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裂》:驚悚電影中身體焦慮與慾望的掙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對我來說,《懼裂》是一部被結局拯救的電影。當代的容貌焦慮以及整形手術給人的侵入性印象,結合在一起,理所當然就是身體恐懼的優秀材料。在伊藤潤二那裡有,在前幾年的網漫《整容液》那裡有,甚至在我念國小的時候,一本五十塊上的口袋書都有寫過。因此這實在不是甚麼很特殊的題材。身體不屬於自己、對老化的恐懼,慾望回頭來把人吞噬blablabla,在看這類作品的時候,我一邊享受獵奇畫面,內心深處最關心也最害怕的總是結局,那多多少少反映了作者對這個問題的思索。


最糟糕的總是主流影視作品:女主角得到了自信,不再受到他人眼光的綑綁。諷刺的是,她們在結尾通常不是獲得了女明星式的美麗,就是帥哥的愛情,有時全拿。讓人搞不清楚前面講那麼多,what’s the point。漫畫家一般會比較清醒,結局不是女主角的身體永遠變異成非人,就是融化的身體從排水孔流掉,一滴不剩。悲傷,但至少說得通。


《懼裂》讓人滿意之處,在於大致達到了個人對驚悚片的要求,通過各種近距離特寫「痛點」的畫面,加上後半段母體驚悚的老朽,如果只是要追求刺激,個人是覺得有過關。這種緊張跟面對「未知」也不完全一樣。說到底,驚悚片他就是一種類型敘事,也就是基建於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默契:來吧,我們準備好要被嚇了。反正,跟改變容貌有關的故事,幾乎在電影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情況必然會失控。我們關心的是,會失控成什麼樣──情況會有多糟?會有什麼超乎我想像的獵奇影像與聲音效果?沒有這種期待,大家可以去讀女性主義理論就好了。


(以下有雷)




(但我很懶,如果想知道完整劇情,可以到youtube上看看)


《懼裂》的影像與聲音結合得還算不錯,從美學上來看,電影中的色彩暗示、各項象徵物件也是清楚而且完整。就是看起來很舒服,不太會讓人出戲,覺得「欸你這裡不該這樣」。


電影開頭,伊莉莎白透過「Substance」,試圖擺脫老化的外在印記,以一種異化的方式來維持永恆青春。分裂出來的Sue(英文中也有追尋之意)就是一個行走的慾望象徵。但這個慾望是不受母體控制的,她優游在一個資本主義的慾望機器世界之中,最終回過頭來侵蝕母體。電影的核心衝突在於,伊莉莎白與「年輕的自己」之間並非一場單純的美貌焦慮,而是對於身體主權的爭奪。慾望(SUE)渴望獨立於母體(ELISABETH)的影響之外,逐漸不遵守「Substance」的使用規則,前者愈有活力,後者就顯得與衰敗,而且這種衰敗是不可回復的,也讓人聯想到失敗的整形手術。當慾望無法容忍母體的殘敗,形成了自我從分裂到戰爭的過程。這是電影的前三分之二。


看到網路上討論,Sue所享受到的美貌紅利,看起來跟伊莉莎白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兩人不只共享居住空間,也共享深層的意識,也就是夢境。也許可以說,母體昏睡的時刻,她也感受到Sue所接收到的愛戴。所以最後她儘管可以,卻無法終結Sue的存在。如果她死了,母體連最後一點愛都感覺不到了。


這讓人聯想到古典的精神分裂隱喻(不是當代醫學意義上所講的思覺失調!) Sue是一個看似脫韁的慾望,但實際上,她完全更加精準地凸顯出母體自己就無法逃脫的社會枷鎖:誰規定了慾望的模樣,美麗、青春、纖瘦,如果是白人就更好。最清楚的一幕就是一群白男圍著Monitor指手劃腳,研究Sue跳舞的畫面哪裡出問題,鏡頭聚焦在扭動的臀部與緊緊被勒住的生殖器上。


事實上,如果故事結局停留在伊莉莎白這個母體殺了年輕的Sue,然後死掉(或是反過來)。兩人倒在一團亂的客廳裡面,the end,這就是周末可以跟朋友一起看完,還能接受的作品。


但這個Sue 的生命力異常頑強,她超越了母體的承載,先是剝削,後來反過來消滅了母體,但她是依賴母體存在的呀,沒有主體,哪來欲望呢?所以自身也即將崩解。存亡之際,她再次服用了The substance,試圖再分裂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本片最恐怖但也最不恐怖的地方了。


一直到最後三分之一,片名THE SUBSTANCE 的暗示才真的凸顯出來。電影之初,我們以為在身體中注射物質(Substance),類比如填充式整形手術。但在亞里斯多德那裡,Substance是存在的根本,事物之為事物的基礎,定義性的東西。


誰定義了人。


慾望的本質是什麼?導演不但給出說詞,幾乎是狠狠地把答案甩到觀眾臉上。


被死命掙扎與壓抑之後,慾望就是這一坨噁心的、七拼八湊的、彷彿在無重力空間底下內爆過的黏答答的東西。


在幾次使用Substance的過程中,伊莉莎白到底被什麼給定義、她存在的基礎是什麼,毋寧說是被慢慢地被「剝」出來,然後,成為一個怵目驚心的駭人怪物。這個徹底異化的存在是社會對美的強迫性期待完全走向極端的產物,是投射,也是母體向社會機器的怒吼:這就是我真實的樣子。This is real。


透過這一聲稱,怪物也成為觀眾的鏡像——它的自我認同不再依賴外在標籤,而是完全基於其自身的「生成狀態」。它向觀眾宣告自己的真實性,正如我們常常在自身的身份認同中建立一個虛幻的真實。怪物的聲明誘使觀眾不得不去思索自身認同的真實性。自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也很高明的挑釁。


