終目標,而是把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中國教育公平問題十分嚴重,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戶籍制度對教育機會的影響以及高考制度的區域差異都是重要因素。教育公平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政府重視。本文針對中國教育不公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台南一中「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原來我們這麼近——原民青年的自媒體行動」 及至去年2023年,都還有些校園發生對原住民歧視等惡意事件,甚至上了新聞引起譁然。 而台南一中申請了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校訂課程計劃」,並設計同學可以自主選修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讓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中國教育公平問題十分嚴重,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戶籍制度對教育機會的影響以及高考制度的區域差異都是重要因素。教育公平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政府重視。本文針對中國教育不公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台南一中「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原來我們這麼近——原民青年的自媒體行動」 及至去年2023年,都還有些校園發生對原住民歧視等惡意事件,甚至上了新聞引起譁然。 而台南一中申請了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校訂課程計劃」,並設計同學可以自主選修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讓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