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學生評量在英語授課中的挑戰與策略

#3 #主題講座
#Assessment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Taiwan's EMI Classrooms

評量設計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是教師檢視教學成果的重要依據。透過明確的學習目標與適切的評量方式,教師能夠更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課堂不僅傳遞知識,更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與學術成長。

來到這學期辦理的第三場主題講座,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特別邀請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的 Keith M. Graham 助理教授,他以實務經驗為基礎,分享如何在 EMI(English as Medium Instruction)課堂中即時進行學生評量,並透過分階段檢核學生的學習進展來調整教學策略。



確立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
在設計評量時,首先第一步是需要確立學習目標。Dr.Graham 提到可以使用布魯姆(Bloom)或芬克(L. Dee Fink)的學習目標分類法,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為「學生可以 + 動詞 + 內容」的格式,這種表述方式能引導教師聚焦於學生應掌握的具體行為,取代在廣泛的學科知識中未經設計考量而出現模糊的評量項目。


訂立具體評量規範:簡單但有效的標準
學習目標定錨後,下一步驟則是清晰的評量規範(Specifications)。這些規範目的是標示出「何謂符合學習目標的具體行為」,與「學習表現」是相同邏輯內涵。一旦劃立具體,便可讓教師與學生對於學習目標需達成的程度能有一致的認知,並在學習成效能有客觀的評量面檢視與回饋。Dr.Graham 建議制定時符合「SMART」的原則:

  • Specific:重學生理解為中心並且明確具體
  • Measurable:可測量,且動詞適當
  • Achievable:可實現並符合年齡層適合度
  • Relevant:具相關性符合課程需求
  • Time-bound:有時間限制,且在一節課內能完成

這些規範若能在課程第一週呈現於教學大綱,將有助於學生在深入專業知識前,就了解達成目標的標準,促進目標導向的學習,在過程中練習自主學習的責任。


保持評量方法的多樣化並提供具體回饋的循環

除了紙筆測驗,還可運用表現性評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及數位工具來擴展學生的呈現方式。Dr.Graham 介紹了他常用的應用程式,如 Slido、Kahoot、Persuall、Pear Deck。他還建議使用 Exit Tickets(下課小任務),讓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前回答三個問題:「今天學到的三件事」、「此知識可以應用的兩個方式」、「提出一個問題」。這些方法幫助教師每週掌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即時做出適當的調整。

針對 EMI 教學中的語言挑戰,教師給予回饋的有效性尤為關鍵。Dr.Graham 強調回饋應具備即時性及指導性,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簡單的核對表(Checklist),根據已設定的評量規範(Specifications)為方向進行回饋。EMI 的語言挑戰可能讓部分學生無法準確理解回饋內容,因此,建立一個持續的回饋循環尤為重要,如同 Clark and Talbert(2023)提到回饋循環的四個項目:(1)Clearly defined standards, (2)Helpful feedback, (3)Marks indicate progress, (4)Reattemp without penalty。 Dr.Graham 建議,教師可透過多次的小型評量活動來循序改善學生的理解,特別是針對 EMI 學生的英語能力,回饋循環讓學生在每次的課程反思和測驗中逐步提高語言運用的信心與能力。


評分系統的選擇

到最後一步評分(Grading)時,因應不同領域的專業和科目特性,Dr.Graham 提及三種不同的評分系統:標準導向評量(Standards-Based Grading)、規範式評量(Specifications Grading)以及去分數化(Ungrading),視每位教師課堂的目標的設定與科目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當的評量方式。


評量設計是課程優化的參考依據,更是教師進行教學評估與改進的重要依據。這場講座以講師豐富的實踐經驗,解構一系列可操作的示範,涵蓋設立學習目標到訂定評量標準的完整流程。而因評量是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核心元素,Dr.Graham 同時強調評量方法的多樣性與即時回饋的重要性,運用適切的評量工具確認學生的學習進展,才能達成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內化的雙重目標。


陳玠妤 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 (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itiatives)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