所以,她是真的嗎?怪物吐出一顆乳房,背上卡著伊莉莎白的臉,她張大著嘴,無法說話。這裡,「我是真的」這一聲明,是實話還是謊言呢?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的確,伊莉莎白的確在本質上被壓縮扭曲成一坨欲望了,但反過來問,我們會同意「我就是我的欲望」這句話嗎?也就是說,我們要肯定人的非人性嗎?



avatar-img
4會員
33內容數
讀書,寫字,看新聞,胡思亂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小說的人(們) 的其他內容
重新複習了一點解構策略之後,這禮拜為了聽課而翻閱《奧德賽》時,竟然還真的發現了一些小小的縫隙。
深櫃父親在女同志女兒對他出櫃不久之後,突然車禍去世,女兒憑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直覺,認為父親是自殺的,由此展開一連串童年、自我、家庭與父親的精神追溯......
回到disgrace這個古老的單字本身。牛津字典解釋的重點在「失去他人的尊重」。是外部的,而非著重於內化的愧疚與恥辱感。若拆解這個字,是dis+gratia;gratia是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拉丁字根,聖保羅說的「dei gratia」即是「By the Grace of God」,意味神的恩典。
5/5屈辱
重新複習了一點解構策略之後,這禮拜為了聽課而翻閱《奧德賽》時,竟然還真的發現了一些小小的縫隙。
深櫃父親在女同志女兒對他出櫃不久之後,突然車禍去世,女兒憑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直覺,認為父親是自殺的,由此展開一連串童年、自我、家庭與父親的精神追溯......
回到disgrace這個古老的單字本身。牛津字典解釋的重點在「失去他人的尊重」。是外部的,而非著重於內化的愧疚與恥辱感。若拆解這個字,是dis+gratia;gratia是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拉丁字根,聖保羅說的「dei gratia」即是「By the Grace of God」,意味神的恩典。
5/5屈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延續上篇前任W的文章,最後提到「愛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成為致命傷。 最初的我們,因躁鬱症認出彼此有相同靈魂而相愛,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是,因疾病的發作不斷上演對彼此攻擊,最終兩人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不得不承認我倆本就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Thumbnail
性愛拍得很美,那些綑綁之間的呼喊、喘息,都那麼真實,那麼地想從那樣的痛苦逃離,但也不盡然是逃離痛苦,或者更是一種望向內在的慾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一部充滿笑聲的「驚悚電影」,引導觀眾反思性別角色和善惡的定義,增長見識和智慧。
Thumbnail
一個未被愛過、未愛過人的自縊、自刎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努力活著。在這份坦誠的故事中,他描述了遭受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以及心理創傷的痛苦經歷。這篇文章將透過詳細的描述和觸動人心的內容,深刻描繪了憂鬱症的折磨和自我傷害的背後動機。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關於躁鬱症前任的愛情故事。從一見鐘情到相愛相傷,再到最終崩塌,其間發生了諸多戲劇性情節。 深入探討了追逐愛情時所忽略的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愛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以一種散文的風格寫作,混合了個人回憶和對當時情況的分析,使讀者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Thumbnail
細作之道,必須竭盡全力地欺騙對方,以擄獲對方的心,在對方陷入致命的混亂之中,從而達到目的,在欺騙對方的過程中,細作自己也必須歷經致命的混亂,這與墜入愛河的過程非常相似。
Thumbnail
#若是為人父母的觀看以下作品時,務必要咬緊牙根,默念三遍,這不過是一齣影視劇!!!然後小心不要砸壞自家3C產品,希望各位強心臟們可以完食整部作品(喂 1.《媽媽別哭》 這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 女主角在學校被數名男同學強暴,但由於都是未成年,主角媽媽對他們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延續上篇前任W的文章,最後提到「愛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成為致命傷。 最初的我們,因躁鬱症認出彼此有相同靈魂而相愛,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是,因疾病的發作不斷上演對彼此攻擊,最終兩人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不得不承認我倆本就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Thumbnail
性愛拍得很美,那些綑綁之間的呼喊、喘息,都那麼真實,那麼地想從那樣的痛苦逃離,但也不盡然是逃離痛苦,或者更是一種望向內在的慾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一部充滿笑聲的「驚悚電影」,引導觀眾反思性別角色和善惡的定義,增長見識和智慧。
Thumbnail
一個未被愛過、未愛過人的自縊、自刎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努力活著。在這份坦誠的故事中,他描述了遭受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以及心理創傷的痛苦經歷。這篇文章將透過詳細的描述和觸動人心的內容,深刻描繪了憂鬱症的折磨和自我傷害的背後動機。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關於躁鬱症前任的愛情故事。從一見鐘情到相愛相傷,再到最終崩塌,其間發生了諸多戲劇性情節。 深入探討了追逐愛情時所忽略的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愛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以一種散文的風格寫作,混合了個人回憶和對當時情況的分析,使讀者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Thumbnail
細作之道,必須竭盡全力地欺騙對方,以擄獲對方的心,在對方陷入致命的混亂之中,從而達到目的,在欺騙對方的過程中,細作自己也必須歷經致命的混亂,這與墜入愛河的過程非常相似。
Thumbnail
#若是為人父母的觀看以下作品時,務必要咬緊牙根,默念三遍,這不過是一齣影視劇!!!然後小心不要砸壞自家3C產品,希望各位強心臟們可以完食整部作品(喂 1.《媽媽別哭》 這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 女主角在學校被數名男同學強暴,但由於都是未成年,主角媽媽對他們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